无障碍说明

赵宏博:对艺术理解从生活而来 花滑人才储备不容乐观

赵宏博做客《奔向2022》

腾讯体育讯(文/杨昕雨 发自平昌)2017年6月,赵宏博正式从恩师姚滨手里接过花滑总教头的重担,至今不过半年多的时间。来到腾讯体育《奔向2022》演播室时,中国花滑队的赛程已经过半,被寄予厚望的隋文静/韩聪以0.43分惜败德国组合,屈居亚军;金博洋被最后出场的宇野昌磨超越,无缘领奖台。

这个结果对于“少帅”赵宏博来说多少有些遗憾,但也充满希望。他说:“年轻是优势,也是劣势。今年的中国花滑队是一支非常年轻的队伍,这是他们必须要经历的阅历。”

平昌冬奥会,对于赵宏博来说更像是“第一课”。四年后的首体,或许才是真正的汇报演出。

半程总结:给队伍打7分 整体难度高

截至北京时间2月19日,平昌冬奥会赛程已经过半。花样滑冰团体赛、双人滑、男子单人滑三个项目已经结束了全部争夺。去年复出后,连续拿下国内外大赛冠军的隋文静/韩聪短节目拿到82.39分排名第一,却在自由滑中发挥失误,负于德国传奇组合塔拉索娃/莫洛佐夫。男单比赛中,金博洋以短节目和自由滑两项总分297.77分的成绩获得第四,虽然无缘奖牌,却已经创造了中国男子单人滑在冬奥会历史上的最好成绩。

赵宏博说,这个结果多少有些遗憾,但也是他们必须要经历的阅历。

教练赵宏博

“多少有遗憾,但我也为这三名运动员的表现而骄傲。奥运会四年一届,周期很长,运动员在准备的时候,心态、压力,包括对冠军的渴望都是不同的。通过这届冬奥会,可以看出运动员在没有退路的时候往往能激发最大的能量。比如陈巍,短节目17位后他放下了一切,觉得没有冠军了,心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反而激发了他的潜力。”赵宏博说。

赵宏博表示,想要站在领奖台的最高处,奥运会的阅历很重要。这是一支年轻的队伍,大多数运动员是头一次参加冬奥会,即使结果并不完美,也意味着成长。赵宏博也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例,讲述了经验的重要性。“德国组合这次能够拿到(金牌),就像当年我们一样,用了12年准备。盐湖城冬奥会,我们用四周去冲金牌,没成功。都灵冬奥会,受伤了,对我们打击很大。温哥华冬奥会,没有什么再能阻挡我们,没有什么能击溃我们的心理,所以成功了。”

如果必须给中国花滑队的半程打一个分数,赵洪波说他会打7分或者8分。无论是隋文静/韩聪,还是金博洋,他们的表现都是值得肯定的。“从去年开始,隋韩就在为平昌做准备,帮助我们拿满了名额。隋韩具备了金牌的实力,包括能力、分数都是具备的。金博洋是第一个在场上完成勾手四周跳的队员,影响了世界对于跳跃的认知,所有选手的难度因此提高,改变了整个男子单人滑的格局。从整体来看,我们这两个项目已经具备了争夺冠军的实力。”

艺术表现力不够?赵宏博:队员需要成长

近期,网络上不少人议论,中国选手欠缺的不是技术难度,而是艺术表现力。但是当被问到这是不是因为中国人性格比较内敛,不太善于用肢体语言表达情感时,赵宏博却否认了。他认为艺术表现分和人生阅历是分不开的,中国运动员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慢慢成长。

“每位运动员对于花滑的理解都不同,他们对艺术的理解和认识是不同的”,赵宏博说,“当时我们两个人也是,说我们只有技术没有艺术表现力,但是10年前的自由滑,我们也打破过满分。现在隋韩的《图兰朵》也是,得到了外界的一致认可。”

赵宏博还强调,技术是一切的基础,更何况花滑作为竞技体育,技术是一切的骨架。“我们之前也有学习芭蕾、或是现代舞非常专业的人在队伍里,(他们)表演非常到位,但是技术难度上不去。包括现在男子单人滑,表现力再好,没有四周跳肯定不行。花滑作为竞技体育,正是体现在技术难度这一方面。”赵宏博说。

那么如何才能提升中国运动员的艺术表现能力?赵宏博认为,这和运动员本身的经历是有关的。譬如金博洋,今年不过20岁,关于人生,关于体育竞技,还有很多故事需要他自己慢慢品味,慢慢成长。赵宏博说:“花滑难,是因为它涉及的领域太多,都做好太难了。羽生结弦和金博洋比,金博洋技术难度好太多,但是滑行,艺术理解,艺术修为差一些,(这些)都需要运动员长期通过训练、通过生活才能得到。”

赵宏博指导隋文静韩聪

四年后人才储备不容乐观

在平昌,赵宏博所率领的是一支年轻的中国花样滑冰队,11名运动员中有8名都是第一次参加奥运会,从决赛的表现来看,他们也多少显示出经验不足的问题。4年后的北京,相信无论是隋文静/韩聪,还是金博洋,都能将更好的面貌展现在舞台上。但是与此同时,赵宏博坦言,不少项目都存在了后备力量不足的问题,很难有新人顶上来,这也是他担心的问题。

“我们的后备人才不容乐观,十分匮乏,整个项目都是如此。譬如于小雨/张昊,四年后张昊年龄很大了,状态不好说。彭程/金阳通过这次比赛,可以看出整体的技术都需要调整。闫涵一直有伤病,一直没能很好地备战,四年后也不好说。我们的后备人才,在青少年方面和世界有很大的差距。未来四年,我们将重视青少年后备人才的培养,甚至会尝试改变现有的整个培养模式。”赵宏博说。

这个新的培养模式,便是将花滑和教育融为一体。赵宏博认为,譬如将花滑融入体育课,让更多孩子产生对这个项目的兴趣,就是很好的尝试。“首先要让孩子喜欢(花滑)。现在窗口越来越开放,很多孩子愿意练花滑,愿意将它变为教育的一部分,这是很好的。以前国家队是通过体校、区级、市级、省级层层选拔才能进入,但现在孩子具有潜质,国家就有可能给你投入,就可能快速提高。因此,最重要的是孩子的热爱程度,需要让他们对花滑感兴趣。”赵宏博说。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责任编辑:maisiexu
收藏本文

相关搜索

热门搜索

为你推荐
热门视频
热门专题
视觉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