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说明

13万人造伊朗魔鬼主场 5人曾死这里女性在维权

13万人造伊朗魔鬼主场 5人曾死这里女性在维权

伊朗阿扎迪体育场

体坛+记者冼小堤报道

如果阿扎迪体育场的每一块砖头都会说话,她将会是一首史诗;

她那宽广的场地,承载着伊朗体育史上最重要的时刻;

她只用寥寥数语,就描绘出伊朗最关键的一段近代史;

她又用最极致的方式,告诉我们伊朗高原上的性别差异有多么巨大……

“亚洲之巅”阿扎迪

上世纪70年代,伊朗体育的发展达到高峰,成为亚洲体育的巨人之一。而阿扎迪体育场,无疑是这个巨人的心脏。

于1971年落成的阿扎迪体育场,是为了1974年亚运会而建的。伊朗在获得亚运会的举办权后,决定在首都德黑兰的西部划出一块广阔的地皮,打造阿扎迪体育中心,兴建足球、排球、网球等几乎所有体育大项的场馆,而主体育场便是阿扎迪体育场。1974年亚运会,东道主伊朗在崭新的阿扎迪体育中心创造了历史上最优异的成绩,斩获33金28银17铜,登上金牌榜次席,伊朗在亚洲体育的地位迅速攀升。

2年之后,阿扎迪体育场举办了又一项亚洲体育的盛事——1976年亚洲杯。在热情甚至是疯狂的本国球迷面前,波斯铁骑登上了亚洲之巅,成就了亚洲杯历史上唯一一个三连冠,奠定了当时亚洲足球霸主的地位。然而,这却也是伊朗国家队最后一次称霸亚洲。阿扎迪体育场,是伊朗男足辉煌的最后一个见证场所。

体育场地设施完善,各项运动发展欣欣向荣,伊朗渴望走出亚细亚大陆。原本,德黑兰有望成为东京之后第二个承办奥运会的亚洲城市。但由于政治原因,德黑兰最终放弃申办1984年奥运会,唯一的对手美国便顺利获此殊荣。在伊朗体育的盛世,错过燃起奥运圣火,也许是阿扎迪体育场最大的遗憾。

足球,是伊朗国内最受欢迎的运动,而阿扎迪体育场,就是伊朗球迷心中的圣地。

13万人造伊朗魔鬼主场 5人曾死这里女性在维权

伊朗阿扎迪体育场

1973年,德黑兰的两家俱乐部——柏斯波利斯和德黑兰独立先后将阿扎迪体育场定为自己的主场;1975年,伊朗国家队将主场正式放在了阿扎迪。国内最著名的两支球队就在这里争夺荣耀,最火爆的德黑兰德比就在这里角逐,国家队的每一场赛事就在这里上演……球迷对足球所有的热爱、激情,都倾注在阿扎迪体育场身上,她就是为足球而生,她就是为球迷而存在。

每每遇上赛事,球迷总会填满阿扎迪体育场的每一个角落,这个“魔鬼主场”究竟能容纳多少人,似乎永远是一个谜。维基百科上显示,阿扎迪拥有7.8万个观众席位;近年的一篇国际足联报道曾指出,阿扎迪可以坐下8.5万名球迷;而阿扎迪体育场的官网,则以“10万人体育场”介绍自己,并声称最多能坐下14万观众!

座椅的数量并不重要,球迷的热情怎能受数字所限?1998年世界杯预选赛附加赛首回合伊朗主场对阵澳大利亚的比赛,12.8万名观众涌进了阿扎迪体育场,是这座球场、也是国际足联有记录以来最高的入场人数。将近13万人,在海拔1000多米的高原上呐喊,这个场景是多么震撼人心!而本次世预赛12强赛,伊朗队前两场主场赛事的观众人数分别为75800人(对韩国队)和78000人(对卡塔尔队)。

人数如此众多的集会,往往暗藏着安全隐患,对于长年累月承办重量级赛事的阿扎迪体育场而言尤其如此。但出乎所有人的意料的是,阿扎迪体育场鲜少出现踩踏或冲突事故,最严重的一次发生在2005年。那是2006年世界杯预选赛伊朗与日本的赛后,球场安保没有及时开放散场通道,造成球迷踩踏事故导致5死32伤。除此之外的大多数时候,阿扎迪体育场都井然有序,场内激情,场外平静。

13万人造伊朗魔鬼主场 5人曾死这里女性在维权

球迷们

自由与白围巾

阿扎迪在波斯语中意为“自由”,这是一个标志性建筑最常见的名字之一。不过,这座竞技场原本并不叫这个名字。起初她叫做“雅利安之光”,雅利安是伊朗古老民族的自称,有“崇高”之意。“伊朗”一词,正有“雅利安发源地”的意思。和中国一样,伊朗也是一个拥有5000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古波斯盛极一时。经过千年变迁,“雅利安之光”依旧照耀着伊朗人民的生活。

