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说明

苏群:小史密斯第二扣本届最佳 南斯排第二

拉里-南斯夺得NBA第一届扣篮冠军是在1984年,卡特将扣篮大赛推向新的巅峰,是在2000年。

34年后,小南斯穿上了父亲夺冠时穿的太阳队球服,18年后,爵士队的米切尔穿上了卡特夺冠时猛龙队的球服。

在洛杉矶,这是一届有着浓浓复古风的扣篮大赛。但自从“J博士”欧文在1976年夺得第一次扣篮大赛(那是ABA举办的)冠军,1984年南斯成为NBA第一届扣篮王,这么多年过去了,扣篮大赛积累了厚重的历史,诞生了太多的英雄人物,如今这个年代,怀旧有余,略嫌新意不足。

2016年我在多伦多直播扣篮大赛时,惊叹于拉文和戈登的表演,当时脱口而出说,“他们俩把2018年的扣篮都表演完了。”的确,他们当时的对战,是2000年以来最精彩的,那一年卡特、麦迪、弗朗西斯、拉里-休斯、斯塔克豪斯和里基-戴维斯贡献的是一次群体高峰,后来再难超越,以至于扣篮大赛一度改革形式。现在看来,有水平相当的扣篮高手同时出现,才是扣篮大赛精彩的基础,就如当年乔丹和威尔金斯、霍华德和内特-罗宾逊那样,让人难以忘记。

我平时最反对“厚古薄今”,以为过去什么都好,今不如昔。其实,今人是站在前辈的肩膀上,才有了现在的高度。但扣篮大赛这事儿,和打总决赛夺冠不一样,那是看过程,最精彩的决战是最胶着的过程。扣篮比的是人的身体能力,是与地心引力的对抗,而人的身体肯定是有极限的。现今人类能做的,只是不断挑战这个极限,越往上越难。

所以,我说小辈们太辛苦了,超越难,模仿会有比较。有的扣篮高手如戈登,虽然在2016年惜败给拉文,但人人称颂,第二年他很有机会夺冠,却被商业包装干扰,白白失去了机会。

但今年的水平其实挺高,只是在复古风的影响下,大家会比较。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

在上面的表格中,我已经把我觉得非常精彩的几扣用淡红标出了。

小南斯的第一扣,变魔术穿了父亲当年的球衣,穿上长袜,致敬父辈的意思已经很明显。我认为他的腾空高度、反身扣篮的力度,明显超过他父亲当年,但只得了44分,这就是模仿的坏处。如果米切尔最后一扣能得48分,我觉得这一扣至少也应该48分。评委中的第一位卡列德,开始的分就压得低,这一扣才给8分,以后不得不一直按这个标准走。

小史密斯的第二扣,是转体270度胯下换手,难度最大,也是创新,我认为是扣篮大赛上最精彩的一扣,可以排名第一。但因为第一扣得分太低,总分不够,失去了决赛权。

米切尔的初赛第二扣,很多人认为难度不高,可能是看飞跃看多了吧。其实,飞跃人墙有多种花样,多数是直线式的,而这是散开,我称为“飞跃莲花”,要求他有非常高的腾空、很长的滞空、双腿呈一字张开,以免飞跃时碰到人。所以我觉得这一扣给50分没什么问题。

决赛中,米切尔的第一扣得了50分,评委可能觉得起跳点比较远,在小圈之外,而且风车幅度很大。米切尔其实就赢在这一扣了,而南斯的决赛第一扣略显平淡,只得了46分。

但小南斯第二扣显然经过设计,他把球打在板上,然后二次敲板再扣进,创意十足,前人没有做过,50分当之无愧,这也是我觉得今年大赛可以排名第二的扣篮。

米切尔最后一扣,完全模仿了当年卡特,甚至穿了卡特的球衣向他致敬。从南斯第一扣,到米切尔最后一扣,写尽了复古风。

比较卡特当年的扣篮,我们能发现米切尔的腾空高度、风车幅度和扣篮力度都不如卡特,这是因为他身高只有1米91,而卡特1米98。个子较小的人,要完全复制卡特难度太大了,他的转体经测算也没有达到360度,大约是320度。

不管怎样,我觉得今年的扣篮大赛水平还是挺高,至少有两个创意十足的动作前人没有,有两个复刻动作都顺利完成。米切尔个子不高,但勇气十足,复刻前辈一点都不怯场,而且他最终胜在平稳发挥,因为每一扣都在48分以上。

今年的三分球大赛,总体水平并不高,但最终布克后来居上,以破纪录的方式夺冠,可惜的一个是汤普森,还是没夺回冠军,另一个是乔治,他在家乡父老面前太紧张了,或者根本就没有做好准备,看得威少最开心了,你看他在乔治不断打铁过程中的样子,是不是在说——洛杉矶看来不是你的福地,这下你可以不离开雷霆了吧?

篮网队的后卫丁维迪夺得“技术挑战赛”冠军,他是洛杉矶本地人,也是唐斯和波尔津洁斯之后,第一位夺得这一单项赛事冠军的后卫。

两年前NBA将技术挑战赛改成大个小子对抗,大个组和小个组分别“自相残杀”,最后上演大小个子决战。这样改的目的是反映当下新潮流,因为越来越多的大个子技术非常全面,“野兽派”中锋的生存空间越来越窄。

丁维迪后来居上,先后击败国王队后卫巴迪-希尔德和掘金队后卫贾马尔-穆雷,最后战胜了状态非常好的公年队芬兰中锋马坎宁。

和以前“技术挑战赛”计时取胜不同,这样的对抗赛含了更多的临场应变,当然同样需要不少运气,而且每一轮对抗完全不可预料。

连续参加了多伦多和新奥尔良全明星周末的直播以后,今年我没有去洛杉矶,而是和家人在北京过了除夕和初一,初二来到西安过大年。

我曾在1996年(圣安东尼奥)、1997年(克利夫兰)、1998年(纽约)、2000年(奥克兰)前往全明星周末现场。20多年前,采访全明星周末的媒体(含电视工作者)大约有四五百人,当时已经觉得非常多啦。2000年在奥克兰,已经有超过1000位媒体记者,只觉得采访现场针插不进水泼不进。过去两年,简直是人山人海。

看看上面的图就知道啦,现在采访全明星周末的球星,必须有长竿,可以用手机,也有很多直播的自媒体。如果你只有一个相机或者录音笔,那就远远地看看就行了。

但新媒体给大家带来的感受也是完全不同的。

过去我们只能在电视上看,现在还可以用手机看直播。昨天我用手机看了腾讯直播的新锐挑战赛,除了平常的上帝角度,还有篮板后面和近距离两个视角。

再看看上面的“浓眉哥”戴维斯这副装备,那是在有了5G之后,用全视野虚拟现实设备看球,身临其境。所以,我们可以对今后的全明星周末有更大的期待。

以上内容来自微信公众号:苏群

免责声明:腾讯体育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本文系腾讯体育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责任编辑:edczhang
收藏本文

相关搜索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