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青骅解密F1训练:脖子成千斤顶 桑拿房运动

[摘要]车手们都要在保持肌肉紧张的同时尽量使心跳平稳。舒马赫当年保持每天跑步超过20公里,或在1000米到2000米海拔的山间骑自行车3小时。在如此高强度的训练中,他的心率也不会超过140/分钟。

马青骅解密F1训练:脖子成千斤顶 桑拿房运动

马青骅(微博)

责任编辑:王娜(微博)力/文:记者 张澍心 实习生 赵智妍

本周末,F1中国站又将在上海轰鸣开道。年复一年的热闹下来,F1车手早已成为上海人身边“最熟悉的陌生人”。

莱库宁、汉密尔顿这些名字如雷贯耳……更甚之,那位拿到超级驾照的中国F1第一人马青骅,也是个实打实的上海小伙儿。

话说回来,他们真是我们的熟人吗?我们可知道他们如何“武装”自己的?

他们在室温可能高达80摄氏度的车厢里比赛;他们在比赛中承受着超过4万千克的压力;他们追逐着0.1秒的速度差距……

马青骅说:“即使是最健壮的普通人,也要经过整整一年的高强度训练,才有可能完成比赛。”

这些“超人类”训练成功的唯一标准是:“能否完成比赛”。

大脑:“导航系统”

训练点:感知速度、提高集中注意力、稳定性和协调性……

马青骅:“一切都是可以训练的,不管是大脑还是身体肌肉。”

在赛车界,他们有一套完善的训练体系。

“抗压能力一流”的身体是成为一名赛车手的身体基础,“能够高度集中注意力并反应敏捷的大脑”就是赛车手天生的“导航系统”。F1比赛时,赛车时速高达350公里每小时,如此极速的运动中,容不得一秒分神。

“我们开发大脑训练的方法非常多。”马青骅说:“对速度的感知能力除了天赋所赐,也可以通过训练获得。在一场比赛中,0.4秒就是一个大差距,它被分解在每一次加速和过弯……细微到只有在放慢分析的画面和数据中才能体现出来。一名赛车手过弯前,他的大脑对此次弯道的快慢的判断一定是先于数据跳出来。”

有这么一个针对大脑“反应速度”的实验。参与实验的人被要求在灯熄灭时尽可能快的按下按钮。实验发现,一个F1赛车手和一个普通人的反应速度差不多,但相比之下,车手在大脑里使用的能量要少得多。这意味着车手处理这一行为更经济,他的大脑以更经济的方式在运转。短时间内两种人的反应速度差不多,但车手能在长时间内保持同样快速的反应。

此外,稳定性是车手大脑神经中最重要的一点,这关系到车手能否在剧烈的比赛中保持身心平衡和稳定,这样才不易受伤。这种训练可以单独进行,也会和力量训练或者赛道上的测试工作结合起来。多数时候,车手会“故意给自己制造不稳定环境”。比如莱科宁,就会在训练中使用稳定圈和平衡木板等器械。

脖子:“千斤顶”

训练点:一小时被成年萨摩耶犬拉脖子200次

马青骅是个巴掌小脸帅哥,他的脖子却十分粗壮。回想一下,F1赛车手都是粗脖子——这不是天生的。

很大程度上,这是为了比赛而训练出来。F1赛车手的脖子要承受常人想象不到的压力。科学家曾测出这样的数据:一站比赛中,一名车手的脖子、肩膀、胳膊和腿要承受压力的总重量达到40000千克。每次过弯道前的高速刹车,车手要经历5G的重力加速度——就是相当于自身重量的5倍。加上头部和头盔的分量,每次刹车,车手的脖子都要承受37.5千克的重量。这个重量,基本相当于在脖子上拴了只最大型号的成年萨摩耶犬。车手开意大利的蒙扎赛道,这样的刹车需要212次,相当于在1个多小时内,那只萨摩耶要暴起212次——单靠脖子拉住它哦,有体感吗?

所以,颈部的训练是F1赛车手训练时的重中之重。

马青骅:“最普遍的颈部训练,是将松紧带绑在仪器上,整个头部用绷带固定好,然后对颈部进行上下左右的拉伸训练。平时用手按住头部进行拉伸训练也可以,都是为了增加颈部的负重感。”

也有车手使用一种特殊仪器——“颈部受力机”来锻炼颈部肌肉,这台器械可测量车手颈部肌肉的力量,记录颈部疲劳的次数。锻炼时车手们戴着头盔,像坐在F1驾驶舱里一样坐在里头,然后在举起重物的同时向前低头,向后仰头,同时发力将颈部交替着向左和向右摆动,以此来锻炼颈部肌肉。

心肺:等于马拉松选手

训练点:肌肉紧张时,心跳却平稳

“一场赛车比赛大概持续90分钟到120分钟,勒芒除外。相对其他运动来说,时间不算太长,但同等时间内的消耗可能更大。基本上,驾驭赛车不需要爆发力,它需要超人的耐力。”马青骅一边解释给我们听,一边给出数据:“有一项测算,说赛车手在比赛中每分钟全身所要承受的压力大约在350千克。”是不是可以比喻成,身上压着这么重的沙袋的感觉?大概内脏都从嘴里吐出来了吧?