然而,在1978-79这不到两年的时间里,伊朗国内迎来了近代史上最重大的变革,甚至影响着整个伊斯兰世界。1979年,伊朗高原爆发了一场举世瞩目的伊斯兰革命,用口号和传单武装起来的反对派,在短短的时间之内就推翻了拥有强大国家机器和众多国内外有利条件的统治者。人民公投之下,已延续2500多年的君主制度被推翻,政教合一的伊斯兰共和国成立。

“不要东方,不要西方,只要伊斯兰。”这是革命者霍梅尼最著名的口号。伊斯兰革命也终结了伊朗亲西方的政权,社会远离西方国际轨道,人民高举“独立、自由”的旗帜。于是,作为国内最重要的国际体育场所,雅利安之光体育场被改名为“阿扎迪”以纪念这一变革。上文提及的放弃申奥,便是因为彼时国内局势的不稳定。政治和历史,在阿扎迪体育场的发展道路上留下浓重的一笔。

然而,在追求独立与自由的伊斯兰共和国,女性却受到空前的限制。在“自由”的阿扎迪体育场,所有女性被禁止进入;那12.8万人的盛况,却没有任何一名女性在场;女球迷只能远远眺望着阿扎迪,“自由”在她们面前竟是如此触不可及……

13万人造伊朗魔鬼主场 5人曾死这里女性在维权

体育场

如果没有对比,你可能无法体会到这种性别不平等之剧烈。1979年之前,在伊朗最后一个王朝——巴列维王朝,统治者沙阿一直倡导女性的权利,街头女子大胆展露身材和秀发,电影女明星受众人追捧。但这一切,都在1979年后突然发生天翻地覆的改变,女性在着装、学习、法律、娱乐等各个方面遭受苛刻之极的要求,体育场所更是明令禁止女性入场,只是为让女性远离球场可能出现的各种下流字眼。对于热爱体育运动的女性来说,最黑暗的时代降临了。

但是,伊朗女性没有放弃,一直在争取着重返球场的权利。2005年,一个名叫“白围巾”的运动悄然发起,她们组织女性在阿扎迪体育场外示威抗议,举着写有“阿扎迪(自由)的一半,有我的位置(My share, half of Azadi)”字眼的白围巾,要求保障女性进入球场的权利。阿扎迪体育场是伊朗国内最大的足球场,她也是自由的象征,“白围巾”选择这个标志性地方作为运动的主场地,就是要得到所有人的关注。

即使禁令在前,无数女孩子还是渴望一睹阿扎迪体育场的容颜,现场感受足球赛事所带来的震撼。为此,她们做出种种尝试,冒着被捕的风险假装男孩子混入观众席中,就是为了和大伙一同欢呼、呐喊。2005年,伊朗队对韩国队的比赛出现了伊朗女性观众,而这还是在韩国女球迷的帮助下实现的。自此之后,伊朗女性再也没有在许可之下进入阿扎迪体育场。

13万人造伊朗魔鬼主场 5人曾死这里女性在维权

庆祝

电影《越位》(offside)是伊朗国内的禁片,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在2006年世界杯预选赛最后一轮伊朗队与巴林队的比赛中,6个试图混进阿扎迪体育场的伊朗姑娘被捕后囚困在场外一角,内科南们就在身旁数十米远踢球,她们只好紧张地听着保安的解说;在前往警察局的车上,她们仍焦急地等待收音机传来的比赛倒计时……直到胜利、进军德国,所有人高呼着,庆祝着,忘掉了一切。

《越位》中还有一个让人令人动容的场景:当伊朗队晋级世界杯后,举车欢腾,一个女孩子却哭了,因为她的朋友在2005年那场伊朗对日本赛后的踩踏事故中丧生,她为朋友没能看到这个历史时刻而哭泣。这个时候,身边小伙伴给她安慰,给她烟花,让她点燃以纪念这个时刻,“他在那边一样会很高兴的。”

人们对足球的热爱,从来无关性别,无关政治。

经过多年的斗争,“白围巾”取得了巨大的突破,排球比赛等项目已经允许女性球迷入场观看,“白围巾”运动在社交媒体上时刻分享每一次现场。然而足球赛事,直到2017年仍是一块“女性禁地”。但,终有一天,阿扎迪体育场会成为第一个为女性打开大门的伊朗国内足球场。见证这个历史时刻的一定是她,也只能是她——阿扎迪,“自由”。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责任编辑:qiuduliu
收藏本文

相关搜索

热门搜索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