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评】陆俊之后裁判变好了吗?

[摘要]没有一以贯之的政策,缺乏持续性的资金支持,没有有效的监督机制,中国足球不仅无法诞生公认的“金哨”,同样无法避免下一个陆俊式的悲剧,这是最值得足球人反思的地方。

【锐评】陆俊之后裁判变好了吗?

抛开别的,陆俊的足球裁判业务水准很高

撰文:马跃

前“金哨”陆俊今天刑满释放正式成为自由身,曾经轰轰烈类的打赌扫黑已经成为历史。而在陆俊坐牢的四年半时间里,中国足球的裁判问题依旧层出不穷,“黑哨”、“嫩哨”依然响彻中超赛场。单纯就业务能力而言,中国足球为何再难培养出像陆俊一样有业务能力的“金哨”?

客观地说,经历了2010年足坛“扫赌反黑”后,中国足球环境确实得到了改观,“假赌黑”现象不能说杜绝了,但肯定没人敢明目张胆地操控比赛。但陆俊等人进去之后,中超等各级联赛的裁判问题不是更少了,而是更多了。

套用最近最流行的一句话,“有才有德,是上品,有德无才,是次品,有才无德,是毒品。”如果说陆俊可以归为“毒品”,那么,大部分中国裁判只能归为“次品”。原因无他,水平太低。陆俊那个时代,中国裁判还可以执法世界杯,到了2014年巴西世界杯上中国裁判却已绝迹,就很说明问题。

当年的“反赌扫黑”一下子将多名中国裁判送进了监狱,同时也让中国裁判水平陷入了最低谷。为了避免争议,足协开始大量引入外籍裁判执法。2011赛季,中超仅邀请8名外籍裁判执法了13场比赛,但2012和2013赛季外籍裁判执法的场次明显增加,几乎每轮都有两名外籍裁判执法。国内裁判水平本就不高,再得不到机会锻炼,这样就陷入了一个怪圈。

本赛季,足协改变了思路,聘请的外籍裁判少了,越来越多的中国裁判粉墨登场。据统计,2014赛季中超主裁判的平均年龄是38.5岁,算是比较年轻的,因此也背上了“嫩哨”的名声。大部分裁判被指业务能力差,瞻前顾后,左右摇摆,没有勇气和担当。难怪有老裁判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仅就技术能力来讲,现在的裁判的确没有人能赶得上当年的陆俊和孙葆洁的。也可以说,在他俩之后,足球界还没有让外界信服的所谓‘金哨’。”

在“陆俊时代”最火的2000年前后,主裁判一场的劳务费仅有1000元,边裁只有500元,待遇偏低是裁判们铤而走险的原因之一。万达集团2011赛季赞助中国足球,提倡高薪养廉,执法中超联赛的裁判员收入得到了大幅提高。中超主裁、助理裁判、第四官员的单场执场薪酬分别为1万元、5000元、5000元。足协试图通过推行高薪养廉机制,来杜绝腐败问题。此举本是好事,但万达赞助合约到期后,本赛季裁判的待遇马上降为了上赛季的一半。

此外,在裁判选派问题上,足协的政策也一直摇摆不定。2010年中国足协推出“抽签定哨”办法,以确保中超、中甲两级联赛裁判选用的公平。这一办法施行了3个赛季,但“昏哨”、“嫩哨”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本赛季,足协又恢复了裁判委派制度,随意性和暗箱操作的可能性大增,而有时候足协选定的裁判会遭到双方俱乐部的排斥和抗议,会临时更改,严肃性大打折扣。

没有一以贯之的政策,缺乏持续性的资金支持,没有有效的监督机制,中国足球不仅无法诞生公认的“金哨”,同样无法避免下一个陆俊式的悲剧,这是最值得足球人反思的地方。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相关搜索:

热门推荐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责任编辑:carylv]

热门搜索:

    企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