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说明

新华社:从里约奥运看"爱国主义"的"薪火相传"

[摘要]“女排的胜利不仅重新唤起了‘50后’、‘60后’、‘70后’的集体记忆,而且也是对‘90后’、‘00后’甚至‘10后’集体记忆的一个启蒙。”

新华社:从里约奥运看"爱国主义"的"薪火相传"

8月20日,中国女排在里约奥运会女子排球决赛中以3比1战胜塞尔维亚队,夺得冠军

新华社北京8月24日体育专电(记者李华梁、周畅)奥运圣火已在里约的雨水中缓缓熄灭。然而不论是女排登顶还是孙杨突破,每每想起中国运动健儿在赛场上的一幕幕,依然令人心潮激荡,振奋鼓舞。“爱国主义”的“圣火”不仅又一次长久涌动在人们心中,而且也顺利完成自身的“传递”。

奥运会的开幕式上,无论表演内容怎么变化,以国旗或地区奥委会会旗为引导的运动员入场式从不改变;而在比赛过程中,运动员夺牌后往往会身披国旗庆祝胜利。可以说,国家和民族意识蕴含在体育运动中,爱国主义与民族自豪感渗透在比赛的场内场外。一名运动员,不论取得什么样的成绩,只要站上奥运会赛场,就是一张国家(或地区)名片。

成都体育学院新闻系副主任、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传播学博士后魏伟表示,奥运会是增强民族自豪感,铸就民族群体记忆的一个绝佳的舞台。回望以往的奥运会,1984年女排夺冠、 李宁三金,1988年汉城(首尔)奥运会的失落,2004年刘翔掀起旋风,2008年的完美盛夏……我们中华民族的奥运群体记忆很大程度上与其紧密相连。中国体育健儿用一个个动人的瞬间振奋和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让爱国主义的情怀在中国人胸中激荡。

里约奥运会上,中国女排时隔12年再度夺魁,女排众将展现出来的团结精神、拼搏精神,鼓舞人心,热烈的民族自豪感在神州大地上久久回荡。

“女排的胜利不仅重新唤起了‘50后’、‘60后’、‘70后’的集体记忆,而且也是对‘90后’、‘00后’甚至‘10后’集体记忆的一个启蒙。”魏伟说,“平时与他们说什么是女排精神他们可能不明白,但通过这样一次经历,他们就可以看到女排姑娘们在落后时那笃定的眼神,可以感受到女排获胜后那种喜悦的心情,热泪盈眶的感觉。这种经历和感受,不用解释也都全部明白了,这种民族自豪感可能带来的作用是深远的。”

里约奥运会上,裁判判罚等并非本届独有的现象却在微博等社交媒体引发了极高的舆论热度。与以往的奥运会相比,如今的社交媒体更加发达,新媒体兴起让奥运会新闻的传播方式更加多样化、更加受关注。美国持权转播商全国广播公司(NBC)数据显示,截至19日,里约奥运会流媒体时间高达22.5亿分钟,比之前所有奥运会全部加起来还多7.5亿分钟。国际奥委会运营的社交媒体账号下,奥运相关新闻的阅读量超过40亿次,是伦敦奥运会时的5倍。

年轻人、高度发达的社交媒体,“爱国主义”表达的主力载体与人群,都在经历着深刻变化。魏伟坦言:“奥运带来的这种热情如果能够转化为全民健身的热情,我想是再好不过了”。他表示,观赏体育运动毕竟无法替代体育锻炼,为什么人口只有几百万的塞尔维亚在三大球上有那么强的实力,牙买加为何短跑那么强,跟民众参与体育运动有很大的关系。一个国家的强盛、一个民族的复兴离不开民众体质的增强,希望这届奥运会所带来的爱国热情,能够转化为民众热爱体育、关心体育、参与体育的热情。

虽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包括中国女排在内的许多运动队早已实现了多次代际更替。但不管比赛怎么变化、队员如何更替,奥林匹克的精神都不会改变,拼搏的精神都会继续传承下去。

今天的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复杂的国际局势下,发展征程中依然面临诸多挑战。女排精神在此时更显弥足珍贵,正如女排队长惠若琪说,现在这个社会需要一种精神,不论是球场上还是生活中,都需要打出中国人的精气神。

经历了里约一役,女排精神已在以前并不熟知她的人们心中种下种子,茁壮成长,“爱国主义”历久弥新。

(此视频与原文内容无关,仅供延伸阅读)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责任编辑:fredshen
收藏本文

相关搜索: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企业服务

热门视频
热门专题
视觉焦点

时尚资讯

视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