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说明

15000字破译张卫平人生密码 中国篮球不能只做不说

[摘要]《非常合理-张卫平传》讲述中国篮球名宿张卫平的生平故事,呈现跨越半个世纪的中国篮球发展史,由张卫平本人唯一授权、腾讯体育篮球主编黄祎(阿鱼)撰写、腾讯体育独家出品。

15000字破译张卫平人生密码 中国篮球不能只做不说

作家冯骥才曾写过一篇文章,标题叫《一个人就是一本书》。

这篇文章的立意是读人如读书,而且读人的难度远甚于读书。书上的文字明明白白,读人却知人知面不知心。不过,读人的目的跟读书一样,最终都是为了读懂怎么做人。

有没有办法能尽量降低“读人”的难度,让“读人”和“读书”一样浅显易懂、事半功倍?

办法是有的,而且很简单——把“读人”和“读书”二者结合在一起,既读书,也读人。

换句话说,多读名人传记。

一本可靠的传记,往往不仅完整记录一个人主要的生平事迹,还藉由这个人的视角,全面展示出他所经历的几十年岁月跌宕,以及他亲身遭遇的世界变迁。通过阅读这样的传记,你能更深刻地理解传主的所做作为、所思所想,从而真正读懂这个人。

读传记,最重要的意义有四方面:看世界、知历史、品人生、明得失。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和行路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看到一个比周围更广阔的世界。如今虽然交通发达、出行便利,但总还有些地方可望不可即,比如你很难有机会亲历每一届NBA总决赛现场,也不见得有机会亲身造访某个国家的总统官邸。通过读传记,你可以做到身在一室之内,精神却云游万里。

所谓现实生活,无非是人类历史的投影。英国作家奥威尔说:“谁掌握了历史,谁就掌握了现在。”人生在世如白驹过隙,普通人的生命长度无非几十年光阴,即使再怎么惜时如金,所能经历的重大时刻也注定有限。尤其是那些业已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作为后来者,不可能穿越到过去一一亲历。比如,不是每个人都能亲历“洛杉矶大暴动”这样的历史逆流,也不是所有人都能身处现场,带领中国男篮在世锦赛上取得历史突破,或者在NBA进入中国的第一个年头就与之结缘。

简而言之,读传记就是读一部个人奋斗史。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作为非虚构文学题材,传记比小说更真实可信,也更有现实意义。每个人的生命密度总是相对有限的,有太多的喜怒哀乐、荣辱沉浮,需要从其他人的人生中去品味、咀嚼。此外,人生本身就是一场又一场的相遇与分别,不见得总能在周遭的世界中找到三两知己,但只要随手翻开一本传记,那人的音容笑貌就在书中,仿佛随时能与之促膝长谈。正如作家木心所说:“现实生活中人来人往,有时找不到好朋友,书中却有。”

读传记最终极的目的,是“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

成功者何以成功?失败者何以失败?……有太多前人的经验可以借鉴,也有太多被别人走过的弯路不必亲自再走。人生来出身各异、资质不同,各有各的造化和际遇,但万变不离其宗,总有些“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元规则在发挥作用。比如“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比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比如“No Pains, No Gains(不劳无获)”等等。道理往往再朴素不过,但知易行难,多数人一笑而过,“听过很多大道理,却还是过不好这一生”。通过阅读传记,从别人身上看到立竿见影的影响,也许就能一点点卸下心中的怀疑,从而“明辨之,笃行之”。

梁启超曾说:“ 读名人传记,最能激发人志气,且于应事接物之智慧增长不少,古人所以贵读史者以此。”

对国内广大篮球迷来说,想要阅读一部长达五十余年的中国篮球史,或者想要亲历一位超级篮球巨星的光辉岁月,又或者单纯想要以篮球作为认知世界的入口,从中学到一些最切实有效的人生真理,眼下都有一个再合适不过的人选,值得我们去反复品读。

他,就是被我们尊称为“张指导”的张卫平。

15000字破译张卫平人生密码 中国篮球不能只做不说

15000字破译张卫平人生密码 中国篮球不能只做不说

(1979年北京队对阵美国队,张卫平在禁区里如入无人之境,一人全场狂砍35分)

【1】

2005年,史蒂夫-乔布斯在哈佛大学做了一场名噪一时的毕业典礼演讲,标题叫做《连点成线》。

这位已故的前苹果公司CEO解释道,生命里的每一个点,无论当时看上去多么渺小,最终都会连成一条线。比如他做出从大学退学的决定,得以遵照自己的兴趣去旁听了一门书法课。当时谁也不知道上书法课有什么用处,但最终催生了麦金塔电脑里漂亮的字体设计,彻底颠覆了个人电脑领域的设计理念。

乔布斯的原话是这么说的:

“我在大学里不可能从这一点上看到它与将来的关系。十年之后再回头看,两者之间的关系就非常、非常清楚了。你们同样不可能从现在这个点上看到将来,只有回头看时,才会发现它们之间的关系。所以你必须相信,那些点点滴滴会在你未来的生命里以某种方式串联起来。你必须相信一些东西——你的勇气、宿命、生活、因缘,随便什么——因为相信这些,你的生活点滴就能一路连接,就能给你自信去追随内心,使你远离平凡,变得与众不同。”

张卫平的成功之路,同样符合乔布斯口中的“连点成线”。他只是尽量遵循自己的内心,全力做好眼前的每一件小事,从来没有过任何不切实际的人生规划。但日积月累,命运引导他一次又一次超越自身极限,在每一个人生节点都达到很多人毕生难以企及的高度。

细看张卫平至今为止的职业生涯:

球员时代成了中国篮球第一代超级巨星;

教练岗位上带队在男篮世锦赛上取得历史突破;

大学生涯只用一年半时间学完两年课程,并以优异成绩毕业;

赴美打拼如有神助,四年内完成职场“五级跳”;

归国发展成为男篮甲A联赛幕后奠基人之一;

离开IMG后一手创办“奥运希望队”,为奥运国家队和各省市地方队培养大量人才;

把《张卫平篮球课堂》一办就是十年,打造出国内最具影响的青少年篮球训练营品牌;

做解说二十多年如一日兢兢业业,成为国内无可争议的头牌NBA解说员,连续现场解说全明星、总决赛的次数创下世界纪录;

