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点400米生死劫:如何避免马拉松猝死再发生

终点400米生死劫:如何避免马拉松猝死再发生

赛道急救人员

终点400米生死劫:如何避免马拉松猝死再发生

深圳马拉松一选手终点前猝死

又一条年轻的生命意外离开,这一次,距离终点只有400米。

2015年12月5日上午10点40分,一名男子突然倒在深圳国际马拉松赛半程赛道上,双眼上翻、牙关紧闭。15分钟后,这名男子被送入南山医院急诊室,90分钟后,经医院抢救无效死亡。

这名男子姓姚,今年33岁在深圳从事销售工作,有自己的公司。六岁的女儿刚上小学,妻子身怀六甲,第二个宝宝预计下周出生。

历史上,马拉松赛事上发生猝死事件并不罕见,全球范围内的统计数显示,马拉松赛事猝死概率约为五万分之一(包括赛后24小时内),几乎无法避免。

另一边 ,伴随体育产业的发展,国民参与体育赛事的热情度水涨船高。2010年到2014年中,中国田径协会主办的官方跑步类赛事从12场增加到53场,增长超过4倍。其中,有7.5万人完成全程马拉松,这些参赛者的生命又该如何报障呢?

>>马拉松猝死警示:救命四预案 十类人不宜参赛

>>跑马拉松错误行为可别犯!六行为或诱发猝死

放眼国际赛事,东京马拉松被誉为全球最安全的马拉松,8届赛事中累计发生7位选手心脏骤停,但救援成功率却高达100%。其救援总指挥田中教授的观点是:“我们的核心工作不在于避免概率事件的发生,而在于提升救活率”。

除了传统的医院,救护车,医疗站的部署,田中教授率领着两百多位接受了针对马拉松赛事专项训练的急救志愿者,携带AED(自动体外除颤器)在赛道上。更重要的是,赛前充分的安全宣传工作,让每一个人参赛者,每一个现场的人,都知道正确的安全应急措施。

东京马拉松的例子给予我们极大启示:通过完善的赛事安全应急措施布置和充分的安全宣传工作,可有效降低猝死发生的概率。

世界顶级马拉松赛事的首席医疗官普遍认为,政府和组委会的充分重视和投入是最重要的。建立和运营一个国际顶级的赛事生命安全保障体系,是一项复杂而浩大的工作,纽约和东京马拉松,都要花一整年的时间来专项研究,持续提升保障体系的每一个环节。

终点400米生死劫:如何避免马拉松猝死再发生

马拉松赛道工作人员

在我国,伴随近年来安全意识不断提高,赛事组委会对安全应急措施愈发重视,专业赛事救援队伍和配套应急系统的出现,大大降低了死亡率。

无锡马拉松就是一个例子,它诞生了中国马拉松历史上首宗心脏骤停选手,现场CPR(心肺复苏术)+AED施救成功的记录。

2015年3月15日9:17分,一名选手在20.3公里处倒地不起,1分钟之后,赛事救援机构急救员到达,确定无反应无呼吸后,开始CPR;9:19分,第二名急救队员到达,接替CPR;9:20分,第三四名急救队员携带AED到达,给予除颤;一分钟后,选手呼吸恢复,意识恢复,随后被急救车送往医院,最终康复。短短4分钟,一条宝贵的生命经历了死而复生。

能够在死亡边缘抢救成功,完善的赛事保障系统功不可没:在赛道上分布大量的急救志愿者、救护车、救援直升飞机和流动AED,旨在确保心脏骤停一旦发生,能在2分钟内完成发现,16秒内完成判断后实施CPR,4分钟内给予AED除颤。

在第一反应创始人陆乐看来,这种完善的赛事保障系统,可以保障救援过程快速有效。在最黄金的4分钟内对患者进行有效急救,就能最大降低死亡几率,减少马拉松悲剧的产生。

陆乐指出,赛前保障体系既要周全又要精密,具体来说,先要有精准的风险管控,细致缜密的预案,跨部门的应急场景配合演练;此外还要保证强大的现场急救,能有效实施赛道监察、布控、调度和快速响应;最后也是最重要的,现场急救要和院前急救实现完美无缝对接。

这个过程,不仅需要政府大力主导,还需要更多社会专业力量加入其中,共同优化整个赛事保障系统,携手争创国际领先水准。期待有一天,每一个宝贵的生命都能在国内赛事上,得到安全的保障。

终点400米生死劫:如何避免马拉松猝死再发生

扫描下载腾讯体育APP 赛事资讯一手全掌握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相关搜索:

热门推荐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责任编辑:vikkydu]

热门搜索:

    企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