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说明

湖人两大巨星催生一规则 却成梦之队最大障碍

文/嘟嘟

在今年夏天结束的里约奥运会上,美国男篮虽然遭遇了顽强阻击,最终还是在奥运男篮决赛中击败了塞尔维亚拿到了金牌。而在奥运期间的,不少美国男篮队员都接受了媒体的采访,他们认为在比赛中最大的挑战并非对手,而是对国际篮联规则的适应。

援引美国男篮和猛龙控卫洛瑞的一段话来说:“虽然规则有些差异,但是终究都是篮球运动。而其中最大的不同则是NBA有进攻干扰球,而国际篮联中没有这项规则。”

湖人两大巨星催生一规则 却成梦之队最大障碍

美国队中锋小乔丹

在FIBA的比赛中,我们经常看到球员三分出手,不中,而早就守候在篮下的大个子在球碰筐弹开的一刹那就已经等在了空中,直接将球扣进了篮筐。而同样的场面如果发生在NBA中,那结果就是哨声响起,进攻干扰球违例,进球无效,防守方获得边线球的机会。

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防守干扰球上面,在FIBA的规则中,皮球只要接触了篮筐,防守球员就可以对皮球进行干扰和触碰。但是在NBA的规则中,只有当皮球离开了篮筐的圆柱体之后,才允许被触碰。

先让我们来看看FIBA关于干扰球的规定。

一,在投篮的时候,当球在飞行中下落,并完全在篮圈水平面之上时,进攻或防守队员不可以触及球。 此限制仅适用到出现下列情况为止:

1、球触及篮圈;

2、球明显不会触及篮圈。

二,当投篮的球接触篮圈时,进攻或防守队员都不得触及球或篮板。

三,如果是攻方违例:不得分,并将球判给对方队员在罚球线的延长部分掷界外球;如果是守方违例:判给投篮队员得2分,如在3分投篮区投篮则判得3分。如同投篮成功一样,在端线后掷界外球重新开始比赛。

这样的规则一直到现在依然在实行,但是想象一下,如果NBA的规则也是这样会有什么样的结果?

由于NBA的球员大部分都身体素质出色,因此如果这样的规则放到NBA中,那么势必将造成大个子球员在篮下肆虐。如果再出现一个奥尼尔这样兼具身高,力量,弹跳,爆发力,智商的大个子的话,NBA将成为一个人的天下。

所以,NBA中的干扰球规定和FIBA的干扰球规定有着很大的不同。

两大天皇巨星联手催生干扰球

在上面所说的FIBA规则中,我们不难发现,是否干扰球,基本上是以皮球是否碰到篮筐来界定的。而在NBA中,是否干扰球,是以皮球是否停留在篮筐圆柱体上方来界定的。

因此,在小乔丹这样的球员去参加奥运会之前,训练营中最大的一个任务就是要习惯FIBA的干扰球规则。对于他们这样拥有恐怖弹跳力和爆发力的内线来说,在奥运会篮下基本上无人可敌。而且早在这次里约奥运会上,我们可以看出,小乔丹在比赛中的作用明显要比考辛斯更加巨大。

在上赛季的NBA常规赛中,考辛斯场均26.9分,11.5个篮板,3.3次助攻,1.6次抢断,1.4次盖帽;而小乔丹则场均12.7分,13.8个篮,1.2次助攻,2.3次盖帽。

不管怎么看,考辛斯都是一个更加出色的中锋。

而在这次里约奥运会的比赛中,考辛斯44投27中,场均9.2分,5.7篮板,1.6助攻;而小乔丹31投23中,场均7.3分,6.1篮板,0.8助攻。考辛斯的得分虽然更高,但是小乔丹的效率要更加出色,而且小乔丹还是美国男篮中的篮板王,要说谁的作用更大,还真不好下结论。

一项规则就能改变两名球员在场上的作用?那么这个干扰球规则究竟是怎样产生的呢?

湖人两大巨星催生一规则 却成梦之队最大障碍

NBA传奇球员张伯伦

NBA设立干扰球的规则,主要是因为历史上的两名超级巨星。

第一位是湖人乔治-麦肯,当时的麦肯在身高上占据着绝对的优势,而且有着非常出色的技术。为了能够限制麦肯的发挥,限制麦肯的篮板优势,NBA特意规定了防守干扰球。而第二位球员同样是湖人的张伯伦,在张伯伦那个年代,大帅在禁区里根本没有对手。NBA为了张伯伦先后更改了多次规则,而其中的一项就是,为了能够限制张伯伦在篮下肆无忌惮的二次进攻,NBA因此而设立了进攻干扰球的规定。

这究竟算不算干扰球?

在2016年1月13日的的时候,小牛主场和骑士交手,双方之间的比赛差距很小,骑士最终通过加时赛以3分险胜小牛。但是这样一场精彩的比赛中,却出现了一次有争议的判罚。

在那场比赛中,德隆-威廉姆斯拿球上篮,勒布朗-詹姆斯从后面追上来封盖,虽然没有能够打到篮球,但是却重重的拍打了篮板,球最终没有进筐。而这个球,很可能会导致比赛结果的改变。

湖人两大巨星催生一规则 却成梦之队最大障碍

詹姆斯

赛后小牛老板马克-库班为了避免罚款,用了一个折衷的方法来表达自己的不满:“为所有运动盲提一个问题,当一块NBA官方的篮板受到全力撞击的时候,会导致篮筐偏移或者震动么?”

在NBA中,因为追身封盖力量太大而不得不拍打篮板来减速或者缓冲的情况非常多。那么您认为,这样的球应不应该被吹罚干扰球违例呢?

版权声明:本文系腾讯体育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责任编辑:zhdongsong
收藏本文

相关搜索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