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评:井喷赛事如何挽救中国网球的存在感?

特评:井喷赛事如何挽救中国网球的存在感?

中国网球赛事井喷

撰文:首席记者王怡薇(微博)发自伦敦

存在感是个奇妙的东西。有人说,它是对虚无的恐惧和对弱小本我的自卑,需要通过不断的认同,才能感到踏实。

随着李娜退役、郑洁(微博)隐退,中国女网的黄金十年也就此终结。在大满贯赛场上,第一周比赛后,就再难见到中国球员的身影。今年温网(微博),甚至没有一位中国球员能进入主新闻中心召开发布会;中国电视媒体第一次被“请出”专属办公室,与其他各国的电视媒体混坐在一起。中国网球在国际赛场的存在感一落千丈。

然而与这种存在感迅速衰落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赛季比赛井喷式的落地开花。加上年底新设立的珠海精英赛,9站WTA和ATP的赛事在中国举行。温网期间,中网以及武网推介活动同一天举行,中网更是把今年开票仪式搬来了高大上温网赛场。

在过去5年,中国赛季的票房依仗李娜、郑洁的明星效应,票房也一度出现一票难求的现象,这也让各地纷纷开始申办比赛。然而今年年初的深圳赛,到半决赛阶段,球场的上座率仍门可罗雀,只有决赛李娜现身挑边开球时,才迎来爆满的局面。

在十年内,中国网球或许再也无法涌现李娜式的人物,中国赛事主办方也只能接受这个现实。本土明星吸引力下降,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如何将到手的赛事运营好,让中国赛季更有存在感?

“其实没有本土明星,很多比赛都也办得非常好,比如迪拜赛,每年都是ATP评选出的最佳500分赛事,关注度非常高。”《体坛周报(微博)》网球专家张奔斗(微博)这样看待本土球星与赛事举办的关系。

在这些方面,走过十年的中网也能给现在新兴的中国赛事一点启发。

据中网营销和品牌总监何华立介绍,从每年年初的澳网(微博)开始,中网球员工作人员就来到比赛中,向球员“推销”赛事。在寻找球员参赛时,中网尤其重视正处于上升期的中生代球员。以小德为例,当初小德世界排名进入前五,但远不如费德勒、纳达尔时,中网就锁定了他,力邀他参加当年的中网,这也让双方有了情感上的基础与相互了解。当成为世界第一后,小德仍将中网作为自己赛季末重点参加的赛事。今年,签约日本赞助商的小德愣是放弃了同期举行的东京赛,再次与中网续约三年,而另一位纳达尔也与中网续约两年。有了这两位人气男选手,尽管中网男子赛事是500积分级别,但也有了保证票房的底气。今年,中网延续这样的策略,力邀拉奥尼奇等新生代球员参赛。

此外,在中国选手难在重要赛事打入后几轮的情况下,中网通过降低票价吸引球迷,今年中网决赛的普通票价降至900元。

中国赛季比赛增多,对于中国青少年选手来说,也是好事。李娜此前在接受采访时,也表达过对如今年轻选手们的羡慕。的确,不用出国,花费太多的成本就能参加顶级赛事,积累经验,对于中国年轻选手来说,的确是难得的成长机会。“中国这两年的赛事越做越大,越做越多,肯定会跟球员成绩有直接的影响。当然球员终有一天会退役,但有这么多赛事保障的情况下,对于年轻球员来说,能够接触高水平选手和提高竞技状态是有帮助的。”郑洁认为,中国赛季的比赛增多,无论对于年轻选手还是球迷,都有好处,而他们也正是网球基础的潜在中坚力量。

其实,存在感从来都是靠自己给的。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相关搜索:

热门推荐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责任编辑:zachsong]

热门搜索:

    企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