哪怕到了别人眼中的“高龄”,他依然能通过《NBA最前线》节目完成职业转型,成为驻美实地探访NBA各队的第一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地专访了NBA历史得分榜前八大巨星……

倘若只看张卫平人生之路上的某一个单点,你很难在当时就清楚地意识到,这个点会对他的未来产生怎么样的影响。通过回望来路,才发现一切都紧密联系、环环相扣。

15000字破译张卫平人生密码 中国篮球不能只做不说

(为中央台拍摄《篮球课堂》教学片)

比如他出自诗书世家,如无意外,原本应该求学深造,走上一条学术之路。接触篮球只是一个很偶然的机缘,当时只是作为一项业余爱好,丝毫没想过日后要以此为生,只是单纯因为喜欢就认认真真练球,还专门去业余体校接受科班训练。随后恰逢历史动荡,求学通道被堵死,不得不试着改走专业篮球之路,却因为有了之前打下的专业篮球基础,才得以被专业队选中,逐渐在日后成长为一名篮球巨星。

比如在那段动荡岁月,其他年轻人要么忙着批斗、串联,要么整天无所事事,他却跟着举重队苦练力量,坚持系统的篮球训练,把青春期过剩的精力都倾注在训练场上。当时并没想过以后会怎样,只是单纯地从训练中找到快乐,每天乐此不疲。拨乱反正之后,篮球界人才凋敝,长期坚持训练的他得以脱颖而出,成为重建的国家队选中的第一批球员。

比如在球员、教练时代分别跟随中国男篮出访美国,第一次去只是埋头打球,场均砍下二三十分,第二次去只是跟着名帅鲍比-奈特学习,每天忙着做笔记、研究技战术。谁也没想到,日后有一天他会孤身来到大洋彼岸的这块大陆,白手起家、从零开始。他在美国能够表现得如此自如、从容,多少跟之前已经两次来过美国有些关系,心中不再有距离带来的神秘感,也就更能脚踏实地、稳步前行。

比如在大学读书时接触到打字机,他只是出于强烈的好奇心才开始学习打字,就像后来的年轻人第一次接触到电脑、手机等新奇玩意儿一样,起初都只是“玩心大发”。但他不仅停留在“玩”的程度,要学就要学出个名堂来,最终熟练掌握打字技术。当时也没想过日后什么时候会用到,多年后在美国求职,招聘启事上却赫然写着“须掌握熟练的打字技术”,他得以顺利通过面试,拿下在美国的第一个全职工作机会。

比如在芝加哥大学财务办公室做会计工作,他只是在无意识中跟自己较劲、全身心地投入在每一天的具体事务中,最终每月完成的账单数量达到其他同事两倍。当时并没有想过要因此怎样,但等他辗转来到洛杉矶找工作,去莫纳克啤酒公司面试,对方联系到他之前的雇主(即芝加哥大学财务办公室)打听情况,得到的反馈竟是“这个人你非要不可,因为他极其可靠”。在前一个工作岗位上的辛勤耕耘,意外为他带来了下一个工作机会,可谓是“无心插柳柳成荫”。

15000字破译张卫平人生密码 中国篮球不能只做不说

(第二次探望伍登教练)

比如他在球员时代,通过油墨印刷的小报读到讲解篮球技战术的系列文章,一读之下大为倾心,对署名“武登(即伍登教练)”的作者印象深刻,还以为是个居住在美国的日本人。多年后出于当教练的需要,开始潜心研究伍登教练的“成功金字塔”模型,对“教球”和“育人”的关系有了进一步认识,从中受益匪浅。当时万万没想过日后会有一天,他能两次三番到伍登教练的家中做客,当面聆听这位智慧老人的教诲。如果不是因为之前就对伍登教练的篮球哲学体系烂熟于心,在跟伍登教练的第一次面对面交流中谈吐自如,伍登教练也不可能对他如此赏识,更不可能邀请他去家中做客,让人感觉冥冥中似有天意。

回顾张卫平迄今为止的职业生涯,诸如此类的瞬间实在数不胜数。

说到底,他就是一个每时每刻都活在当下的人,眼前该干什么,就一定尽全力做到最好,既不会分心为其他事忧虑,也从来不想日后会怎样。正如曾国藩所说:“当读书,则读书,心无着于见客也;当见客,则见客,心无着于读书也。一有着,则私也。灵明无着,物来顺应,未来不迎,当时不杂,既过不恋。”

问题来了,同样都是“活在当下”,他怎么知道哪些事该做、哪些事不该做?他为什么一定自己跟自己较劲、非把手头的工作做到极致不可?每件事都全力以赴,他难道从来不会累?俗话讲“枪打出头鸟”,他事事都要做到优秀,难道不会引起其他人的嫉妒和怨恨?……

要解答这些疑问,就必须从张卫平的性格说起。也就是乔布斯所说的,必须看他“相信些什么”,追随“什么样的内心”,骨子里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

15000字破译张卫平人生密码 中国篮球不能只做不说

(1973年,参观巴黎卢浮宫,与蒙娜丽莎第一次对上眼,感觉张指导整个人都蒙圈了)

【2】

张卫平首先是一个想法极为简单的人,他就像一泓清水,一清见底,毫无杂质。

所谓想法简单,换句话说就是“心大”。俗话说,心大了,事就小了。他正是这样,很少有波澜起伏的内心活动,做什么、不做什么,几乎都是基于内心道德准则的本能反应,无需经过太多思想斗争。

以动荡期间他默默训练身体力量为例,在那样的一个疯狂年代里,当其他年轻人用各种不同方式虚掷青春,他为什么能不为所动,一周七天都花时间泡在举重房?我曾向他提出这个问题,期望能听到一些高瞻远瞩、深谋远虑的利弊分析,结果他的回答朴实到让我难以相信:“为什么不练?打球不练身体怎么打?”我不满足,继续追问,他又说:“我就是爱练,练完就高兴,不练就不舒服。”在他看来,苦练力量没什么大不了,背后也没有什么所谓的“决策”过程,他觉得该做,就做了。

我也曾问他,当年在芝加哥大学财务办公室工作时,每个月完成的工作量达到其他同事两倍,当时有没有因此被同事忌恨?他的反应居然是相当惊讶,也许从来没想过当年努力拼业绩会是个问题。认真回想了一下,他还是说:“我不觉得有什么忌恨,当时大家关系都很好。就算真有,我那时候一心扑在工作上,也意识不到别人有什么想法。”他认为在工作中尽全力应该是人的本分,做什么事都必须尽职尽责,根本不会有任何多余的想法。

