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超:且改革且前进

[摘要]回顾整个赛季,为了扩大羽毛球超级联赛的影响力,开拓市场,提高收视率,本赛季联赛做了很多大胆的改革和尝试。

文、杨弋非

随着两支“升班马”厦门特房和广东东莞世纪城会师决赛, 5月1日,2013-2014年中国羽毛球超级联赛决赛就将拉开帷幕,这也标志着进入第四个年头的羽超联赛接近尾声。

回顾整个赛季,为了扩大羽毛球超级联赛的影响力,开拓市场,提高收视率,本赛季联赛做了很多大胆的改革和尝试。比如,第一次实行了每局11分制;第一次引进了3V3比赛;第一次增加业余选手对抗;实行新的球员引进政策等等。这些改革,有的效果明显,有的则难言成功,正如一位圈内人士所说,在竞技体育职业化的大潮中,羽毛球职业联赛需要这些大胆尝试,需要在摸索中谋生存,在改革中求发展。

11分制:几家欢喜几家愁

采取每局11分制,是本赛季羽超最大的改变。国家队总教练李永波(微博 博客)在联赛开始前的相关会议上就多次表示,这样的改变,一是为了促使队员们快速进入状态,让比赛一开始就激烈对抗,提高比赛的观赏性;二是11分制可以减少运动员们在比赛中的消耗,防止运动员过于疲劳而导致的伤病;三是缩短比赛时间,方便比赛的现场直播,提高比赛的宣传力度。

从实际效果看,预期效果基本达到了。揭幕战厦门特房俱乐部对阵广州粤羽伟豪地产俱乐部,第一场混双,厦门俱乐部的刘成(微博)/王晓理(微博)对阵广州俱乐部的沈烨/马晋(微博),开赛的第一个球,就进入“白刃战”,这一分进行了数十个回合,持续了两分多钟才结束。这样激烈的开局,在21分制的比赛中很难见到。的确,采取11分制,抢开局变得更加重要,运动员们也都积极调整状态,以便从比赛一开始就能拿出自己最好的状态。正如广州粤羽俱乐部的中华台北外援蔡嘉欣所说的,“从第一个球开始就战战兢兢,生怕出一点错!”这样的调整,的确让比赛的激烈程度和观赏性有所提高。

至于减少运动员体能消耗,不少老队员也给出了肯定的看法。广东东莞世纪城俱乐部的老将傅海峰(微博)说:“这样一改其实一场比赛的量大概相当于平时的一局,对我们这样的老队员来说轻松了不少,有利于减少损伤。”外援李宗伟(微博)也对这样的改革给予肯定:“一方面这样可以减少体能消耗,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快速进入状态的能力。我就是把它当平时比赛的前半局去抢,这样也会提高自己开局的能力。”

此外,11分制也使每场比赛的时间基本可以控制在两个半小时之内,给电视转播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有人喜欢就必然有人不适应。第一场比赛刚结束,林丹(微博 博客)就对新规则提出了不同的意见:“11分偶然性很大,很多球迷可能会觉得不过瘾,还没看就结束了。”从比赛实际看,11分制对林天王确实有一定影响,第二循环第一轮,他就败在了师弟田厚威的拍下,他在羽超历史上的不败纪录就此终结;第四轮,林丹又以1比2败给了另一位90后小将薛松。当然,那段时间林丹处于休整期,竞技状态和最佳时期不可同日而语,但11分制的偶然性,也是林丹“阴沟翻船”的原因之一。看来,面对新规则,无论是老将还是新人,都需要时间去适应。和林丹一样,对新赛制有异议的还有女单名将王仪涵(微博 博客),她说:“我觉得11分制在比赛的精彩程度上不及21分,可能会出现运动员还没有打开或者战术还没运用上,比赛就结束了的情况。”

11分制的初衷无疑是好的,但是任何一项改革刚开始都很难做到十全十美,评价褒贬不一,也就很正常。但从大多数人的反应看,这样的改变对提高联赛的激烈程度是有帮助的,至于弊端,相信下一赛季的羽超将会作出相应的调整。通过采访教练、运动员、裁判员等,目前大家普遍认为,采取15分每球得分制可能会更好一些。这样的建议是否会被采纳,下赛季我们拭目以待。

业余赛、3V3:娱乐性尚在尝试中

本赛季羽超还有一个大胆的创新。每场比赛前,由各俱乐部的业余选手进行一场双打垫场赛,比赛结果不计入俱乐部最终的积分,而是专设业余选手的积分排名表。此外,联赛还加入了一场3V3的比赛。

