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说明

【评昌】赛事服务惹争议 平昌恐成最差冬奥范例?

【评昌】赛事服务惹争议 平昌恐成最差冬奥范例?

平昌冬奥会开幕式

撰文/子默

葛优在《甲方乙方》中有一句流传很久的台词:1997年过去了,我很怀念它。如果有一个奥运版本的话,那可能应该是:2008年过去十年了,我很怀念它。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如果你经历过2008年北京奥运会那空前的盛况,那都没地儿吐槽的服务,那贴心细致的付出的话,那之后的不管是温哥华、伦敦、索契再到今天的平昌,都会有一肚子的槽想吐。而平昌,将这个吐槽的欲望激升到了顶点。

看看眼下的平昌,似乎会觉得两年前的里约似乎都可以被原谅和接受了,人们接受一件事的底线在对比中不断下降,是多么可悲。可无奈,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也由此可想而知,平昌冬奥会在刚开幕不到2天时间里,被送上热搜的都是糟糕的服务和被抄袭的各种质疑。

有一句话这么说,“防火防盗防记者”,作为传播者,握着笔杆子的记者最有发言权,他们是在报道赛事,也是体验赛事服务最有表达欲望的人。一届冬奥会举办的如何,观众体验如何,如果没有了记者的采访和报道,那世界也将无从所知。

可这一次,身在平昌前方的记者,也纷纷加入吐槽大军,成为了平昌组织不太有利的“抨击者”。绝非不客观描述,只是把他们切身经历用不带形容词的词语描述出来时,就知道,平昌的赛事服务可怜到了什么地步。

开幕式,一届奥运会的门脸。三万人的体育场,用总导演的话说,几乎是座无虚席,这是成功的。但大幕散场时,组织工作却给美轮美奂的开幕式演出添了几分堵。

【评昌】赛事服务惹争议 平昌恐成最差冬奥范例?

等待赛会班车的长队

“凌晨1点了,MPC主新闻中心回江陵的媒体班车还没来,我已经在风中摇曳一个小时了。”这是平昌前方一位记者在昨夜等车时绝望的表达。这只是冰山一角,跟他有类似遭遇的记者不在少数,因为一个点来一班车,错过的或者上不去的就要等一小时后的下一班车。这样的龟速,岂是要着急回去赶稿,清样的记者们所能忍得?更何况,千万别忘了,韩国东北部的这座小城,还有着凛冽的寒冷。

“你所等候的媒体班车不见踪影,而在远处雪山上的比赛即将开始”这是前方记者最绝望的经历,而侧面也反应出韩国人也如此不靠谱的事实。

一般情况下,MPC会有一本有关场馆的交通车次、路线、时间的手册,最不济也该有一份详尽的表格打印出来放在显眼的位置供认阅读。可平昌似乎太过于高估记者,以为万能的他们一切都搞的定。而结果呢?其实是:“这里的交通班车表简直让人抓狂,不知道要找的车在哪里”。

再举一例,女子跳台滑雪的训练日,中国记者想去采访中国第一人常馨月。但事实是,从主新闻中心到阿尔卑斯滑雪中心的媒体班车不见踪影,而好不容易找到调度处后,才发现,下一趟车排在两小时之后。这是何等的绝望?也许两个小时之后,黄花菜都凉了吧?

想想两年前的里约,至少在班车服务站,会有每隔15分钟一班的班车,由晃晃悠悠,不急不徐的司机开来,不管车上有1个人,还是10个人,到点发车,是司机的职责。于是,不管是在主场馆群,还是在马拉卡纳体育馆,至少不会出现等1小时以上的奇葩事件。

想想十年前的北京,班车服务站,地铁,公共交通等设施一应俱全,尽管有些路途会相对遥远,但只要合理安排时间,还有奥运专道保驾护航,何来绝望?在平昌的记者,在寒风中摇曳时,常常会想刷二维码骑单车,吹着小风去采访的惬意日子,可惜,在让人畏惧的寒冷中,平昌什么都没有,只有一想到要等2个小时就会绝望的心情。

【评昌】赛事服务惹争议 平昌恐成最差冬奥范例?

韩朝冰球联队(右)引人关注

除了班车让人吐槽到无力吐槽之外,场馆内媒体席的安放也让韩国人颜面尽失。记者蜂拥至冰球比赛现场,至少有朝韩联队的这个热点,可去了才发现,坐在记者席时前面的桌子会遮挡视线,只能看到赛场的一半,即使起立大约也只能看到赛场的四分之三。想看完整比赛?只能看屏幕。

“采访了15年的冰球比赛,去过众多国际赛事的现场,视野这么差的记者席还是第一次遇到,单纯从视野方面来看,还是首尔的木洞溜冰场更好。”压根没考虑过记者感受的平昌组委会又一次在大意中,让记者用吐槽的方式见识到了“不靠谱”的真实一面。

也许,经历过北京奥运会的人会意识到,不会再有比北京奥运更好的奥运体验服务了。但不求能媲美北京,但至少做到北京奥运会提供的服务的60%也成。可惜,平昌冬奥会似乎还达不到这个已经很低很低要求的数值了。

版权声明:本文系腾讯体育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责任编辑:patozhang
收藏本文

相关搜索

热门搜索

为你推荐
热门视频
热门专题
视觉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