这种想法简单的性格特点体现在篮球场上,就是大家所熟知的“大心脏”。即使在他打球的那个年代,以1米93的身高出任大前锋,在高度上也明显处于劣势,但他只要是上了场,一招一式都有大将之风,从不拖泥带水、犹犹豫豫。不管打谁,哪怕是在国际赛场,他每场比赛照样砍下二三十分。我问他为什么如此自信,他说:“我比他们有劲儿,往篮下一站没人扛得动我。我抢篮板、传球也不灵,上了场就专心得分。”正因为想得不多,上场之后反倒能做得更多。

15000字破译张卫平人生密码 中国篮球不能只做不说

(全明星期间一对一采访NBA总裁萧华)

后来当了NBA前线记者,有一次去纽约拜访NBA总裁亚当-萧华,节目组拿出三个篮球来请总裁签字。由于乘坐飞机需要先把皮球里的空气放掉,到美国之后又一时没能找到气针,来不及给皮球打气,出现在总裁面前的是三个瘪球,可以想见当时的气氛有多尴尬、紧张。萧华果然皱起眉头,毕竟如果这三颗瘪球出现在电视画面里,对NBA的品牌形象只会是负分。毕竟是总裁,他想了片刻,示意工作人员从他的办公室拿来三颗新球,随后在新球上签下大名,节目的录制工作得以顺利完成。在等待工作人员拿新球的过程中,在场其他人难免有点战战兢兢,只有张卫平一人若无其事,照样与总裁先生谈笑风生,丝毫不受这个小插曲的影响。

张卫平的“心大”,还表现在“不计较”上。无论什么工作,只要他决定去做,都不会在意那些眼前的得失。去芝加哥大学运动系当“Trainer(训练师)”,他一心一意给运动员做推拿按摩,哪怕一小时只能挣5美元;在巴顿啤酒公司做销售代表,起初只是一份无人监管的半职工作,做多做少都没人知道,但他不光挨门挨户地实地调查,还主动开发出一套调查问卷,摸清了整个洛杉矶地区的市场情况;后来转为主管整个美国西部的大区经理,做多做少工资都一样,但他主动发挥自己的篮球特长,为旗下的销售代表开发出一套名为“Be Like Mike(像迈克尔-乔丹一样)”的激励计划,后来被老板拿到全公司范围大力推广;归国后一心推广青少年篮球发展,以领队兼总教练身份领着跟所有教练同等标准的工资,还经常自掏腰包激励年轻队员……

美国作家海明威曾说:“只要你不计较得失,人生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张卫平正是这样,他遇事从不计较,也就从不纠结。

15000字破译张卫平人生密码 中国篮球不能只做不说

(张卫平球员时代曾两次遗憾错过奥运,但最终以教练身份圆了自己的“奥运梦”)

【3】

除了“心大”,谈到张卫平的性格,另有三个关键词值得一提:正直、积极、认真。

所谓正直,即正派、耿直。先说“正”的一面,套用一个现在流行的概念,张卫平为人处世自带一种“正能量”。比方说,他做事从来都是光明正大,想要追求的目标堂堂正正,哪怕是局外人也可以对他的动机一览无余,从不在其中夹带任何“私货”。也正因此,他在篮球圈内的口碑极为过硬。

前任篮管中心主任信兰成为人刚正不阿,向来给人一种“生人勿近”的距离感,但张卫平有事找他从来都是“推门就进”,原因就是因为两人有共同语言,彼此之间只谈公事,绝不掺杂任何个人事务。后来,张卫平能以一己之力创办“奥运希望队”,取得从篮协到各地方队的极大信任,也是因为众人看出他没有私心,只是一心想为中国篮球培养后备人才。包括当年执教北京女篮,训练中需要跟女队员有身体接触,他都是用两根手指捏着队员的球衣,生怕让人误会。

张卫平从来不主动交际,一生滴酒不沾。刚回国的一段时间,经常有篮球圈内人邀请他参加饭局,据说饭局之后还会安排一些节目,但他从来都是婉言谢绝,主动远离一些是非之地。跟其他人一起出席活动,活动后大家要去什么地方应酬,他也宁愿留在酒店里吃快餐,坚决不去某些场合。后来,圈内人都知道了他的这个特点,很少再有人主动向他发出邀约。

又比如说,同样都是办篮球训练营,圈内有些人只是挂个名字,在开营和闭营的仪式上以录像形式露个脸,张卫平却坚持全程亲自训练,从头到尾都要在现场主持教学。在他看来,既然训练营以他的名字命名,他的在场就是一种必须尽到的责任,责无旁贷。

15000字破译张卫平人生密码 中国篮球不能只做不说

(当选“新中国篮球五十杰”,从信兰成主任手中接过奖杯)

“直”的一面则表现为直率、直接。张卫平向来有话直说,很少跟人兜圈子,如果他认为什么事做得不对,即使有领导在场,他也一样敢于直言不讳。比如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开“讲用会”(讲如何运用毛主席思想解决现实问题),多数人都是走个过场。体工大队领导要求张卫平上台分享学习体会,他直接向领导表示:“我可以讲,但讲出来的都是实际情况,不太好听。”领导坚持让他讲,他就真的上台实话实说,把当时队内存在的一些问题都反映出来,弄得在场的一些人很没面子。

积极,本质上跟他的“心大”有关,因为不计较得失,所以从不抱怨,无论遭遇怎样的不顺,他都能始终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一个最典型的例子是1974年德黑兰亚运会决赛,张卫平被安排打替补,偏巧赶上打同一个位置的徐政文表现优异,他始终得不到出场机会。一般人遇到这种情况,难免心里有些别扭,但他完全不放在心上,整场比赛都在场外积极热身活动,随时做好上场准备。比赛打到加时才分出胜负,直到最后一秒,徐政文犯满离场,他才被安排出场,在大局已定的情况下打了最后一秒。整场比赛耗时45分钟,他硬是在场外做了44分59秒的准备活动,丝毫没有任何怨言。

