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说明

马拉松“生死状” 律师:免责条款非全然有效

马拉松“生死状” 律师:免责条款非全然有效

配图与原文无关

马拉松成绩上的市长签名错了——这场在11月20日举办的南昌国际马拉松赛也一不小心成了“网红”赛事。有参赛者发现,从南昌国际马拉松赛官网上下载的成绩证书上出现了多处错误:南昌市市长郭安的拼音被写成“Zhang huanqiu”,南昌市的英文被翻译为“Jilin”,政府的英文“government”被写成“governmen”。马拉松赛事成为“网红”,除了错误本身令人哭笑不得,更大的原因在于,国民对马拉松赛事的关注以及该项运动的全民参与热度。

在中国,马拉松已成为一项风靡各个年龄阶层的健身运动。据统计,仅此次南昌国际马拉松赛的参赛选手就有1.5万人,而历史最为悠久的波士顿马拉松近年来的参赛人数高峰不过3.18万人。

参赛人数和赛事的增加普及了该项运动,赛事举办取消审批也降低了赛事举办的门槛,让越来越多的跑步爱好者有机会参与到该项运动中,但跑步者素质参差不齐、业余跑者“裸跑”等问题以及一些参赛者猝死事件,也让该项运动开始受到质疑。尤其是参赛者猝死后的责任承担,更是成为焦点,为此,一些主办方在事前要求参赛者签订“免责协议”,引发争议。

从一开始就与死亡相联系

“马拉松”本是希腊的一个地名,希腊和波斯曾在此展开一场战争(史称“希波战争”),最终希腊取得胜利,作为信使的斐里庇得斯不停歇地从马拉松河谷跑回雅典报告这一消息。当他跑到雅典时,已上气不接下气,他激动地喊道“欢……乐吧,雅典人,我们……胜利了”,说完,就倒在地上死了。

在1896年举行的首届奥运会上,马拉松被列入奥运项目,当时设定的长跑距离42.193公里,据称就是斐里庇得斯跑过的距离。1897年,奥运会过去仅一年,马拉松专项比赛在美国波士顿举行。自此,马拉松在各大洲传播开来。

随着全民健身热潮的兴起,马拉松几乎成为我国一二线城市的标配。中国田径协会官方网站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举办的马拉松赛事只有22场;2014年是51场;到2015年,马拉松赛事达到134场。2015年取消马拉松赛事审批制度以后,截至2016年11月7日,在中国田径协会登记的马拉松赛事高达422场。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城市争相组织马拉松比赛呢?据了解,自2015年马拉松赛事取消审批后,马拉松赛事分为注册赛事和共办赛事。举办一场注册制马拉松赛事的主体不限,只需要在中国马拉松网站上提交注册,经电话核准就可以开办,赛道认证也可以在网上申请,赛后只需要提交赛事成绩和赛事总结报告即可。而共办赛事则由中国田径协会负责指导、培训和赛道丈量,要求更为严格。在数量上,中国田径协会的数据显示,2016年举办的注册马拉松赛事和共办马拉松赛事分别为306场和116场,比例约为三比一。

对于部分跑友关心的“国际”马拉松冠名问题,记者了解到,审批制度取消后,大部分赛事都会以某某国际马拉松赛事命名,在申请时并不需要额外条件。“国际”并不是一个判断赛事质量高低的标准,世界上最出名的六大马拉松赛事并不冠以“国际”二字。目前,申请举办马拉松对主办方并没有硬性要求。《中国境内马拉松及相关运动赛事管理办法》仅笼统规定,主办方要取得赛道使用权,有足够的经费等,但对赛道具体应该符合什么要求以及经费的数额并无具体标准。

根据距离不同,马拉松赛事又分为全程马拉松,半程马拉松和四分马拉松(即全程马拉松距离的四分之一)三种,还有面向普通爱好者的5千米至10千米迷你马拉松。“北京马拉松的专业选手一般都是特邀的,以比赛成绩为标准。如今年20多位特邀选手,历史成绩一般在2小时10分钟左右。”北京马拉松组委会工作人员李腾说,对于报名选手,自2014年以来,由于报名人数过多,会根据报名时提交的成绩审查后放入抽签池,统一抽签。

一般而言,国内城市举办马拉松会从半程起步,逐渐发展到全程或者两者混合,最终成熟的赛事以全程马拉松为主。“国内马拉松很少有5千米到10千米的迷你马拉松。但一些国际知名赛事如布拉格马拉松、东京马拉松,都会针对大众选手专门设立前述对大众开放的项目,而且会为专业选手和大众选手分开赛道。在起跑顺序上,一般是残疾选手先跑,然后是大众选手,最后是专业选手,这主要是考虑保护大众选手的积极性。在这些城市,马拉松是一个万民空巷的全民节日。”吉林体育学院耐力项目重点实验室主任杨明表示。

