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说明

《一个名叫科比的意大利人》七:告别意大利

    < >

    科比变得和任何一个意大利男孩没有区别,说着一口的托斯卡纳方言,和同龄人接受与美式篮球截然不同的训练方法。在匹斯托亚的第二年,他对自己的技术能力有了更多的了解和把握,也越来越频繁地做起一直以来的美梦:那就是回到NBA让布莱恩特这个姓氏再度辉煌。

    《一个名叫科比的意大利人》七:告别意大利

    科比-布莱恩特

    意大利白人教父

    时光飞逝,乔在匹斯托亚的第一个赛季顺利结束。队友们对他的配合度极高,分担着本该属于乔的防守任务,好让他在进攻时有更好的发挥。匹斯托亚成功保级,乔期待着第二年在同一支球队有更好的表现。

    已经10岁的科比,即将迎来人生中极为重要的一个仪式:第一次领受圣餐。乔和帕梅拉都是虔诚的天主教徒,非常在意家庭。他们二人的爱情故事本身就像一个童话:两人从小就相识,因为两家住在费城的同一个街区,大学两人又是同学。

    1970年代初期结婚时,两人实际还年纪轻轻。两人性格迥异,乔生性随和,对物质条件没有太高要求;而美人帕梅拉个性要强,也比丈夫更会考量现实生活。可是一直以来两人之间不变的共通点是:他们都信主。

    在匹斯托亚,因为布莱恩特夫妇在全城的知名度,他们唯一的儿子第一次领受圣餐很受重视。选谁做科比教父,这是一个关键问题。他必须是一个布莱恩特一家熟悉的人,一个科比自己很了解的人,一个曾经照顾过科比的人。这个人将在科比今后的人生中扮演一个相当重要的角色。

    要从费城老家找一位亲戚来吗?不,这个人选已经有了,他就是米莫·墨达菲里——前文提到过的雷焦·卡拉布里亚的珠宝商,说着一口流利英语的卡拉布里亚人。

    热情真诚的墨达菲里早已获得布莱恩特一家的信任和热爱。他曾带着这家人品尝和认识当地美食,领略南意大利的海滨风光,还安排过例如陶尔米纳特色咖啡厅那样好笑的情节。肤色,文化和语言的障碍全部坍塌,墨达菲里这位意大利白人成为布莱恩特家庭的一员。

    结束在教堂的领受圣餐仪式之后,布莱恩特夫妇效仿意大利家庭的传统做法,在匹斯托亚市中心的一家餐馆用午餐招待亲朋。墨达菲里从南方赶来,随行的有妻子女儿,还有妻妹和外甥。

    宴席上还有乔的队友:约翰和莱昂·道格拉斯兄弟,以及莱昂的女儿。午餐内容极为丰富,服务生们忙里忙外,不断端上托斯卡纳的佳肴:意大利面,肉,鱼,甜点……

    科比望着他的教父米莫·墨达菲里,那时他们都还不确信,等到布莱恩特一家回到美国,他们还能再度相见吗?

    答案是肯定的。十年后,科比在洛杉矶湖人已然崭露头角。1998年,他的大姐夏莉娅大婚。她大学期间是学校的排球手,就在那时认识了后来的丈夫:橄榄球运动员杰罗德·华盛顿(Jerrod Washington)。科比也很喜欢这个大男孩——即他未来的姐夫。现在杰罗德·华盛顿成了科比的得力助手,帮助他打理科比家庭娱乐有限公司,担任该公司副总裁。

    大姐夏莉娅大婚当天,科比进教堂前精心打扮了一番自己:一身纯白西装,黑色领结,一副眼镜还为自己平添了一分书卷气。

    离夏莉娅和杰罗德宣誓永恒之爱的位置不远的一排座位上,一位穿天蓝色西装的白人微笑着,和十年前的微笑没有两样。

    他就是米莫,科比的教父。墨达菲里永远忘不了那次大婚和之后一整天在喜来登酒店里的欢庆,“我和妻子是受邀嘉宾里唯一的白人……”

    乐此不疲的一对一

    匹斯托亚俱乐部总经理胖子·格里吉奥尼说,“美国有两面:光鲜的一面和乞讨者的一面。科比的幸运之处在于,他从小学会了在另一种氛围里生活,比如在托斯卡纳的这个小镇上。在这里,他体验的一切或许这辈子都不能再去经历。他认识了许多同龄人,和他们一起踢足球,像意大利小孩一样生活。“

    唯一把科比与匹斯托亚其他孩子区分开来的,是他对梦想的坚持。正如科比2015年在自己拍摄的纪录片《Muse》当中所回忆的,“那时候,我连睡觉都穿着训练服。如果不这样,我都不会上床,因为我害怕第二天一早要把时间浪费在换衣服上,那样训练就会迟到。”

    这时的科比已不再需要费劲适应意大利的文化和习俗,他和父亲乔一样,似乎更加享受这种与美国的不同。

    乔眼中的意大利确实有它的缺点和夸张之处,但他感到更多的还是一种人的温暖,真诚的友谊,还有高品质的葡萄酒。科比的意大利化程度一点也不亚于父亲,他爱吃意大利菜,甚至说着一口让人忍俊不禁的托斯卡纳方言。意大利篮球的青少培训也有别于美国,在技战术细节的教学上更为注重。

