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说明

里约办赛启示:奥运服务城市 节俭办赛重环保

[摘要]8月21日,2016年里约奥运会大幕落下,17天的体育盛宴转瞬即逝,而在这背后是7年的漫长筹备。在巴哈奥林匹克公园,国际广播中心外墙的巨大海报上写着:奥运会带来的不仅只有奥运会。

里约办赛启示:奥运服务城市 节俭办赛重环保

里约奥运会顺利落幕

新华社里约热内卢8月22日体育专电 8月21日,2016年里约奥运会大幕落下,17天的体育盛宴转瞬即逝,而在这背后是7年的漫长筹备。在巴哈奥林匹克公园,国际广播中心外墙的巨大海报上写着:奥运会带来的不仅只有奥运会。

本届赛事注重惠及民众、精简节约、科技环保、创意十足,向世人证明举办奥运会不是GDP大国的专利,与此同时,在奥运首次来到南美之际,热情奔放、不拘一格的巴西人有时也不是那么严谨,有些地方让人既爱又恨。

里约办赛的成败得失、经验教训,对将举办2022年冬奥会的北京和张家口具有借鉴意义。

奥运服务城市反之则不然

一届奥运会可以改变一座城市,甚至一个国家。1992年奥运会,就给巴塞罗那和西班牙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城市产业的悄然转型,到城市精神的成功塑造,奥运会改变了这个城市和国家的命运。有经济学家将这种由举办奥运会带来的社会经济发展称作“巴塞罗那效应”。

里约市长帕埃斯一直希望2016年里约奥运会也可以产生“巴塞罗那效应”,他总在反复地念叨一句话:“奥运会应该服务城市,反之则不然。”

本届奥运会的预算突出了“奥运遗产”,总共分为三部分:首先,政府对奥运所需的体育场馆和基础设施工程的投入约70.7亿雷亚尔(1雷亚尔约等于2元人民币);其次,里约奥组委用于奥运会、残奥会运行的资金约为74亿雷亚尔;第三,巴西政府用于改进巴西的交通、环境等永久性基础设施投入约246亿雷亚尔,这一预算称为“遗产预算”,强调就算没有奥运会,巴西依旧会将这笔资金用于改善基础设施和环境。

节俭办赛环保永续

在《奥林匹克2020议程》的指导下,特别是在巴西经济不景气的大背景下,里约在办奥运的过程中不追求大而全,同时更加注意避免铺张浪费。

开幕式导演组一直在强调“gambiarra文化”,这个词在葡语中意义特殊,本来是指利用现有的条件,临时凑合解决问题。延伸到奥运大背景,就是巴西人以最小付出博最大收获的尝试。

大部分的开支削减会在看不到的“幕后”设施上做文章,比如奥组委提倡无纸化办公,贵宾接待更简单化,开闭幕式成本压缩至伦敦奥运会时的十分之一。奥运会和残奥会原定招募的7万名志愿者被削减至5万名左右;奥运用车也减少20%,从5000辆减至4000辆……

办赛环保的最直接感觉就是没有纸用了。里约奥运会第一次将各种关键的信息放到了“云端”,比如各类赛事班车信息等,既增加效率,又减少用纸。节俭办赛无可厚非,但赛事正常运行不能受影响。比如,打印出来的选手信息页,在举重等比赛中还是需要,不能因为节省用纸而取消相关服务。

预算不足创意弥补

本届奥运会,巴西人打破了许多常规,这些“巴西范儿”的创新带给人们意料之外的惊喜。

开幕式上,由于马拉卡纳是专业足球场,运动员并未像往常那样绕场一周,而是从舞台中央穿过。与以往礼仪小姐引领代表团入场不同,巴西请出骑着三轮车的里约海滩小贩引领,后面还有桑巴鼓手加油鼓劲,可谓“里约味儿”十足。

为实现低排放,开幕式现场的火炬台专门调小火焰,呼吁人类降低化石燃料和温室气体的排放。而在开幕式当晚,奥运圣火还从马拉卡纳体育场送往里约市中心经过翻修的港口区。在那里,第二个火炬台被点燃,这是为了让更多人感受奥运圣火之美。

