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说明

李娜拒认"叛逆者"称号:只是跟固定形象不同

今年重回法网赛场,和以往背着球包,每天酒店、赛场两点一线不同,李娜和姜山带着1岁大的女儿Alisa,还有自己的妈妈和姜山的父母一起现身巴黎,一家人就住在埃菲尔铁塔旁的酒店。这是打球时李娜从不敢奢望的生活,她终于可以不用想着比赛,带着家人好好游览下这个曾经给自己带来荣誉的城市。

李娜拒认"叛逆者"称号:只是跟固定形象不同

李娜与“体制”的对接,在外人来看“略显生硬”

当然,在巴黎,李娜也有些不那么美好的回忆。2013年,李娜在法网女单次轮比赛中出局,赛后,有记者问李娜,想对中国球迷说点什么。当时,心情不佳的李娜“我要说什么?难道还让我三叩九拜吗?“

李娜与媒体的关系紧绷到了极点。外媒有意无意之间将提问者的身份定义为“国家媒体”,与一个“叛逆者”对立起来,《纽约时报》更曾用“中国的叛逆者”形容李娜,国内媒体将她视为狂妄至极的反面典型。其实那些年,李娜与媒体一直处于这样的紧绷关系,每一次大赛,你都能看到“李娜呛声媒体”的新闻。

那就看他们有没有碰到我的底线了。出于对自我的保护来说,我还是会在那样。我相信人和人都会有距离,不能让人平白无故的去攻击你。”很多年后,再次说起曾经的争议,原本状态松弛的她突然又紧绷起来,表情也跟着严肃了。

李娜从没有刻意去表演人们期待的顺从和圆滑,这一点真实可贵,但折射回来却也是对自己的钝伤。

2014年澳网夺冠后,一张合影又让李娜成为热议的焦点。照片里,某位省领导在在机场VIP室接见李娜,送上了一张超大的牌子,上面标注了80万的奖励奖金,照片中,拿着牌子的李娜一脸冷漠。

“形式主义的事儿我一直就不喜欢。我喜欢的东西会一直喜欢,不喜欢的东西,我内心深处会一直排斥。”直到今天,李娜都说,对于“形式主义”自己仍然不会强颜欢笑。

从李娜身上我看到了个人英雄主义的态度和价值观,这是现在年轻人喜欢她的原因,也是未来中国年轻人的主流意识。”与中国大陆地区长期宣传的主流集体主义观不同,大电影《李娜传》电影陈可辛在鼓励个人英雄主义的环境下长大,18岁他留学美国学习电影,对于李娜备受争议的性格,陈可辛倒是十分欣赏。

宣扬和崇拜个人英雄主义,一直是欧美国家的主流价值观,这解释了为何美国电影中会有“美国队长”、“蜘蛛侠”、“蝙蝠侠”等数不尽的超级英雄。截止到今年5月29日,《美国队长3》在中国院线票房超过12亿人民币,而5年前这部系列电影第一次在中国上映时票房只有6000多万。除了中国电影市场近年来井喷式发展,漫威所塑造的一系列超级英雄在中国的走红,无疑也证明个人英雄主义对中国当下年轻人的影响。

这也是外媒如此追捧李娜的原因。

在外媒的印象中,中国球员场上场下都只有一个表情,赢球后感谢国家、感谢领导,输球后第一句话就是“回去好好总结。”“Vera,你每天写他们的采访不会觉得无聊么?”美联社驻中国记者曾在澳网时这样问我。

个性十足不失幽默、曾与体制“对抗出走”如今又获得空前的成功, 李娜自然称为外媒稀罕的焦点。

但我不觉得自己是叛逆者。每个人都有独特的个性,只是在外国人眼中,中国人是一个固定的形象,但我展现出来的和他们印象中不一样。”不过,对于“叛逆者”的评价,李娜却并不认同。

外媒将她视为反体制斗士来源的极致,是因为一段是后来流出的视频。那是九运会网球混双比赛后的颁奖台,视频中,颁奖的女领导在为李娜挂上奖牌后,疑似抽了李娜一个嘴巴。

我不好意思问出:“她真的抽了你嘴巴么?”我用手轻轻打了下自己的脸。

“大家只是放大了那个嘴巴。”李娜回答的很直接,甚至直接说出了“嘴巴”。“那位领导并没有那么做。当时我在和同伴说话,她就是颁奖前想鼓励我。但在你没有准备好的时候,外界突然对你有身体接触,当时的反应是下意识的。大家看视频的角度不一样,所以有不一样的说法。”这是她本人第一次回应当年“被领导抽嘴巴”事件。

其实,无论是国内媒体曾给她安上的“不爱国”大帽子,还是外媒给她“叛逆者”的定位,她都排斥,因为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别人,“贴标签”是李娜最不喜欢的,在她看来,没人有权利可以对另一个人的人生指指点点。

有一次中英青少年网球推广活动,李娜身旁坐着网管中心副主任维,有媒体希望李娜能能说说对中国网球发展的建议,“我觉得这些事情中国网协更有发言权,要让朗主任来说。”李娜赶忙把问题推给身边的网球中心副主任朗维。然而下来后的群访环节,媒体三次问到她对于中外青少年网球发展对比,她都拒绝了。“我真的没见过外国小朋友打球,你叫我怎么说?”每次媒体希望她评价那些被称为“李娜接班人”的选手,她都会说:“你们别老叫人家什么金花啊什么花儿的,多难听啊,人家都有名字。”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责任编辑:beppekong
收藏本文

相关搜索: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企业服务

热门视频
热门专题
视觉焦点

时尚资讯

视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