为了能够坐进赛车,马青骅一周五天的时间都在进行高强度的体能训练,另外两天则要进行放松训练。这样的日常训练经年累月,没有一天能中断。

“大部分的训练在健身房里就能完成,每天3小时,有氧加无氧,长跑、游泳、仰卧起坐、器械练习……听上去和其他在健身房里锻炼的人没什么不同,但仔细看会发现本质差别。”马青骅解释起自己的日常训练:“最大的区别应该是在运动强度上。好比,我一个小时的匀速跑,可能要完成15公里的距离。我是以马拉松的速度来跑的。”

我们来比较另一个数据吧,一小时左右刚好是半程马拉松的时间,21公里/1小时是男子世界纪录。

车手们都要在保持肌肉紧张的同时尽量使心跳平稳。除了马青骅,舒马赫当年保持每天跑步超过20公里,或在1000米到2000米海拔的山间骑自行车3小时。在如此高强度的训练中,他的心率也不会超过140/分钟。更有甚者,进行最高强度体能训练的10分钟之后,舒马赫的脉搏就能恢复到每分钟50以下。普通身体健康的37岁男性平均脉搏是每分钟72次。

这或许也是舒马赫陷入昏迷,却顽强活到今天的原因之一。

身材控制:要么瘦,要么死

训练点:车加人≥600千克

马青骅自信地说:“自己身材刚刚好,我基本不需要刻意控制饮食,运动量摆在那边,不可能胖,反而食量比一般人都大得多。”

赛车手身材有多重要?“要么瘦,要么死”。这是女人们在减肥季的口号。赛车对重量有着严苛的标准,远胜于减肥中的女人,尤其是F1。

赛车当然越轻越好。以至于赛事组委会订了个死规矩:赛车在空油的情况下,赛车加车手的重量在“任何时候”都不得低于600千克。每次赛前和赛后,车手、赛车都将分别被称重。车队一般都把总重量控制在605千克左右——你胖一千克,车上就得拆下一千克的东西。

顺便说明一下,赛前称过后,之所以要赛后再称重,原因是车手在比赛中将大量消耗水分,身体严重脱水,赛后体重将减轻3到4千克(这种情况下普通人早就休克了)。如果车手脱水后,体重加车重不足600千克,那也算是违规。所以在整个F1比赛中,在赛前喝大量的水也是至关重要的,即使他们一点儿也不觉得口渴。

为了拥有又瘦又强壮的身体,蛋白质、脂肪类的食物必不可少。同时,车手们还要跟碳酸饮料saygoodbye。因为碳酸会降低体内钙质,影响车手的体能。

如果身在F1车队,赛季快结束时及冬季假期中,车手也能拥有“食物假期”。

比非洲人民更不怕热

训练点:在桑拿房里狂运动

F1车厢内温度大概在50到60摄氏度。引擎、刹车碟等都会产生巨大的热量,再加上轮胎本身的温度……车厢被烘成了“太上老君的炼丹炉”。由于F1赛车的重量受到严格控制,车内可饮用的水非常有限。细心的车迷会发现,有些汗腺特别发达的车手特别受累。比如阿隆索,每站比赛后,他就像脱虚一样四处找水喝。自己的水喝光,再借其他车手的水喝……

今年,马青骅将从F1转战WTCC,面临比原来更大的耐热挑战。因为房车的车厢温度基本上在80摄氏度以上,比F1还高。

马青骅:“耐热训练一般是和耐力训练结合在一起的,进行体能训练时穿上厚重的衣服,在室内运动时,将健身房的温度调到30摄氏度以上,然后开始狂练。”

耐热训练也算是蒸桑拿的一种?

“不,我是在桑拿房里剧烈运动。持续至少一小时。”一场比赛结束,车手们的身体会流失大量的水分,体重通常要下降4%左右,这也相当于马拉松选手在跑完整个马拉松比赛后下降的体重。“还好,虽然比F1更热,但房车能放更多的水在车厢里,随时补充水分的机会比F1多。”

知识储备:像专家

训练点:进大学读书

马青骅说:“开赛车是机械和人体完美结合的一个运动。”

一名赛车手除了搞定自己的身体,还得搞定车。在比赛时如何提速,要通过精密的计算后,将数据化为感知而付诸于车的行动。这些数据化的分析不仅仅和技师、科研人员有关,赛车手本身也要对其中的原理了如指掌。“不然跟技师沟通都困难,更不要说开好车了。”

马青骅就曾在2008年进入英国拉夫堡机械工程系深造。基本上F1车手们都有各种机械工程的本科、研究生学历。莱库宁在路上修车这种小段子,对于顶尖车手而言,太普通不过。

知道多一点

马青骅:“开赛车,并不是越早出国越好”

如今F1在国内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家底丰厚的家长们在心里蠢蠢欲动,我们是不是也可以把孩子送出国?重金“砸”一个F1车手出来。

马青骅却说没必要,“我并不是从小就在国外开车,这是最好的例子。”

成为专业车手,最重要的是什么?相比于天赋、家长的经济实力,马青骅将“对赛车的持续热爱”排在第一位,还有想达到的预期目标。“现在国内的专业训练体系在逐步成熟,赛车环境也越来越好。从国内初级的比赛开始参加,我觉得起点并不低。而且现在最顶尖车手的水平,其实亚洲与欧洲的相差并不太远,只是欧洲顶尖车手的数量多,比赛就更激烈和精彩。亚洲顶尖选手的数量比较少。”

当然,卡丁车是小朋友学赛车最好的起步。几乎所有的F1车手都是从卡丁车场开始了赛车之路。但与此同时,马青骅却强调,上面所提那些“非人类”的F1专业训练,其实并不适合未成年人。“赛车和踢球、田径等运动不太一样,专业训练不适宜太早开始。必须要等到车手成年,或者说身体发育已然成熟之后。这样才不会对车手的身体产生负面影响。”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相关搜索:

热门推荐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责任编辑:mandyge]

热门搜索:

    企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