是否觉得奥运颁奖仪式千篇一律?随着赛事展开,人们会发现颁奖仪式依据项目特色进行个性化设置,总共包括三种主题:传统、流行和酷炫,背景音乐和颁奖人员着装都有所不同,这在奥运舞台上还是头一次。

场馆惠民节省成本

在场馆建设方面,里约奥运会有三大基本原则:创造奥运遗产,负责任地使用公共资金,按时完成场馆施工并确保场馆不变成“白象”(大而无当的东西),许多场馆赛后都将进行拆除或移位再利用。

比如奥运期间将举行手球等项目的未来体育馆是一座临时建筑,比赛结束后将予以拆除,然后在4所公立学校中重新搭建成小型体育设施。而在德奥多鲁赛区,皮划艇激流回旋场地在奥运后将建成一个向公众开放的公园,成为里约居民一处新的休闲区。

此外,里约的开闭幕式和田径比赛使用的都是现有场馆。为了最大限度建设维护成本,一些临时场馆并没有很早就建成,而是在奥运临近才完工。

与2014年巴西世界杯相比,里约奥运会的场馆建设基本按部就班,但也出现了像奥林匹克自行车馆这样拖到最后一刻才完工的状况。这是因为在施工过程中,出现了因施工方违约而解除合同的事件。

交通升级降低影响

自申奥成功以来,巴西政府推出了与奥运配套的“公共政策计划”,其中包括27大类工程,涵盖资金投入、交通改善、场馆建设、环境治理、设施配套等多方面,由巴西联邦、里约州和市政府分工协作。

根据规划,里约建设了新的地铁线路,铺设轻轨,增加公交线路,拓宽交通要道,特别是连接奥运会主场馆区——巴哈新区与最繁华的里约南区之间的道路有所增加。

从2009年申奥成功到举办奥运的7年间,里约可以使用高质量公共交通的人数比例从16%上升到63%。到2016年,绝大多数里约人将可以享受高质量的公共交通。目前已经开通的快速公交线路,让居住在里约郊区的民众每天出行平均节省了40分钟。

奥运期间,里约新修建的快速公交BRT和奥运地铁线承担了主要运输工作。观众也很配合,前往奥运区域主要乘坐公共交通。里约市政府还宣布在奥运交通压力较大的日子全城放假,有效避免了大拥堵。

奥运专用道是供奥运相关车辆同行的专属车道,在场馆集中的巴哈区,里约设立了奥运专用道,与此同时,新修建的道路也保证民众所用车道基本没有减少。如何在保证奥运交通的同时,最大限度降低对百姓出行的影响,值得研究。

少些舒适性,多些安全感

近年来多地发生恐怖袭击,而里约的社会治安也不太稳定,为确保里约奥运会的安全,巴西派出来自军队和警察的总共8.8万人将协同作战。在里约设立更多路障和安检点,虽然人们少些舒适性,但会多些安全感。

应对安保问题,及时处理至关重要。赛事初期,奥运场馆安检口经常排起长龙,奥组委及时对安检效率进行提升,赢得了好评。一辆载有十余名记者的奥运媒体班车遭到石块袭击,安保人员之后在媒体班车遭遇袭击的德奥多鲁赛区也加强了控制。在奥运篮球场馆发现一可疑背包后,安保人员及时控制并采取“控制引爆”方式处理。

为应对潜在的危险,巴西还与来自55个国家和地区的250名情报人员合作,范围不只是在巴西,而是在国际刑警组织,这是奥运安保首次采取如此大规模的合作。

加强培训迅速纠错

在赛事运行进入实战阶段后,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问题。本届赛事也不例外。

住宿方面,奥运村和媒体村的楼房出现了马桶阻塞、水管漏水、电线裸露、洗澡没热水等问题。不过在发现问题后,里约奥组委立即组建应急小组,以在巴西罕见的高效率将问题解决。奥运班车司机迷路的情节也频频上演,不过司机们在赛事后半段逐渐熟悉了路线。

每届奥运会,场馆等硬件条件固然重要,但工作人员、志愿者的高效和专业也是赛事良好运转不可或缺的要素,而且这些“软实力”往往成为温暖人心的“加分项”,这需要组织者加强培训。(完)

(此视频与原文内容无关,仅供延伸阅读)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责任编辑:beppekong
收藏本文

相关搜索: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企业服务

热门视频
热门专题
视觉焦点

时尚资讯

视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