积极的另一个代名词是主动,比如张卫平自学英语的小故事。建国初期,学校里普遍只能学习同属社会主义阵营的俄语,张卫平没有机会接触正规的英语教育。后来更是赶上历史动荡,一切课业学习都被迫中断。等到社会恢复高考,他才有机会真正拿起英语课本,当时已经逼近而立之年。虽然那个时代国内学的都是“哑巴英语”,能看不能说,但他抓紧一切时间背单词、练语法,好歹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真正来到美国时已近不惑之年,发现到哪儿都张不开嘴,就逼着自己会什么就说什么,终于一点点突破口语关。试想一下,一个年近四十岁的中年男人,操着半生不熟的英语在美国打拼,对谁来说都肯定是“压力山大”。但他愣是生生闯出了一条路,靠的就是积极主动。

15000字破译张卫平人生密码 中国篮球不能只做不说

(带领CBA各队总经理拜访NBA总部)

积极还随时体现在他的心态上。正如那个人人熟知的“半杯水”案例,同样是看见半杯水,消极的人会为“只剩半杯水”而感伤,积极的人却会庆幸“还有半杯水”。上世纪90年代,张卫平从芝加哥搬到洛杉矶,不幸被人骗走一笔积蓄。起初,他当然也跟其他人一样生气郁闷,但很快就打起精神,想到自己只被骗走一部分钱,手里毕竟还留着另一部分,天并没有塌下来。风波很快过去,他在情绪上完全没有受到多少影响,工作生活中照样乐乐呵呵。

认真也是张卫平一以贯之的做事原则。无论什么事,不做则已,要做就一定做到最好。

刚开始学打篮球,为了左右手能均衡发展,启蒙教练要求张卫平除了写字,日常生活中做一切事都有意使用左手,他就老老实实照做。队员们一起去食堂吃饭,其他人风卷残云般吃完,他还在笨手笨脚地用左手拿筷子夹菜。日子长了,他真就练出一套“左右开弓”的绝活,场上表现格外自如。

大学期间学英语,一开始只认识26个英文字母,为了尽快赶上老师上课的进度,他连上厕所都要拿一本英语书,骑自行车往返于家和学校也是边骑车边背单词。

毕业后归队当青年队和女篮教练,他把所有时间都用于钻研业务,每堂训练课结束之后马上做笔记总结,字迹密密麻麻,很快就攒出一大箱笔记本。不仅如此,他还亲手誊写了一沓又一沓技战术卡片,像学生背单词一样把各类篮球知识背得滚瓜烂熟,后来带女篮打全国联赛还真使出刚学到的“阿米巴防守战术”,让当时的篮球圈眼前一亮。

15000字破译张卫平人生密码 中国篮球不能只做不说

(张卫平执教北京女篮期间的战术笔记)

在巴顿啤酒公司,他自发去洛杉矶地区的各个中餐馆考察市场情况,一周七天连轴转,从早忙到晚不说,还主动给报告加上很多数据化的图表,市场需求、各餐馆销售能力等情况一目了然。报告递交上去,很快被老板转发给其他各区的销售经理,要求各地都如法炮制,拿出一份与其相当的市场调查报告。

诸如此类的故事实在不胜枚举,说到底,“认真做事”是张卫平性格中最主要的底色。他从不试图寻找任何捷径,只是默默埋头苦干、日拱一卒,一点一点向自己的目标慢慢逼近,却总能比那些期望“一步登天”的人走得更远。

此外,“认真”对张卫平来说也意味着“专注”,他常以打篮球为例讲述自己对“专注”的理解。所谓“专注”,就是注意力的集中、分配和转移。就像打篮球一样,只要上了场,注意力就必须高度集中,一定要做到心无旁骛,所思所想都只有“我现在应该做什么”。在此基础上,要随时做好注意力的分配,运球时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停球时做好“(突破、投篮、传球)三威胁”,防守时兼顾一对一盯防和补位协防等。

另外,根据场上形势的不断变化,注意力也要随之快速转移,下一步该做什么就做什么,不能仍然沉浸在前一个回合中不可自拔。做事就像打篮球,一定要达到一种“物我两忘”的境界,全神贯注于当下的任务,才能“力出一孔”。正如一句德国谚语所说:“一个人不能同时骑两匹马,骑上这匹就要丢掉那匹。”

15000字破译张卫平人生密码 中国篮球不能只做不说

(跟身边的“魔术师”约翰逊一样,张卫平的脸上也永远洋溢着热情的笑容)

【4】

上述提及的各项特点之外,张卫平还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北京人,言谈举止自带一种老派北京“爷们”的风范。简而言之,自有其“份”。

学者易中天曾在《读城记》一书中描述过他所理解的“北京性格”,他如此写道:

“北京人最可贵的,是他们的贵族精神。所谓贵族精神,指的是一种高尚的人格理想、高贵的精神气质和高雅的审美情趣,无关门第和血统,也无关身份和地位。”

张卫平原本就出自贵族世家,骨子里更是自带那种贵气、勇气与大气。跟很多老派的北京人一样,他性格豁达,做事敞亮,为人爽快,待人热忱。很多跟张卫平打过交道的年轻媒体人都有共同的印象:虽然“张指导”德高望重,但生活中从来不摆架子,永远和善客气、笑脸迎人,无论谁有困难,他都不吝于伸出援手。

15000字破译张卫平人生密码 中国篮球不能只做不说

(张卫平曾在美国挺身而出,热心帮孙明明筹措治疗事宜)

腾讯体育直播编导杨志越讲过这样一个小故事:

“15年NBA总决赛,我第一次一个人去美国。完成旧金山前两场比赛的报道后,我们和张指导一同飞到克利夫兰,落地已经是晚上12点多了。因为不住在一个酒店,在机场取了行李,我们就分开了。我到了预订的酒店,却发现前台没有我的预订信息,各方查询都找不到,而且酒店已经满房了。当时人生地不熟,我就有点慌了,不知该怎么办。那会儿已经是夜里2点多,我在克利夫兰唯一认识的人就是张指导和段冉。实在没有办法,我只好硬着头皮给张指导发了个微信,没想到他立刻就回了我,大致意思是说,志越你别着急,我这就去接你。他住的酒店我是知道的,距离我当时的位置有20多公里远,又是夜里2点多,但张指导啥也没说,开着车过来把我接走,住进了他们所在的酒店。直到现在想起这件事,我都非常感激张指导。”

张卫平性格中也有其刚烈的一面,比如在美国银行兑换外汇时遭遇明显的种族歧视,他绝不选择忍气吞声,一定要跟美国人理论到底。多年行走在外,但凡看到什么不平事,他也一定挺身而出、仗义执言。