参赛门槛不高

前些年,马拉松刚起步的时候,报名费最常见的区间在30元至60元之间。不少偏远的城市甚至是免费报名。2013年举办的深圳马拉松以全程200元、半程150元成为最贵的城市马拉松。北京马拉松则从两年前的120元上涨至今年的全程200元。

“很多跑友觉得报名费涨了是因为主办方要盈利,这是个误解。”常州国际马拉松赛事经理黄璐洁介绍,除了部分政府主导的马拉松赛事能得到专项拨款外,国内马拉松赛事主要靠赞助商的赞助。报名费仅仅是赛事收入的一小部分,包括大家热议的赛事转播权,其实主要目的还是在于展示赞助商的品牌,报名费主要起到一个筛选的门槛作用。

报名费并没有阻挡跑者的热情。虽然近年来马拉松赛事多了,但越来越多的跑友发现,参加比赛的机会却变小了。“现在要参加比赛还得摇号,以前根本不用。”多次参加北京马拉松的李女士告诉记者。重庆、厦门、杭州等国内马拉松赛事从2015年开始“摇号”。2016年广州马拉松虽增加一万人名额,但连迷你马拉松的中签率都只有29%。上海马拉松2015年官方公布的中签率全程马拉松为27.9%,半程马拉松为16.0%。

抽签是解决报名人数过多的一种方式,有的马拉松赛事也按照先到先得的原则,报满名额截止。还有如上海马拉松设有精英通道,之前的赛事成绩达到一定标准,可以使用直通名额参加,但并不是每个赛事都会有精英通道。

“等中签就像等大学录取通知书一样,谁中签了就在朋友圈里奔走相告。”湖北省检察院检察官袁明参加的8个马拉松比赛中,就有6个需要抽签。“省会城市举办的马拉松一般都要抽签,报名参加的人数太多了。”袁明说。

报名众多的一个主要原因是目前国内马拉松赛事的参加门槛并不高。虽然无论是全马还是半马都要求参赛选手经过系统的训练,甚至有一定的赛事经验积累,但是,目前对参加者的要求还是主要体现在年龄和健康状况上,比如有的半马赛事要求参加者年龄在18岁以上。各个赛事的标准也不同,大多不会强制要求提供体检报告。

猝死事件时有发生

相比之下,国外部分马拉松赛事的报名门槛很高,如波士顿马拉松就以严格的波士顿资格(Boston Qualifier,简称BQ)著称。不少跑者的终生目标就是达标神圣的BQ。比如,2016年18岁至34岁参赛男选手的起步成绩是3小时5分钟,并且只认可波士顿马拉松认证的其他马拉松赛事。目前国内受到认证的马拉松赛事有北京国际马拉松、大连国际马拉松、杭州国际马拉松、兰州国际马拉松、上海国际马拉松、长城马拉松、厦门国际马拉松。与之相比,2016年北京马拉松20岁至34岁选手的平均成绩在4小时45分钟到4小时49分钟。

国内马拉松比赛参赛者众多,但跑步者群体的素质参差不齐。中国田径协会副主席王大卫称,我国马拉松赛事中99%都是大众选手。大多数草根跑者,训练模式仅参照网上资料以及他人的经验传授,缺乏专业的教练指导。还有一些刚刚兴起的跑步俱乐部,聘请的教练不是从专业队退役就是从健身教练转行,采取的也是批量教学模式,无法根据业余跑者的个体差异性制定有针对性的训练计划,更不要说伤病期的康复训练变化了。就算有那么寥寥几个专业的训练营,也因为昂贵的收费标准,使草根跑者们望而却步。

“我身边大部分人没有参加过专业训练,一般通过微信、微博和跑友交流跑路经验。我也考虑过参加训练营或者请个教练,但是现在专业的培训机构比较少,工作又太忙,也缺少相应的时间。”袁明说,他所组织的以检察官为主的正义跑团中的大部分人还处于跑马拉松的初级阶段,主要是以锻炼身体为主。

未经科学训练,不当运动导致的选手受伤乃至死亡的风险也在马拉松比赛中显现。在今年9月举办的第21届上海国际马拉松赛上,就出现惊险一幕:一位30多岁、参加半程马拉松的男选手,在终点后50米处突然倒地,心脏骤停。幸运的是,负责赛事急救的医生和志愿者立刻对其实施心肺复苏、AED(自动体外除颤器)除颤,患者成功获救。

根据中国田径协会的规定,马拉松赛事举办前一周,一般会有专门的马拉松救助培训,还有救护车等流动医疗工具也会安排好救援路线,赛前会进行彩排演练,沿途会设几十个医疗站,为参赛者提供一些药品,并安排医疗陪跑者。

然而,并非所有马拉松选手都如上海那位选手那样幸运。今年5月28日,江西省德兴铜矿马拉松赛开赛。一位参加10公里迷你马拉松赛的53岁参赛者猝死,这位当地的矿厂职工在快到终点时发病,后经抢救无效死亡。

