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说明

轮椅击剑队的教练奶奶:残疾运动员教会我许多

轮椅击剑队的教练奶奶:残疾运动员教会我许多

左起第四位为庄杏娣

新华社里约热内卢9月14日体育专电(记者姬烨顾涓何军)在里约残奥会赛场上,中国轮椅击剑队截至14日已夺得6金3银4铜。这支队伍里有一位75岁的教练,队员们亲切地称她为“教练奶奶”。她说,对击剑的热爱和残疾人运动员自强不息的精神,让她继续坚守在赛场边。而与残疾人运动员朝夕相处的这13年半,也让她学到许多。

这位“教练奶奶”就是庄杏娣,她曾获得第二届、第三届全国运动会女子个人花剑冠军。1978年,庄杏娣带领徒弟栾菊杰参加世界青年击剑锦标赛,为我国赢得击剑项目世界大赛的首枚银牌。有着“扬眉剑出鞘”美誉的栾菊杰,还在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上夺得金牌。

庄教练的弟子中,还有三剑客之一的王海滨。2002年,年满61岁的庄杏娣从国家击剑队的教练岗位退休。那时候,刚好第六届全国残运会即将在江苏举行,轮椅击剑是江苏的强项,庄杏娣随即受邀再度出山,而这一干,就一直到了现在。

“像我这样的年纪,不可能在第一线,这也是组织上对我的信任。作为我来讲,尽我最大努力,发挥我的余热,把这支队伍带好,”她坦言,“当时还是没底,因为没有接触过(轮椅击剑)。”

训练时,庄杏娣头戴护罩,坐在轮椅上,让运动员把自己当做训练的靶子,运动员一剑剑刺向她的身体,练习进攻的速度。看她娴熟的挥剑动作,很难想象已经75岁了。

从健全人击剑转投轮椅击剑,庄杏娣说:“健全人击剑需要靠步伐移动,而残疾人主要靠腰腹力量,因为轮椅要被固定住,其他技术动作是一样的。”

让这位长者感动的是残疾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他们不像有的健全人还需要教练提醒,他们在训练时总会自己加码,想通过运动改变人生。他们不提条件,默默无闻地付出、训练。这种精神,你没有参与残疾人体育,就体会不到。”

“和他们相处13年半,对我本身就是一种教育,让我心胸宽阔,觉得自己没有什么摆不平的了。”她说。

不过,作为70多岁的老人,原本应该在家享受天伦之乐。庄杏娣有两个孙子,轮椅击剑队的训练基地和她的家只有半小时车程,但她只有周末才会回家。

“毕竟和家人团聚少,但是我觉得还是很值得,一方面我家里支持我,再一个队员们都是我自己招上来的,已经有了感情,而且和他们在一起,我也觉得自己很年轻。”她说。

中国残奥代表团旗手荣静是庄杏娣的队员,她在14日的女子个人花剑A级比赛中夺得金牌。她说庄教练对他们特别关心,很少回家,每天都陪着他们,有时还给他们做饭。不论生活、击剑还是心理辅导,都给了他们许多帮助。而在本届残奥期间,庄教练每天最早来赛场,最晚回运动员村,“我们都心疼她”。(完)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责任编辑:mandyge
收藏本文

相关搜索: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企业服务

热门视频
热门专题
视觉焦点

时尚资讯

视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