这种刚烈在篮球场上表现得格外明显。从事教练工作之后,向来好脾气的他好像变了一个人,只要自己的球员在场上被吹了“黑哨”,他能马上怒发冲冠,追着裁判屁股一通怒斥,让熟悉他的人看了都吓一跳。

15000字破译张卫平人生密码 中国篮球不能只做不说

(张卫平曾担任CBA全明星赛外援队主教练)

在巴顿啤酒公司工作期间,一位同是职业球员出身的同事找到他,要跟他来一场一对一单挑。那位同事身高两米多,长得孔武有力,之前曾在欧洲顶级联赛打过主力中锋,向来自视颇高。他听人说张卫平以前曾入选过中国国家队,说什么也要跟这个中国人一较高下。张卫平一点儿也不含糊:“行,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你随便定。”

那人没想到张卫平答应得这么干脆,心里难免有点儿犯嘀咕,想了一下说:“这么着吧,咱们在内线一对一,谁投三分算谁输!”他以为张卫平来自亚洲,肯定只是以中远投见长,没想到张卫平对此毫无惧色:“行,我要是在禁区外面投篮,进了也不算!”

两人这么一叫板,这位同事不由得有点认怂,气势上已经矮了三分。张卫平一看气氛有些尴尬,寻思得给对方找个台阶下,提议不比篮球,改比扳手腕。同事一听之下喜出望外,自恃有一身肌肉,觉得对付张卫平还不是小菜一碟。哪知两人真一掰上腕子,张卫平简直稳若磐石,同事费尽九牛二虎之力也无法撼动分毫。张卫平稍一发力,同事就一败涂地,从此不由得对这个中国人刮目相看。

面对不平和挑衅,张卫平向来态度强硬,但如果你对他真心真意,他也能展现出性格里“柔情似水”的一面。1998年,他以领队兼翻译身份带领国青女篮出访美国,把苗立杰、隋菲菲、叶莉这批女篮姑娘当成是自己的孩子,彼此间结下深厚感情。后来随女篮去日本征战亚青赛,他在现场见证这批女篮姑娘艰难夺冠,庆功宴上情不自禁地红了眼眶。他对待家人也是温情脉脉,每次跟家人一起与朋友见面,他总是很少说话,静静坐在一旁听家人谈天说地。从旁人的角度看过去,他望向家人的眼神里充满了“宠溺”,目光中的深情简直能把人融化。

北京方言里有一个词叫“局气”,意思是形容一个人为人仗义,说话办事守规矩、不耍赖,与人共事时既不怕自己吃亏,也绝不欺负别人。用这个词来形容张卫平,应该是再合适不过。

15000字破译张卫平人生密码 中国篮球不能只做不说

(只有内心足够坦荡,才能坦然笑对质疑)

【5】

然而,仅仅只解析张卫平的性格,还不足以解释他为什么能不断蜕变,在一个又一个崭新的岗位上都取得不凡成就。

因为事实上,他的性格早在青年时期就已经初步定型,此后只是在细节层面有所完善,大方向上几乎没做过什么调整。

他的大神经、大胸怀,青年时期就已经展露无疑。动荡期间,体工大队里的红卫兵跑到他家“打砸抢”,把家里的文物古董砸得稀烂,造成巨大的物质损失。换了平常人,难免会感到心痛万分,对肇事者怨恨不已。他却暗自庆幸来的红卫兵都是自己的队友,只砸东西不打人,卧病在床的老父亲因此逃过一劫。

正直、积极、认真,同样是张卫平始终如一的行为准则。他自幼家教极严,待人接物都有严格的规矩,传统的价值观在他身上得到很好的延续。出自那样一个书香门第的大家族,祖上数代都是饱读诗书的有为之士,也让他在耳濡目染中开阔了眼界,不自觉极大提升了对自我的期许。知道了自己想要成为怎样的人,自然在日常生活中有所为有所不为,从而比同龄人少走了很多弯路。

凭借这样的性格底色,他做什么事都可能取得成功,但他的成功分明与众不同。很多人都能在一个工作岗位上建功立业,他的职业履历却覆盖体育、财务、销售、市场、媒体等多个领域,而且每个领域都能做到登峰造极。即便把范围缩小到老本行篮球上,他也先后有过球员、教练、领队、翻译、讲师、解说、主持、记者等多种身份,每种身份取得的成绩都可圈可点。套用亚里士多德的名言,对张卫平来说,优秀就是一种习惯。在优秀的背后,必然还有一些与性格关系不大的“成功法则”。

15000字破译张卫平人生密码 中国篮球不能只做不说

15000字破译张卫平人生密码 中国篮球不能只做不说

(张卫平球员时代的训练日记)

成功法则之一,是终身学习的习惯。

查理-芒格说过这么一句话:“我不断地看到有些人在生活中越过越好,他们不是最聪明的,甚至不是最勤奋的,但他们是学习机器,他们每天夜里睡觉时都比那天早晨聪明一点点。”这句话准确地诠释出了“终身学习”的重要性。然而早在“终身学习”这个名词还没被发明之前,张卫平已经将其作为自我要求,身体力行了很多年。

打球期间苦练力量,本身就是一种学习。去体院读书,他逼着自己浏览英文篮球书报,也是一种学习。在美国从零起步掌握会计和销售技能,通过旁听机场旅客侃球感悟解说真谛,每天醒来第一件事就是浏览各大外媒的最新NBA报道,接触腾讯微博后坚持每天亲手发布三四条微博,主动拥抱二次元文化成为经久不衰的“网红”等等,同样都是一种随时随地都在进行的学习。

很多人一到了某个年龄,很快就自动停止成长,用罗曼-罗兰的话来说,他们“变成了自己的影子,不断地自我重复”。这个年龄因人而异,但不管在哪个年龄停止成长,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开始放弃学习。放弃学习,就等于放弃自己。终身学习,人生就充满转机。

15000字破译张卫平人生密码 中国篮球不能只做不说

15000字破译张卫平人生密码 中国篮球不能只做不说

15000字破译张卫平人生密码 中国篮球不能只做不说

(张卫平始终保持年轻的心态)