业余选手对抗,目的是为了让羽超更贴近球迷,扩大羽毛球的群众基础,提高联赛的吸引力,但实际效果似乎和预期有一定距离。一方面,各俱乐部业余选手之间的水平参差不齐,很多比赛几乎没有对抗就草草结束;另一方面,即使实力相当的,在那么多观众的注视下比赛,业余选手也往往因紧张而发挥不佳,精彩场面几乎没有,反而使比赛变得乏味。下赛季如何取舍或改革,对决策者是个考验。

3V3本是专业队的一个训练科目,是为了提高队员中前场衔接能力及反应速度的一项练习,在业余界也已经有了相应的比赛,但是出现在专业赛场上,这还是第一次。

本赛季联赛中,3V3规则是这样的:3名运动员中1人为自由人,不参与发球、接发球,其余两人轮流发球,轮转和双打一样。由于在平时的3V3训练中,基本都是由 1人固定发球,如今加入了轮转,大家都有些不适应,像马晋、李胜木、蔡嘉欣这样的世界名将,都差点为接一个球而导致球拍“打架”,更别说年轻队员了。除此之外,在站位方面,各队也都在探索,大多数采取女队员在前场、两个男队员在后场的站位。但也有俱乐部根据自己的情况做出新的尝试,比如厦门俱乐部的刘小龙(微博)网前速度快,俱乐部就安排技术全面的女队员王晓理站在后场;沈阳俱乐部的女双小将张晔奇力量突出,所以轮转的时候有时让她在后场出球,然后刘雨辰、李俊慧两个1米90以上的大个子封住网前……当被问及对3V3的看法时,大多数教练给出的答案都是“还在适应和探索”。

这两项改革,一定程度上是为了增加联赛的娱乐性,从而提升吸引力,这也是羽毛球项目本身在艰难的职业化进程中做出的必要的、有益的尝试,属于摸着石头过河,如何能够达到最佳效果,所有羽毛球人应该群策群力。

职业化之路任重道远

管理层一直致力于将羽超联赛打造成世界一流的职业联赛,自诞生之日起,就在不断摸索,不断改革,在进入第四个年头的这个赛季,终于看到了明显的进步。

资金对于职业联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资金决定着职业联赛的市场前景,当然也影响着俱乐部的成绩。本赛季,这一点体现得非常明显。进入四强的俱乐部,除了江苏队,其余三家都属于“财大气粗”,而资金到位最直观的优势就是对优秀运动员的引进,从而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提升俱乐部的实力。厦门特房俱乐部有国企背景,不仅召回了谌龙(微博)、刘小龙、洪炜(微博)等厦门籍的顶尖高手,还大手笔引进了王晓理、申克,补强相对较弱的女子方面;广东东莞世纪城俱乐部则引进了蔡赟(微博)、傅海峰、李宗伟、汤金华等大腕,后来又引进了徐晨(微博)和田厚威;从而造就了这两支“升班马”会师总决赛的神话,这也是改革带来的奇迹。可见,资金已经逐渐成为主导羽超联赛冠军走向的关键一环。而引援政策的放宽,让越来越多的优秀运动员可以更好地在联赛中展现自己,比如王仪涵,得益于新的转会政策,她的老东家上海队比赛结束后,她火线加盟广州粤羽俱乐部,帮助俱乐部在半决赛和广东东莞俱乐部大战三场,虽最终惜败,但是通过队员的交流来改变俱乐部之间的强弱关系,使联赛的职业味越来越浓。

相比而言,一些境况窘迫、资金有限的俱乐部,表现就差强人意。比如湖北俱乐部不仅没能留住湖北籍的世界强将们,更没能力引进任何一名高手,最终一场未胜,排名垫底。 当然,资金并不是职业联赛的唯一,俱乐部的历史底蕴和运动员的职业精神也是一个成熟的职业联赛所需要的。比如江苏队,相比于其他三支四强队伍,并没有雄厚的资金,也没有太多明星球员,只是靠着一群老将,其中很多人甚至已经是教练了,凭借他们对比赛负责的态度和对胜利的追求,“出人意料”地杀入半决赛,江苏老将们用坚持诠释了一支职业俱乐部的精神。

但无论如何,刚刚四岁的羽超联赛还不能称之为成熟的职业联赛,即便改革力度很大的这个赛季,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比如赛季之初,李宗伟、阿山、 亨德拉等世界顶级选手的到来,一时让联赛星光灿烂,但仅仅三轮过后,由于这三名运动员的赞助商和联赛的器材赞助商有冲突,三人不得不提前结束了本赛季,留下遗憾!因此,羽超在职业化的道路上任重而道远,需要不断探索赛制,创新游戏规则,制定符合中国特色和羽毛球项目本身发展规律的政策,需要所有参与者努力,且改革且前进。我们共同期待羽超联赛的美好明天!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相关搜索:

热门推荐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责任编辑:effiejiang]

热门搜索:

    企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