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说明

[视界波]新政无商量余地 俱乐部只剩私下吐槽

撰文/赵宇

对于跨进2017年的中国足球来讲,1月15日这一天注定是一个载入史册的日子,中国足协在这一天宣布更改中超章程:每场比赛18人名单中至少有2名U23球员报名,首发11人中至少要有1名U23球员;在外援人数注册数字不变、大名单规则不变、18人规则不变的前提下,每场比赛累计上场外援3人(不区分亚外、非亚外球员)。

没有缓冲,没有讨论空间,俱乐部能做的就是执行。虽有个别俱乐部心怀不满,可在会议上却也都表示支持与理解。他们知道中国足协在此事上恐怕也只能扮演信息传递者的角色。不少圈内人都表示,给年轻球员出场机会、减少外援数量的初衷是好的,也应该给予大力支持。可是此事在执行过程中显得过于生硬,缺少对决策或政策出台前后利弊关系的论证过程。

今年三月,中超联赛职业联盟就将正式成立,管办分离在名义上又向前迈进了一步。可过去这一个月发生的事情又似乎在告诉外界:我们的管办分离之路还很长、很长,还需要更加纯粹一些。

足协正式公布职业联赛新规则

前提:关于新政足协这次扮演的是信息传递者

关于是否减少外援名额问题,中国足协、中超公司内部一直都存在争议。

有人认为现在联赛外援太多,影响了本土球员在联赛中的发展,而且个别俱乐部为买一些实力相对较高的外援不惜砸出比市场高出几倍的价钱,导致市场畸形,应当立刻出台限制外援数量和买入价格的政策。

不过也有人认为目前中超联赛的火爆跟俱乐部高投入有直接关系,大牌外援的到来让中超联赛变得更加引人关注,抛出了“世界第六”联赛的论调,认为中超已成为疲软的中国足球唯一的“金字招牌”。

这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让外援限制政策迟迟无法出台。中国足协曾在去年和前年联赛结束后的相关会议上给俱乐部吹过“将来可能会限制外援数量”的风,但一直没有正式实施,原因很简单:足协、中超公司内部对此事存在着不同的看法。

去年年底,中国足协向各俱乐部发去关于缩减外援名额的意见函,当时还在征求俱乐部是否支持“3+1”的外援政策,并非现在的直接只允许3名外援上场,结果得到的反馈也是有褒有贬。

腾讯体育去年年底曾同多位联赛部门的负责人就减少外援数量一事有过交流,得到的答复基本上都是:“暂时还无法立刻实施,需要一个过渡期。”

可是过了元旦假期之后,一切就都发生了变化。首先是体育总局督促中国足协尽快成立职业联赛联盟。与此同时,体育总局新闻发言人就足球相关问题答记者问在一些中央媒体上发表,其中就提到了“要利用好规则杠杆,在确保比赛精彩和维护公平、发挥外援作用和鼓励培养本土球员之间找到平衡。”

所有的这一切交织在一起,最终让中国足协在昨日下午正式对俱乐部宣布了关于外援上场数量限制的政策。虽然该政策的拟定和撰写出自中国足协联赛管理部门,但他们也知道,这股自上而下的力量推着每个人往前走,已不允许有任何的过渡和疑惑。

就连足协过去那些反对减少外援数量的人在与腾讯体育记者交流时也都在态度方面发生了转变,他们认为足协只是这次新政策的信息传递者。

针对外援及年轻球员上场的新规来的十分突然

现场:俱乐部不敢公开提意见 私下里吐槽不少

15日在武汉召开的职业联赛理事会中超俱乐部联席会议,由职业联赛理事会执行局局长马成全主持,他首先向所有人强调了目前的形势,并且表示在目前这种形势之下对外援数量限制,给本土球员更多锻炼机会势在必行。

随后,副局长李立鹏宣布了具体的实施细则,让参与会议的中超俱乐部负责人讨论,并发表意见。最后,由分管联赛工作的中国足协执委于洪臣进行总结。

据腾讯体育了解,这些中超俱乐部代表来参加会议之前并不知道要发布这样重要的大事件,很多俱乐部都没有派一把手前来,而是让副总经理或者总经理助理出席。当他们听到公布这样的消息之后,都非常吃惊。

会议上,除了辽宁、权健和贵州这三家俱乐部没有发言之外,剩下的13家俱乐部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这些俱乐部发表意见时没有一家公开反对,全部表示支持。只有个别俱乐部询问是否可以给一些过渡期,但得到的答复也是没有过渡,直接执行。

“现在的俱乐部的确不够强硬,这么大的事,居然没有人敢提出反对意见。现在太缺少领军人物了。”一位俱乐部管理者私下里同腾讯体育交流时这样说。

另外一位参加会议的中超俱乐部负责人表示,这样的会议没有任何讨论的空间,他们基本上是“被告知”。

对于这样的情况,也有一些足球圈内人提出了质疑,他们认为即便是“被告知”,如果足协俱乐部负责人能够有几个人站出来公开反对,那么此事也会有继续讨论的空间,但这样的情况并没有出现,“这件事要放在当年G7革命时,肯定会有人站起来拍桌子。”