成功法则之二,是永远年轻的心态。

跟张卫平有过接触的媒体记者普遍有个共识:“张指导”的精力特别充沛,跟他的年龄完全不相符。

NBA前线记者是一份强度非常大的工作,需要在每天下午早早来到球馆,忙完比赛报道通常已经是当地深夜一两点,日夜颠倒成了家常便饭。此外,他们还必须在各个赛事之间疯狂“赶场”,在美国各地飞来飞去。光在美联航这一家航空公司,张卫平积累的飞行里程就已经超过了120万英里(将近200万公里)。除了大家已司空见惯的航班延误,在外出差还需要为各类订酒店、租车、接人等琐事操心,三不五时还要为节目组充当地勤,工作量之繁重,连年轻记者也经常叫苦不迭。但他无论何时出现在球馆,都显得容光焕发、神采奕奕,从没听他说过一个“累”字。

我曾开玩笑地问他:“您是不是天赋异禀,跟凌晨4点起来练球的科比一样,从来都不会觉得累?”他说:“确实很少感到累,但也不是天赋异禀,应该跟年轻时苦练力量有关,打下的身体底子还不错。”我有点半信半疑,接着问他:“真的从来没有过特别疲惫的时候?”他想了想,回答道:“也有,年轻时力量练猛了,身体反应比较大,吃过晚饭回去往床上一躺,睡上一个小时,起来就没事儿了。”“那现在呢?”“现在如果感到状态不太好,往椅子上一靠,闭目养神,眯个三五分钟,差不多就恢复了。”

但我觉得,强壮的身体基础、快速的“小睡”技巧,这些说到底只是他“精力充沛”的外在能量来源。张卫平之所以能长期保持积极的精神面貌,归根结底是因为他有着非常年轻的内心。他打从心底就觉得,自己跟年轻人没什么区别,年轻人能做到的,他也一样能做到,年龄差距在他身上根本就不是问题。

网上有人戏称他为“张合理”,说他喜欢秀英语,他索性在各类视频节目中主动引用这些“槽点”,张嘴就是“这么着很合理,非常Agressive(有侵略性)”,大大方方地博君一粲。有人拿了网上流传的“张合理语录”给他看,他哈哈一笑,干脆让人印在篮球训练营的T恤上,穿在身上拍照留念。有人根据他的解说录音混剪出一支“Rap金曲”,曲风魔性十足,他听了之后也觉得好玩,一点儿也不觉得自己被冒犯。后来应邀担任篮球亚冠的解说顾问,跟主办方腾讯体育的年轻人们一合计,又主动折腾出一支亚冠主题的“全新单曲”,放在网上供网友们乐呵乐呵。

简而言之,在如今90后、00后已渐成主流的移动互联网时代,张卫平非但没有被时代抛离,反倒长期屹立于时代的最前沿,成为一个经久不衰的“网红”品牌,被那些年龄相差几十岁的年轻人视为“自己人”。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他强大而又年轻的内心至关重要。因为心态年轻,才从不自我设限,人生处处充满可能。

15000字破译张卫平人生密码 中国篮球不能只做不说

(一对一采访波波维奇教练)

成功法则之三,是沃伦-巴菲特所说的“内部记分卡”。

有“股神”之称的巴菲特曾说,我们不该去关心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和看法,而应该关注自己的内在动力,凡事都有一个内心的衡量标准,这就是所谓的“内部记分卡”。如果你所有的关注点都在别人如何看待你,而不是你自己真实的样子,你将深受外在标准的困扰。只有忠实于内心的衡量标准,才能不受各种外部因素的影响,尽可能地逼近自己的人生目标。

张卫平显然有一套属于他自己的“内部记分卡”,他很少在意其他人对他的态度,从没有任何主动讨好谁或迁就谁的想法,为人处事都从自己内心的道德准则出发。采访过程中,我曾数次问过他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或那件事,背后的心理动机是什么,他的第一反应往往是对我的提问感到吃惊,有时会直接反问我:“难道事情不应当是这样吗?这种情况下,你就应当这么做。”

比如他从不理解为什么要在工作中“惜力”,也不明白自己努力工作、表现优异,为什么可能会引起同事的忌恨。碰到明显的不平事,比如恃强凌弱、欺负弱小,或者投机取巧、不守规矩,他也总是不由分说地挺身而出。有时候这种“内部记分卡”也会“好心办坏事”,比如他当女篮教练时,看见女篮姑娘为了爱美拔掉几根眉毛,以他的价值观看来,这就是不务正业、心思不放在业务上,必须要严肃批评。但他的出发点仍然是善意的,管理和监督是为了尽到自己教练的责任,而不是为了显示权威。

无论身在哪个岗位,他从来没有降低过对自己的要求,凡事都用自己的“内部记分卡”来衡量得失。正因如此,他才既不会被其他人的赞美冲昏头脑,也不会因一时的挫折而丧失信心,对自己始终都充满清醒而又准确的认识。

15000字破译张卫平人生密码 中国篮球不能只做不说

(张卫平球员时代在健身房苦练力量)

15000字破译张卫平人生密码 中国篮球不能只做不说

(1983年5月22日的《人民日报》)

最后一个成功法则,是勤奋。

勤奋的重要性是老生常谈了。韩愈说“业精于勤荒于嬉”,曾国藩说“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高尔基说“天才出于勤奋”,说的都是同一个意思。然而知易行难,人人都知道勤能补拙,但真正能静下心来、扎扎实实地努力不懈的,其实为数并不多。市面上为什么那么流行“10天学会”、“一小时速成”、“一篇文章读懂xxx”之类的花样,无非是迎合了人们只想不劳而获、“抄近道、走捷径”的心理。

马刺更衣室里挂着一张海报,上面印着那篇广为流传的“敲石头”名句:“小石匠不停地敲打石头,似乎敲打了上百次,也没能在石头上留下任何裂痕,但就在他敲第一百零一下的时候,石头突然裂成了两半。我知道,最终击碎石头的,并不只是最后那一下。”张卫平同样深知这个道理,他做事从没想过要走捷径,但求日有所获,已经心满意足。

为本书写第一稿时,我曾在某个篇章,把张卫平学习英语的过程描述成“突飞猛进”。事后向他本人确认,他摇头否认,说了这么一席话:“学英语没有什么突飞猛进,都是一点一滴的日积月累,通过长期的积累慢慢提升。今天比昨天好一点儿,明天又比今天好一点儿,尽可能地用起来,慢慢就能越来越熟练。”他从不相信一夜之间打通任督二脉的故事,更相信事在人为、有付出才有收获。