    除了青少队的教练,科比还有另一个篮球老师,那就是他的父亲乔。乔在匹斯托亚的队友克劳迪奥·克里帕回忆,“乔很少不带儿子进训练场。训练开始前或是间隙,科比就会进场模仿父亲的动作。而乔是一个极为耐心的父亲,总是花许多时间陪伴儿子,对他讲解NBA赛场上的常用技巧:假动作,胯下运球,背部动作等等。”

    每次训练结束,乔并不急着回家,而是留在场地里陪儿子练习”一对一”。

    为了分担乔的这份额外工作,克里帕组织队友们成立一个“特殊队伍”,陪伴科比练习。

    “我们总是见到那孩子,可怜巴巴地看着我们训练,等着我们训练结束,而一等往往就是一两个小时。训练结束后,为了嘉奖他,我和道格拉斯,有时是其他一两位队友,加上乔和科比父子,组成一个‘二对二’的对抗,人多的时候可以形成‘三对三’。科比年纪虽小,但脚下飞快,只要一拿球,他就迅速往场地各个空区跑去。他似乎从来不会累,并且展示出一种与年龄不符的对篮球的热情。每次和他玩球,我们自己也觉得很有趣味。说到底我们还只是一个地区小球队,没有大球队那么大的压力,所以我们很乐意腾出时间陪他。”

    提到美国和意大利对青少年篮球培养上的不同,克里帕说,“我并不太了解美国的青少年篮球。但在欧洲,幸好我们还有一些教练,愿意不厌其烦地对孩子教导篮球的基本知识,就像当年科比的教练们所做的。总体来说,在NBA效力的欧洲球员从身体素质和爆发力方面或许比不上美国本土球员,但他们往往更懂得篮球这项运动的本身,这或许得益于他们儿时接受的精心培养。”

    克里帕多次提到,科比对篮球的热情令他印象深刻。“那时候托斯卡纳大区是个篮球圣地,有多家不错的俱乐部:蒙特卡蒂尼,佛罗伦萨(官方微博 数据)锡耶纳,匹斯托亚。每个赛季结束蒙特卡蒂尼温泉胜地就会举办一个名为皮亚特里的友谊杯赛,许多俱乐部里的美国外援都会参加。通常杯赛结束后,所有俱乐部一起聚餐。有一年的友谊赛期间举办了一场混合赛,场内球员有外国人,也有未成名的年轻队员,还有女孩参加,小科比也被允许上场。他甚至表演了三分球,三投三中!在场所有人都惊讶得张大了嘴。当然,他投篮的时候,没有受到对手干扰,大家还是有些让着他,但他的技术功底已十分了得。”

    1963年生的意大利球员马里奥·波尼也在那届的皮亚特里杯赛上露面,他还记得,科比在赛后仍缠着他“一对一”,并成功投得两个三分球。现场不愿散去的球迷起身为小家伙鼓掌。

    受到观众情绪感染的科比准备再接再厉,却发现面前站着另一个大个子,费德里科·比亚吉尼(现今佛罗伦萨俱乐部主帅)。比亚吉尼一个下意识动作,一只手搭上科比的胳臂,打算拦住他的投球路线,“结果现场球迷一片可怕的嘘声向我袭来,”比亚吉尼回忆,“所有人都在为这孩子加油。”

    那场比赛里,科比所在队伍的临时主帅是布鲁诺·拉鲁纳,现在担任蒙特卡蒂尼市的文化专员。他专门在该市的威尔第大街上,用一块金锥装饰着当年那支临时球队的合影,合影下方写着,“我执教过加油站加油员,餐厅老板,餐吧服务生……还执教过……科比·布莱恩特。”

    回到费城

    科比变得和任何一个意大利男孩没有区别,说着一口的托斯卡纳方言,和同龄人接受与美式篮球截然不同的训练方法。可以说,小科比从任何一方面来看都已拥有一位欧洲篮球运动员的基础。在匹斯托亚的第二年,他对自己的技术能力有了更多的了解和把握,也越来越频繁地做起一直以来的美梦:那就是回到NBA让布莱恩特这个姓氏再度辉煌。

    科比一天天长大,父亲却一天天变老:在职业篮球场上,34岁的年纪已然不轻。乔每场的平均得分数也在下降,那个赛季他最终平均每场得分27.4分。尽管偶尔有极为闪光的个人表现,但乔仍无法凭一己之力帮助奥林匹亚队升入意甲(微博 专题) 。他在托斯卡纳的生涯也接近尾声。

    决定乔去留的人还是胖子总经理格里吉奥尼,他回忆,”乔毕竟是一个风格太过自由的球员,遇上鲁斯科尼这样一位战术严格的教练,时间久了两人的相处多少会出现摩擦。当时队内有两种意见,一方倾向于留下乔,另一方则认为他的存在已是多余。最终我们还是决定换人,我们从威尼斯签下了一位白人前锋——荣·若万(Ron Rowan)。对这个决定,乔显得尤为难过,因为他没料到。 “

    1989年5月底,不到11岁的科比随家人回到费城。回到美国,他时常想念意大利的一切:不仅有即将举行的青少联赛,还有他的队友和学校同学,以及AC米兰(官方微博 数据) ——他最爱的足球队。当时拥有荷兰三剑客的AC米兰刚以4比0横扫布加勒斯特星队,捧起俱乐部历史上的第三座欧冠(微博 专题) 冠军奖杯。

    免责声明:腾讯体育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一个名叫科比的意大利人》五:马戏的复兴

    体坛周报(微博) 总有一种选择是必然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责任编辑:lonyan

    相关搜索:

    为你推荐

    企业服务

    视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