会议上没有人反对,可是私下里个别俱乐部也对于这样的政策提出了意见。“这种方式是对市场的极大不尊重,也会打击投资人的热情。”一位俱乐部负责人说。

甚至有个别没有参加会议的俱乐部负责人表示,这是拍脑门的决定,但这也都是私下里、不记名的吐槽。即便到了会议结束之后十多个小时,也没有一家俱乐部通过公开的方式提出反对意见。

对于各个俱乐部来说 外援调整还有空间

实施:新政策没有过渡期要求必须立刻执行

“最开始足协征求俱乐部外援政策从‘4+1’变成‘3+1’的时候我们还是可以接受的。”一位俱乐部管理者与腾讯体育沟通时这样说,他对于现在这样的强势做法很不满意,“直接一刀切,太强势了,连沟通、过渡的时间都不给。”

对于这种立刻执行、没有给过渡期的做法,中国足协方面也很为难,他们其实在某种程度上也是该政策的传达和执行者。有足协人士在交流时也表示,之前有过“吹风”,也征求过俱乐部意见,“俱乐部也都知道将来要限制外援数量,政策的出台只是时间早晚问题。”

只是谁也没想到,这样的政策会在2017年元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到来,打了很多人一个措手不及。很多俱乐部都表示,限制外援数量、增加年轻球员出场次数和机会对于中国足球来讲是好事,俱乐部也会给予大力支持,可现在的做事方式、执行方式有些过于生硬,没有关于此事在执行过程中,以及执行之后利弊关系的充足论证。

“我们之前也摸过底,买外援最多的俱乐部也只有4个,有的在谈第5个,但绝对都还没有签。所以政策出台之后他们也可以考虑一下是否要更换外援,是否要签下第5个外援,一切都还有时间。”足协人士这样解释。

在很多俱乐部管理者看来,这样的政策出台对于那些中小型俱乐部来说,影响并不大,因为他们的投入本身就不高,对于外援的依赖程度也没有大俱乐部那样明显。

不过该政策对于亚冠参赛球队来讲会带来非常大的困扰,亚冠联赛施行的还是3+1的外援政策,中超联赛的外援新政明显和亚冠外援政策不接轨,至于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只能靠参加亚冠的俱乐部自己消化。

新政策中,足协允许每个俱乐部注册5名外援,联赛中只让上3人,这和亚冠联赛中可以派上3+1个外援在数字上似乎不冲突,但俱乐部认为外援的磨合是一大问题,“联赛中一场只有3名外援可以在一起比赛,剩下的2人连报名机会都没有。”

实力派小将的身价必将水涨船高

隐患:未来国产球员以及年轻球员身价依旧不可控

新政中除了限制外援数量之外,还有一条规定每场比赛18人名单中必须有两名U23球员报名,首发11人中必须有一名U23队员。之所以制定这样的规定,主要是希望给年轻球员更多比赛机会,毕竟目前中超联赛中很多重要位置都被外援占据,国内球员,尤其是国内年轻球员机会越来越少。

“这样的政策没有问题,毕竟我们的年轻球员需要锻炼,各队也需要在这方面进行储备。”一位俱乐部管理者表示,这样的政策出台之后,一些青训做得不错的俱乐部会收益,至于那些平时不太注重青训的俱乐部,肯定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像苏宁、上港、力帆、申花、延边、辽足、泰达等俱乐部上赛季留给U23球员出场的机会就非常少,其中取得联赛亚军的江苏苏宁队居然一个赛季下来没有安排过一名U23球员在中超联赛中亮相过。

既然球队里面没有合适的U23球员,那么怎么办?除了从自己的预备队或者梯队中挖掘,还有一个办法就是买,从其他队买那些自己觉得合适的U23球员。这样一来,U23球员的身价和收入又会不断增加,成了市场上新的热销货。

对此,不少足球从业者就表示,是不是有些年轻人不用努力,就可以依靠政策打上主力,或者说依靠政策挣到与自己身价完全不符的工作、奖金?

“可能最开始会有这样的情况,但随着各俱乐部对于青训的逐渐重视,慢慢会变得更好。”这是足协方面的解释。

外援少了,年轻球员身价暴涨是一方面,本土球员的价格也将会再一次大幅度提升。现如今买一个国脚级别的球员至少上亿,真正限制外援之后,好的本土球员将再一次成为重要物资,他们的身价会再一次水涨船高。

“现在本来国内球员就少,买一个人动不动上亿,以后岂不是更麻烦?”这是俱乐部管理者的担忧,“新政策不给过渡,立刻出台,那些球员储备够的俱乐部可以应付,储备不够的俱乐部怎么办?”

新政出台之后,各俱乐部在对外销售本土球员时都会变得更加谨慎,一些本来打算把本土球员卖出去的俱乐部也开始重新启动谈判计划,准备留住自己的球员。北京国安俱乐部去年年底就把张呈栋、郎征这两名国脚级别球员卖给了河北队,外界分析认为,如果新政早一些出台,恐怕国安会想尽一切办法把这两人留住。

此外,也有圈内人担心,外援政策变更之后,联赛的商业价值以及关注度是否会因此而被打折?各俱乐部投入的加大让中超联赛的关注度呈几何倍数增长,光版权就卖出了80亿。一旦投入减少,那么中超联赛是否还能够吸引到足够的企业赞助和关注,这都是未知,需要用时间来检验。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责任编辑:xeegao
收藏本文

相关搜索

热门搜索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