不计较、正直、积极、认真、传统、终身学习、勤奋……听上去都是再朴实不过的道理,说得多了,肯定会有“鸡汤”之嫌。但人生的真相往往就是如此简单,关键是事在人为。“行者常至,为者常成”,张卫平脚踏实地地实践了这些道理,现实也给了他远超预期的回报。

作为后来者,我们未必人人都能成为下一个“张卫平”,但如果能从他身上汲取一些已被验证的成功经验,对自身成长只会有百利而无一害。

15000字破译张卫平人生密码 中国篮球不能只做不说

(《非常合理》目前并未出版纸质书,如果大家有需要,将来可能会考虑出版)

【6】

《非常合理》这个书名,来自这本书的策划和推广人宋忠冬。看了之后,张指导和我都觉得特别好,非常合理。回想起来,他做任何事情都极其讲究分寸、尊重规律,尽量做出正确选择,确实特别合理。

张指导在篮球圈内成名已久,这些年有无数人劝他发表传记,他都一律婉拒,谦称自己的“份”还不够。随着互联网媒体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他深度体验腾讯微博、微信订阅号等新兴媒体工具,5年时间内累计发表了4434条微博,后来又开通了自己的个人微信订阅号,才慢慢认识到网络媒体在理念传播、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巨大优势。

当教练,他最多也只能带十几名队员;开训练营,一次也只能培养最多100个孩子;只有在互联网上主动发声,以自己的个人经历为例子,穿插介绍他毕生积累的篮球理念和人生哲学,像滚雪球一样吸引越来越多的读者来关注,才能达到“一对多”的传播效果。而且,把这本书的完整内容放在网上,读者朋友只要有需要就可以随时免费阅读,可以持续不断地发挥出长尾效应。

分享经验,为当下的年轻人提供一种人生参考,正是我们决定一起做这本书的一个初衷。

张卫平做过很多教练工作,不仅执教过中国男篮国家队,也以领队身份带过国青女篮,以总教练身份带过U16年龄段的“奥运希望队”,还出任过CUBA联赛的“总教头”。此外,他还创建了面向社会青少年的《张卫平篮球课堂》,亲自出任总教练,一办就是十年。简而言之在他看来,青少年的培养是一项值得他奋斗终身的事业。

15000字破译张卫平人生密码 中国篮球不能只做不说

(伍登教练送给张卫平的亲笔签名中英文著作)

像精神导师伍登教练一样,张卫平不光重视“教球”,也看重“育人”。在为《伍登教练:1对1》这本书所作的序言中,他曾这样写道:

“他不仅仅是世界上最著名、最成功的教练,更是一名伟大的教师。伍登教练通过教球来诠释人生,通过训练、比赛,潜移默化地将忠诚、友谊、合作、自控、自信、勤奋、热情、分享……这些使人受益终生的品质深植到自己队员的心中。这不仅使他们在球场上取得骄人的成就,还使他们在取得这一成就的过程中学会如何做人,为他们在运动生涯结束后,更好地立足社会、贡献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伍登教练不仅造就了一批批杰出的运动员,更是为社会造就了一批批有用之才。

当我经历了社会上的风风雨雨,有了更丰富的阅历并融入到世界这个大舞台后,才从更深的层面进一步理解了伍登教练的理论。对于一个生命个体实现自身价值来说,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品质?对于一个在社会中挣扎、奋斗的人来说,什么才是真正的成功?作为社会中的一员,怎样才是对社会真正有益?所有这些问题,都能在这本书中找到答案。而这些答案以及伍登教练将其教授给人的方法,正是这位令人崇敬的前辈的最伟大之处。”

以往不管带队也好,开办篮球训练营也好,张卫平所能亲身接触到的青少年毕竟数量有限,毕生的经验和见解只能在小范围内分享、传播。如今通过我的采访和记录,争取能准确还原出他的成长轨迹、工作心得、篮球哲学和人生感悟,通过腾讯体育平台分享给每一位奋发向上的年轻人,希望能对他们有所裨益。

15000字破译张卫平人生密码 中国篮球不能只做不说

(在钱澄海指导的七十寿辰庆祝会上)

15000字破译张卫平人生密码 中国篮球不能只做不说

(1978年中国男篮第一次出访美国,在白宫门前合影)

写这本书的另一个出发点,是希望透过张卫平的视角,尝试为中国篮球做一些有价值的记录。

张卫平的恩师钱澄海指导曾半开玩笑地说过这么一句话:“中国足球是只说不做,中国篮球是只做不说。”前半句是否正确姑且不论,后半句倒真是千真万确。本书写作期间,为了尽可能交叉确认某些内容的具体细节,我曾通过各种渠道翻阅过大量文献资料,却发现相对于中国篮球所取得的成绩来说,相关历史的记述实在匮乏得可怜。

在图书出版市场上放眼望去,乔丹、科比、詹姆斯等NBA球星的个人传记汗牛充栋,NBA联盟上下七十多年的历史能找到十几种不同版本,湖人、火箭、公牛、马刺等热门球队的相关书籍琳琅满目,偏偏有关中国篮球的书籍数量,与自身体量相比显得完全不成比例。除了姚明、王治郅、刘玉栋等顶级球星的传记,李元伟、程万琦等中国篮协与亚洲篮联官员的回忆录,以及若干本格式体例大同小异的篮球教科书,你很难找到一部内容足够详尽、细节足够丰富的中国现代篮球史。

网络世界的报道要丰富得多,但同样存在一些不尽人意之处,比如内容相对偏重最近十多年,对更早一些发生的史实着墨甚少。此外,网上的内容活泼有余、严谨有限,要么相关文字语焉不详、一笔带过,要么几篇文章相互矛盾、莫衷一是,要么明显充满谬误、漏洞百出,要么有些内容根本就查不到,仿佛对着历史的长河扔了一块小石头,连一点水花都没溅出来,就直接石沉大海、消失无踪。比如“亲王”理查德-艾弗里的个人事迹,至今在中文网络世界里搜不到只言片语。

张卫平一生与篮球结缘,通过球员、教练、联赛运营方、领队、解说、记者等各种身份,与这颗橙色魔球发生过各种交集。他的个人奋斗经历,某种意义上就是一部亲历中国现代篮球的口述史,也包括NBA文化在中国传播、壮大的全过程。通过一本书的体量,尽可能完整地把他所亲历的篮球故事记录下来,至少可以为后人提供一份参考资料,让一些不该被忘却的人和事,能够有机会被有心人记住。

我自知才疏学浅,虽然在本书的撰写过程中已竭尽所能,但难免挂一漏万,笔下文字不及张指导真人风采的万分之一。如果书中存在什么纰漏和错误,都只与我个人的愚钝无知有关。感谢张指导的宽容和支持,感谢腾讯体育给了我最理想的工作平台,感谢身边的兄弟们一路齐心协力。

一句话形容张指导,就是——《非常合理》!明年新赛季,我们再会!

