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闫涵,改变中国冰场的未来

[摘要]2013年2月,不满17岁的闫涵首次参加成年组比赛,即获得四大洲花样滑冰锦标赛季军。同年11月,成为中国第一个大奖赛分站赛男单冠军。在索契,少年闫涵是否能带来更多惊喜……

中国男单的历史逆转

【深度】闫涵,改变中国冰场的未来

从上世纪90年代,郭政新、张民、李成江等中国男单就开始向世锦赛和奥运会的奖牌发起冲击,然而谁都没能敲开这扇大门。“当时中国不缺少好的跳跃选手,但因为编排、滑行技术和表演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所以一直没办法得到国际裁判的认可。尤其是实行新规则后,感觉中国男单一下子有点跟不上形势了。”李成江说。

2005年世锦赛是李成江在新规则下距离世锦赛奖牌最接近的一次,他成功在两套节目中共成了三个四周跳,他也是那届世锦赛当中仅有的两位完成两种不同四周跳的选手之一,但即使如此,他仍然距离铜牌选手莱萨切克有3.62分的差距。而另外一位完成两种四周跳的运动员张民也来自中国,他只获得了第16名。5年后,仍然没有四周跳的莱萨切克站上了温哥华奥运会男单的最高领奖台,有人说他是历史上最具争议的奥运会男单冠军,也有人说他的胜利是新规则的胜利。

所谓新规则是国际滑联从2003-04赛季开始试行的打分制度,它对于技术构成分和节目内容分进行了具体量化,技术分方面规定到每一个动作的基础分数、加分因素、以及定级要求,而在节目内容分方面划分为滑行技术、步法连接、表演、节目编排、音乐表达五个方面。这样一方面相对限制了裁判个人因素对于分数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对选手的综合能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中国男子单人滑也正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慢慢的逐渐衰落。 2010年温哥华冬奥会,中国军团一方面是双人滑包揽金银的辉煌,另一方面是男单失去参赛资格的尴尬。

次年,资深记者塔尼亚-弗雷德在文章中这样写道: “多年来中国花样滑冰以其出色的双人滑选手著称,至今双人滑仍然在中国是这个项目的代名词。中国的第一位花样滑冰世界冠军和奥运奖牌获得者来自于女单项目,陈露曾经是上世纪90年代的佼佼者。但从未有一位中国男单染指过世锦赛的奖牌,跳跃能力出群的李成江曾经接近过,但他最终止步于第四名。中国男单始终还在等待一位真正的冠军,也许闫涵在未来可以填补这个空缺。”

只是当时没有人想到所谓的“未来”可以来的这么快。2013年11月的中国杯花滑大奖赛,初次登上承认大奖赛舞台的闫涵战胜了两位世锦赛奖牌获得者丹尼斯-邓和小塚崇彦,成为中国花样滑冰历史上第一位国际滑联成年组大奖赛的男单冠军。 “我有更高的目标,现在取得的成绩还只是我的第一步。我想如果以后有机会,我会努力去竞争世锦赛和奥运会的领奖台,”说到这里闫涵停顿了一下,想了想补充道:“甚至是金牌。”

去年的中国杯,闫涵在技术构成分落后于俄罗斯选手科夫通的情况下,凭借节目内容分上的优势最终锁定了冠军。 “他的滑行技术放在国际上都是很领先的,速度快、用刃准确、流畅,这和他青少年时期基础打得好是分不开的。” 李成江说他们分别代表了中国男子单人滑两个不同的时代,两种不同的风格和训练理念。在某种意义上,这是中国男单历史的一次逆转。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相关搜索:

热门推荐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相关微博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责任编辑:carylv]

热门搜索:

    企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