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说明

王皓杜丽入选冬奥运动员委员会 杨扬:不分冬夏

中国首位冬奥会冠军、国际奥委会(IOC)委员、国际滑联理事杨扬又有了新的身份。在前日召开的北京冬奥组委运动员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杨扬、赵宏博、叶乔波、陈露、李妮娜等19名运动员受聘担任运动员委员会委员,杨扬出任主席。昨日,杨扬接受新京报记者独家专访,她把这个委员会的成立称之为观念性的突破。她说,运动员委员会主要为参赛运动员服务,能打动他们就能打动全世界。

担任北京冬奥组委运动员委员会主席后,杨扬更忙碌了。新京报记者 吴江 摄

老人 我们有宝贵经验

新京报:请先介绍一下运动员委员会。

杨扬:会议(北京冬奥组委运动员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领导都是脱稿讲话,说明他们经过了深思熟虑。2022年冬奥会将以运动员为核心,他们希望我们能全方位参与其中,包括场馆建设、竞赛组织、后勤保障等方面。

委员会现在有19位成员,未来会根据情况有所增减。这个委员会的成员基本涵盖了所有项目,体现了全面性。从人选上可以看出,我们并不是去做形象大使,而是要做实事。所以我还是充满期待的。

新京报:运动员委员会的功能、职责是什么?

杨扬:会上已经通过了章程,规定了运动员委员会的职责任务,未来在工作机制上会形成一个保障。接下来,就是怎么调动委员的积极性了。好在冬奥组委各部门,我们可以直接对接。

冬奥组委也下达了任务。未来,运动员委员会在工作层面要布置好任务,参与规划设计,运动员在这方面还是能提供许多宝贵的经验的,比如,休息区域雪板如何摆放,京张高铁的设计能不能满足运动员的观赛需求等这样的细节问题。

新京报:作为委员会主席,你个人有什么想法?

杨扬:如果我们的工作能做到真正打动运动员,那就能打动世界。网络高度发达的当下,运动员本身就是自媒体,尤其是优秀运动员们。我们如果能给他们更加细致入微的服务,保证他们不受太多的外界干扰,舒心地参加比赛。他们把自己美好的参赛体验通过社交媒体传播出去,就可以给我们的冬奥会增加很多色彩。

我们已经有了许多小想法,如果能做到,2022年冬奥会将会更加精彩。

强人 我们要做好示范

新京报:运动员委员会是在什么样的契机下成立的?

杨扬:委员会差不多筹备了有一年了,名单的确定非常慎重。其次,开会成立的时间也在不断调整,各委员的时间表都在逐个敲定。

其实,成立运动员委员会是与国际奥委会签订的举办合同中的一部分。虽然写到合同里,但有些奥运会就不会成立这个委员会,比如,平昌冬奥会就没有运动员委员会。我们的运动员委员会最终能够成立,也表明了我们做事的态度和立场。

新京报:为什么委员会中有两名夏季项目运动员(王皓和杜丽)?

杨扬:一方面,是因为冬季项目中大概有1/3的咱们国内还没有开展,而夏季运动员参加的大赛多,他们的经验能够为冬奥会组委会提供很好的补充。另一方面,冬奥会也是所有体育人的事,我觉得,不应该单纯地区分为夏季和冬季。未来,委员力量还会有所加强。

新京报:奥运会结束后,委员会的效应如何延续?

杨扬:虽然这是个临时性机构,但它的成立也是历史性的突破,特别是观念的突破。运动员委员会虽然是短期工作,但会有长期影响的,所以必须做好示范。这对我们来说,也有一定的压力。如果说,我们被动地等着安排任务,那这个委员会就形同虚设了。我们希望能主动提供科学实用、有可操作性的建议。

新人 跨界选材要科学

新京报:根据冬季项目目前的实力,对即将到来的平昌冬奥会做个预测吧。

杨扬:竞技体育有很多偶然性,很难预估。希望几个优势项目能够保持应有的水平吧。竞技体育有其自身规律,不是一下子就能上到某个高度的,也不会因为举办一届奥运会成绩就会上去,这需要一个过程。

新京报:现在有些项目后备力量不足,你如何看待这种现状?