15000字破译张卫平人生密码 中国篮球不能只做不说

(我和张指导无数次讨论书稿中的一次)

传记目录:

第01章:张卫平家世背景大揭秘!外公师从康有为姨父是名士

第02章:张卫平最大梦想曾是当厨子 50年前就称霸东单球场

第03章:张卫平年轻时脾气有多暴?曾有绰号叫先农坛恶霸

第04章:张卫平曾被要求检查巨人症 身高1米93照样场均30分

第05章:你可知张卫平力量有多强?50岁掰手腕赢遍CBA球员

第06章:张卫平出国访问被送香皂?半个月不吃饭仍砍45分

第07章:张卫平首访菲律宾遇惊魂时刻 一人吓得直冒冷汗

第08章:张卫平出访非洲被堵厕所 走夜路撞西瓜山吓坏团长

第09章:张卫平为何最怕横传球?一生只输韩国一次就怨它

第10章:张卫平为啥被叫魔术师?其NBA模板是谁你猜不到

第11章:谁是张卫平最强搭档?他惊天一传至今无人能及

第12章:张卫平曾是男篮得分王 一纪录姚明也无法打破

第13章:张卫平爆料 中国男篮首次见NBA球星时发生了啥?

第14章:活久见!中国男篮首战美国打出篮球史上惊天平局

第15章:张卫平狂砍38分逆转韩国夺冠 一生一次痛哭因为啥?

第16章:明明已经取得奥运入场券 中国男篮为何连续两次无缘奥运

第17章:张卫平退役真因曝光 你若热爱篮球千万记住两件事

第18章:张卫平做了啥才从恶霸变学霸?他的同学不一般

第19章:中国男篮也有关羽 去医院缝针竟然不打麻药

第20章: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张卫平当女篮教练竟被气疯

第21章:女篮姑娘们做了什么事 把张卫平气得暴跳如雷?

第22章:张卫平二访美国遭遇神人 他狮子吼神功曾骂哭乔丹

第23章:男篮亚锦赛历史黑幕遭曝光 中国男篮惨遭双重暗算

第24章:中国篮球一奇人强到逆天 国际篮联为限制他改规则

第25章:篮坛四大名帅华山论剑 有一人因压哨绝杀付出生命

第26章:他是新中国首个奥运旗手 为何半夜怒打围棋九段?

第27章:韩国如何靠黑哨坑中国男篮?他为何没当国家队主帅

第28章:中国男篮教练在美国给人裹脚按摩 一小时只挣5块

第29章:张卫平还当过财务会计?他可是全校第一“大表哥”

第30章:芝加哥黑人持枪连抢三个中国人 警察为何坐视不管

第31章:80年代现场看NBA是啥体验?张卫平到底是谁球迷

第32章:中国教练带美大学男篮遭揭发 奥运选手找不到工作

第33章:中国篮球人亲历美国黑人大暴动一万多人被捕

第34章:张卫平滴酒不沾 如何变身全美顶级啤酒代理人?

第35章:在最美的海滩球场打球 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第36章:45岁才解说NBA的中国人 却创造了一项联盟纪录

第37章:篮球是真爱!他放弃美国高管待遇参与创办CBA

第38章:还有球迷不知道他?此人被称为20世纪最伟大篮球人

第39章:你不看篮球所以不知道 CBA初期转播要给电视台送钱

第40章:男篮“白求恩” 他助中国重返亚运却无人感谢

第41章:CBA全明星史上最大风波 外援赢球被全场砸汽水瓶

第42章:他一声大喊吓坏叶莉 哪支中国球队打服美千胜教练?

第43章:场面混乱不堪!中国球队在黎巴嫩险遭枪击

第44章:中国篮球史上绝无仅有的一支球队 曾震惊纽约时报

第45章:他在北京奥运为姚明传球为何年仅28岁就退役?

第46章:中国少年PK尼克杨谁赢?一块小橡皮难倒了英雄汉

第47章:越南华侨业余队身高不足一米八 却赢职业队50分

第48章:他是篮球历史上最独一无二的奇人 影响力超乔丹科比

第49章:他曾被誉为下一个姚明 却因一场大病险些断送前程

第50章:MVP解说员为何被球迷骂成狗?他说的color你懂吗

第51章:一场总决赛引发的冲突 连美国报纸都支持这个中国人

第52章:他19年前相识科比 被称中国最大科蜜却为何否认?

第53章:玩他!张卫平如何自评合理帝 首次公开解说秘笈

第54章:乌贼刘到底在哪儿做的手术?原来你是这样的张卫平

第55章:三大女主播有啥共同点 还记得总决赛章鱼大战吗?

第56章:他一人单挑NBA八大传奇巨星 连波波维奇都要敬他三分

第57章:NBA为这个中国人颁发奖杯 他到底做了什么?

第58章:必须要夸夸勇士了!哪些NBA球队最欢迎中国媒体?

第59章:为何NBA很难有中国面孔?他因不熟悉行规惨遭diss

第60章:他在NBA影响力堪比姚明 被称为中国篮球的名片

《非常合理:张卫平传》

第一季结束

The End

如何收看:

传记内容在腾讯体育全网独家首发,同步收录在作者阿鱼的微信公众号“鱼乐NBA”(微信搜索公众号“鱼乐NBA”或“yulenba”)、企鹅号“鱼乐篮球”(腾讯新闻App、天天快报App搜索“鱼乐篮球”)上,欢迎收听,锁定精彩。

创作团队:

口述:张卫平

作者:黄祎(阿鱼)

策划、推广:宋忠冬

一场总决赛引发的冲突 连美国报纸都支持这个中国人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责任编辑:reuszhang
收藏本文

相关搜索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