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联赛能否改变女足困境 不能照搬男足模式

为改善女足球员待遇,中国足协确认将从明年起重推女子职业超级联赛。设立升降级与单轮巨奖、恢复外援引进、招商引资及电视转播介入,成为此次国内女足联赛改制的重要标志。不过美妙远景能否落实还需实践检验。带有职业色彩的联赛能否帮助中国女足提高水平?企业和转播商有没有持续帮助女足的耐心?改善女足的奖金与补贴能否发到女足队员手中?中国足协良苦用心背后是一系列待解谜题。

联赛改制能否改善女足待遇?

足协女子部近日推出一项重要举措,那就是从明年起全面改制国内女足顶级联赛,将原有16队规模的分站式联赛改为8队参加的女超职业联赛。女子部主任陆煜向北京青年报记者透露,“经统计,参加分站赛的16支女足成年队队员月薪最高为七八千元,最低也就800元,月均收入不足4000元。一线队教练员薪酬也维持在这一水平线上。在基本待遇都不能保障的情况下,如何留住女足人才?”

经反复论证后,女子部将改善国内女足待遇的突破口选在重推职业联赛上。陆煜对北青报记者说,“是否全面推出主客场制还需与各地及赞助商推敲,但新女超正朝着这个方向迈进。”可以确定的是,女超从明年起将推出升降级制,16支球队将按此前几年分站式联赛综合排名,精选出8支参加女超,余下8支队参加二级联赛。升降级名额计划各为两个。中国足协还确定,新女超各队可以引进外援。引进办法初定为各队“报3个,上2个”。陆煜说,“这个办法最起码能够刺激各队竞争。有观赏性和优胜劣汰的联赛,才能吸引企业投入女足,改善女足待遇。”

陆煜透露,明年女超将设立高额单轮奖金,“我们计划奖励每轮积分排名在前5位的球队,这样就会对各队争胜形成有效刺激。希望单轮奖金额度最高能达到100万,但具体数额还需要看商家的具体赞助额度。可以肯定的是,奖金不会少。”过去,中国足协在发放国字号及地方足协奖金或津贴时,往往会将整笔资金打到相关单位的账户,但津贴发放如何落实到人,协会及有关方面却没有形成有效监管。陆煜表示,“我们希望以后奖励女超,必须由各队出示奖金发放明细表,奖金直接打入球员或教练个人账户。但具体如何操作,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重推职业化是不是真能提高水平?

自1997年中国足协推出女超联赛以来,比赛一直很难吸引观众到现场看球。一位女足教练昨天直言,“如果只是将过去4队一组集中在一站比赛改成打一轮换一个地方,根本无法改变女足球市冷清的现状,女足队员面对无人喝彩的空场地,依然很难被激发出表现欲。”此外,目前各地女足的场地情况也参差不齐,有些地方甚至还在使用人工草场办赛。

大概在10年前,以北京、天津两地女足为代表的少数女超球队曾经引进了诸如尼日利亚国脚库查等优秀球员,但此类引援在国内屈指可数,目前整体水平低下的中国女子足球能否吸引更多高水平外援,还是未知数。另一个令地方女足担忧的问题是,引入外援未必能提高某支球队的整体竞争力,还会与以全运为发展杠杆的地方女足育人机制发生冲突。一位教练说,“外援一旦引进就要挑大梁,但很可能会影响本土球员的锻炼,如何取舍需要各方权衡。”

企业、转播商是不是真心帮忙?

中国足协过去3年按每站每赛区15万元标准补贴各赛区用以租场地、聘裁判,维护赛场安保。补贴总额超过600万元,而女子部年度预算总额仅4000万元,国字号女足各队经费也都计入其中。如何“化缘”关乎女超联赛“存亡”。数据显示,从1997年旧版女超问世,到雅典奥运会后女超改成赛会制,再到分站式女足联赛推出,除万达明确资助女足外,几乎没有企业对国内女足联赛整体资助。陆煜透露,目前已有包括中超合作伙伴在内部分企业与女子部沟通女超赞助事宜。“有企业已口头表示拿出2000万人民币赞助女超不成问题,相信女超能获得一定资金保证。”陆煜说。

不过陆煜的乐观并不能抵消女足界的整体担忧。有一位女足专家对北青报记者说,“过去,包括男足职业联赛也有过企业短暂投入的实例,但热情过后,在面对现实的困难后,这些企业就打退堂鼓了。而一旦利益无法得到回馈,那么企业很容易就放弃投入。中国足协为女足招商引资,需要认清合作伙伴是不是真心帮女足啊。”

谈到上述问题时,陆煜透露,近期与部分电视台沟通时候,足协都获得“愿意转播女超”的口头承诺,但这些承诺能否落实到协议上尚无定论,“这就是我们必须一面谈企业,一面谈转播商的重要原因,两方面相互作用。我们希望央视能参与女超转播。”但由于女超与男足职业联赛均安排在周末,央视及地方台能否在转播安排上“照顾”到女足的确也是一道难题。

文/本报记者 肖赧(微博)

改善女足 不能照搬男足模式

恢复升降级,开设单轮大奖,引进外援,在中国足协职业化远景设计下,曾经一潭死水的女超联赛似乎传递出焕发活力的希望,但中国女足遭遇的难题,显然不是改制联赛就可以解决的,改善女足境遇也不能依赖简单复制男足职业化。

受到国内男足职业联赛火爆的刺激,中国足协早在1997年就曾推出过以“主客场”为标志的女超职业联赛。但因女子足球竞技性、观赏性相对低下,中国女足在国际赛场也是每况愈下,所谓女超在10年前已陷入球市萧条、商家却步的窘境。若非依靠全运杠杆维持,各地能不能派队参加女足联赛都成疑问。

过去十余年里,中国足协与各地体育部门就如何发展女足绞尽脑汁,女超由主客场制变集中赛会制,再变分站赛制,最后重推职业赛制,如此反复显见中国足协与女足界对女足问题至今还没有形成稳定的规划思路。在商家、转播商的支持态度仍停留在口头的情况下,重推女超的计划能否付诸落实还是未知数。在资金不能得到充分保障的情况下,如果仅仅是形式上实现了“职业”,缺乏内容改观的女足联赛依然毫无生机,自然也不能改善队员待遇,更谈不上帮助国内女足提高水平。

去年全运会结束后,以张艳茹(微博)、翁新芝(微博)、毕妍(微博)为代表的一批当打优秀球员相继退役,国家女足人才断档。中国足协优化女足联赛赛制的出发点值得肯定,但若女足队员连赖以生存的待遇都得不到保障,那么仅靠中国足协那点微薄补助和没着落的化缘,姑娘们很难有勇气用青春做赌注。缺乏内容的女足联赛不会博得企业的怜悯,中国足协和各地足协在确定改革女子联赛之前,需要做的功课还有很多。作为行业领头人,他们需要首先拿出改善女足待遇的诚意,推出吸引人才的健康机制。否则照搬男足职业化,不过是又一次失败的重复。文/本报记者 肖赧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相关搜索:

热门推荐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责任编辑:lukeguo]

热门搜索:

    企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