杨扬:我们小时候练体育是为了谋出路,现在练体育,特别是冬季项目变成了高危行业。原来,进体校成绩好的话未来就会有工作保障,但现在如果错过了文化课学习,未来就很难有保障。大部分项目的后备人才都会面临这样的问题。不过,积极的是,现在很多家庭对体育的观念也在发生变化。

过去,社会化体育的指导和监督是空白,一直处于纯业余状态,很难出人才,运动员上升通道不通畅。但这也是容易突破的,目前已经有所改变,未来这方面的成效会更加显著。

新京报:跨界选材是正确的道路吗?

杨扬:这是对的,尤其是竞技体育方面,但一定要讲究科学性,不能违背项目本身的自然规律。比如,让成年芭蕾舞演员转行练花滑,那肯定不行。另外,还要考虑整体性,不能因为一个项目而破坏另一个项目。如果那样,就违背了跨界选材的初衷。

国外也有跨界选材,他们更多地会考虑项目本身的相通性和运动员的个人意愿,允许不断地转换。比如,滑冰运动员就可以参加轮滑项目比赛。中国面临着2022冬奥会,作为东道主,相对来说选材的目的性更强一些。不过,理想中的状态,应该是自由转换。

个人 未来还在IOC工作

新京报:你的国际奥委会委员任期即将结束,未来还会竞选吗?

杨扬:按照规定,我退役时间太长,已经不能以运动员身份参加竞选了,今年我们报了张虹。我唯一的机会就是,以国际体育单项联合会成员身份(国际滑联理事)参加竞选,但还没有规划。我未来应该还会在国际奥委会工作。

新京报:在国际奥委会8年的经历,对北京冬奥组委运动员委员会的工作有什么帮助?

杨扬:这几年在国际奥委会的工作,让我积累了大量经验。接下来,首先要考虑的还是怎么做好运动员的工作。有些工作不是能力问题,而是视野问题。

外界已经有许多现成的经验,只要拿来和我们的实际情况更好地结合就好。我们这个运动员委员会是义务工作,不拿薪水,大家各自都有本职工作,有时候精力可能会跟不上。我要做的就是动员他们,调动大家的积极性。这一点,我在国际奥委会的经历应该会有所帮助。另外,2022年冬奥会我们是为全世界运动员服务的,需要和国际奥委会运动员委员会、各个单项联合会的运动员委员会沟通,这是我的优势。

新京报:你经常出差,非常忙碌。如何平衡事业和家庭的关系?

杨扬:是的,我经常飞来飞去。前几天在洛桑开会,孩子的生日只能提前给过一下。平衡事业和家庭的关系,一定要跟家人达成一致,特别是和爱人的沟通,相当重要。

我知道我这段时间会很忙,就给爱人做好思想工作。在洛桑开会时中间有5天休息时间,他就过来找我,这是有了孩子后我们第一个二人空间。这5天的团聚,我们聊了很多,让我最近这半个月都比较好过。夫妻之间相互支持很重要,可能熟悉我的朋友看到的是他支持我,其实我也支持他,回家之后我就会给他放假,他就能去做他喜欢的事了。

谈工作思路

如果我们的工作能做到真正打动运动员,那就能打动世界。网络高度发达的当下,运动员本身就是自媒体,尤其是优秀运动员们。他们把自己美好的参赛体验通过社交媒体传播出去,就能给我们的冬奥会增加很多色彩。

谈跨界选材

竞技体育一定要讲究科学性,不能违背项目本身的自然规律。比如,滑冰运动员就可以参加轮滑项目比赛。中国面临着2022冬奥会,作为东道主,相对来说选材的目的性更强一些。理想中的状态,应该是自由转换。 ——杨扬

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房亮 包宏广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责任编辑:zoelyzhang
收藏本文

相关搜索

热门搜索

为你推荐
热门视频
热门专题
视觉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