就在一个月前,在陕西省杨凌农科城国际马拉松赛中,一名全程马拉松的参赛者猝死。

“最后几公里的冲刺阶段,因为冲刺时耗氧量瞬间增加,使得冠状动脉供氧系统和耗氧系统的平衡突然被打破,引发心脏骤停。”马拉松保障专家、美国心脏协会主任导师李永生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坚持跑步6年的北京跑友“小黑”告诉记者,“跑马拉松还是要进行专门训练,必须在参赛前3个月甚至半年就要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否则身体很难扛住那么大的负荷。”

主办方不分赛道、选手盲目跟风的攀比心理也容易导致事故发生。“尤其是年轻人容易逞强,盲目追赶跑得快的老人儿,却不了解对方平时积累的大量训练。此外,他们在现场氛围的感染下容易产生不切实际的想法,往往期望能有超水平的发挥。”杨明表示。

“生死状”有法律效力吗

在马拉松赛事中,受伤、猝死事件并非今年才爆发。早在2012年,广州马拉松两例猝死事件曾引起关于责任承担问题的大讨论,两位猝死选手陈杰 和丁喜桥的家人则在广州体育局前打起横幅讨要说法。事件最后,陈杰家属获赔35万元,其中20万元属于保险赔偿,另外15万元是“组委会赔偿”;丁喜桥的家属与组委会达成和解,据其家属透露,赔偿金额参照陈杰。

马拉松选手猝死是一个普遍问题。据世界知名跑步专业杂志《跑者世界》统计,平均每5万名至8.8万名马拉松参赛者,就有1人死亡(包括赛后24小时以内的猝死者)。

针对马拉松猝死事件,目前大多数赛事主办方在报名时要求参赛者签订免责协议,这也被马拉松跑者称为“生死状”。例如,2015年上饶马拉松赛事主办方就在网站上作出免责声明:“比赛中,因个人身体及其他原因导致的人身损害和财产损失,由参赛者个人承担责任。”

北京汉鼎律师所律师汤浩表示:“免责条款并不全然有效。参加马拉松需要一定的报名费用,这表明选手和主办方之间存在合同关系,作为提供有偿服务的主办方对选手负有安全保障义务。合同法第52条规定,造成对方人身伤害的免责条款无效,如果主办方因赛事组织、医疗保障不到位导致选手受伤、死亡,不能因先前的协议免责。当然,参赛者隐瞒身体状况,以不合格的健康状况参赛产生的后果由选手自负。”对于参赛者权益保护问题,汤浩还建议,选手在开跑前购买相关保险规避风险。

关于保险,黄璐洁告诉记者:“为了保障参赛者的权益,现在全国每一场马拉松比赛的参赛者都购买了保险,保险的险种也比较丰富,除此之外,因为之前发生过志愿者猝死的情况,所以志愿者和其他工作人员也有投保。”

“今年的北京马拉松,阳光保险为选手提供了意外伤害险和意外医疗险两种保险。如果选手出现受伤事故,会有赛事承办公司的法务部门联系保险公司进行赔付。”李腾说。

在名为“北京约跑族”的QQ群中,一位参加过多次马拉松的“老马”告诉记者,自己周围有人跟风跑马拉松,为了提高成绩,训练方式简单粗暴,最多的一周跑了4次,最后膝盖受不了了,休息了一周才勉强缓过劲儿来。

大量对长跑猝死事件的研究发现,发生猝死的时间段,主要在半程段、冲刺时以及到达终点之后。“长跑中出现运动极限点,简称极点。就是比赛进行中人体感到最‘难受’的阶段,心跳和呼吸加快并感到肌肉无力。”前述“老马”告诉记者,“这种状况往往在长跑进行到半程时出现,人们常说‘咬咬牙就挺过去了’。”

健身教练李柏认为这种处理方式并不科学。他告诉记者,“经过专业训练的选手也许可以挺过去,但从事普通长跑运动的人,往往容易在这个时候突发病症,导致晕厥、甚至猝死等意外。”

多位马拉松跑友告诉记者,自己的训练方法主要来自跑友间的交流和网络检索。“靠个人经验训练比较容易以讹传讹。不同马拉松项目需要的耐力训练是不同的。跑步消耗的能量来自人体的糖、脂肪和蛋白质,三者的供能效率逐次递减。比如针对全程马拉松,仅仅靠体内的糖,跑30千米就会消耗完毕。所以跑步时要按马拉松距离的短程、中程、全程交替训练,实现脂肪和糖混合供能。每天练习10千米跑能提高短程速度,但对跑全马没有帮助。”杨明表示,这些基础的运动素养在国外从小学就开始普及了。同时,国内赛事主办的专业程度也有待提高,比如可以针对第一次参加或者未经系统训练的选手开设迷你马拉松项目,在赛道中设立间断补给点为选手提供充能饮料等方面加以改善。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责任编辑:mandyge
收藏本文

相关搜索: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企业服务

热门视频
热门专题
视觉焦点

时尚资讯

视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