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电视台体育部主任:微视频是电视的延伸

文/本刊记者 吕蒙

这是一个下着毛毛雨的周五,空气湿漉漉的,国贸地区被雾霾笼罩着,平日里的光鲜失色不少。

此次的采访对象北京电视台体育部王少华主任,今年他仍然会出任体育微视频展播活动的专家委员会委员。在采访过程中,他偶尔提起上一届的优秀作品,对片子的剧情依然记忆犹新。

国内体育影视作品不成体系

总体上说,我国体育影视作品不足百部,整体状况是数量少、影响力弱,与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不匹配。王少华主任这样评价:“上次活动启动仪式上,也介绍过一些近些年来拍摄的体育影视作品,但台下在座的体育人没几个听说过的,说明整体是非常薄弱的,基本上成不了一个体系。”

一方面,这与我国电影整体水平有关。不止体育题材,华语电影可以在世界范围叫响的恐怕唯有武侠功夫片了,李小龙、成龙、李连杰,这些远赴好莱坞发展的中国演员都是武打出身。

另一方面,王少华提到,过去中国人对体育的理解是很肤浅的,认为体育就是为国争光,就是拼搏精神,体育电影的符号性质很强。包括上世纪那些轰动一时的体育电影,如《沙鸥》、《女篮五号》等,都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达到了振奋人心的效果。但是现在时代变了,人们的观念越来越多元,欣赏水平也越来越高,而我们的创作者跳不出这个圈子,所以作品就很难与观众产生共鸣。

其实,体育题材并非都是大主题、大制作,非得上升到国家高度不可。专业运动员数量总是有限的,而热爱体育、参与体育的人群却是非常广泛的,一位业余乒乓球爱好者如何战胜各个高手,取得社区乒乓球比赛冠军,与一位国家队运动员如何在奥运会赛场上过关斩将取得第一,都是同样可供挖掘的。

电视体育精彩中也有局限

据王少华主任介绍,北京电视台体育频道是全国首家实现高清化的体育频道,全国另外几家电视台如央视和上海五星体育也在做这样的转型。“体育频道高清化势在必行”他解释道,“这是适应赛事转播的需要。”我们都感受过,去电影院观影的感受与在家里观看感觉不一样,“高清大屏幕+环绕立体声”的效果足以为影片加分不少,而一场在高清频道播出的欧冠(微博 专题) 决赛所带来的感官享受可能不输一部大片。

体育频道赖以生存的重要内容是赛事转播。“赛事>新闻>栏目”是目前体育频道在安排节目播出方案时的原则之一。“如果有非常精彩的比赛,我们有时宁愿牺牲新闻”王少华表示。赛事转播不仅给赛事带来巨额收入,也是电视台收视率的保障。近几年来,随着我国足球和篮球职业化程度的发展,对于电视转播权的概念也在不断加深。这些职业化程度较高的项目也会在比赛时间的安排上适应电视转播。

但是,体育的范畴里终究不止是赛事,还有许多赛场外和运动员背后的故事。对于电视来说,新闻、栏目也都是围绕赛事策划播出的。受政策和收视率的制约,电视体育也存在一定局限。前不久乐视与黄健翔合作推出的国内首档体育自媒体节目《黄·段子》正式播出,上线首日总播放量高达数十万,创行业 高峰,而这样带有“噱头”的栏目名称是不可能出现在电视上的。

微视频是电视的延伸

随着摄影摄像器材的普及和视频网站的兴起,越来越多的普通人开始用手中的小型DV机拍摄录制自己的短片,也有不少网友将自己的特长拍摄成一集集播出的节目在播客上广受好评。

王少华认为:“微视频可以是电视节目的补充。体育中有很多碎片化的故事,微视频篇幅比较短,制作快捷、方便,很适合体育主题。”我们知道,运动员从日常训练到最终在赛场上夺冠,期间的历程十分辛苦。我们也知道,全世界的运动员在取得成绩的道路上都会付出巨大的艰辛。“要说做大片,你会发现哪个运动员都一样,都不容易,都很苦,从大面上讲会有很多雷同的,你给它切成碎片,里面有很多不同的地方,练游泳和练田径肯定有不一样的地方,这种细微的差异用微视频的形式来表现就更好。”王少华说。

对于中国影视现状,特别是体育影视,微视频是一个很好的开始。连续两届成为微视频活动的评委,王少华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短片是最难拍的,创意非常关键。参赛者大多都是业余爱好者,微视频这种形式对设备和制作要求相对简单,只要有一个好的创意就很容易打动人心。而创意一定是来源于日常经验的长期积累,绞尽脑汁想出来、攒出来的,就会显得假。体育微视频展播活动希望为广大体育和影视爱好者们提供一个契机,将藏于心中的优秀创意用影像的方式呈现给更多观众。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热门推荐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相关微博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责任编辑:vikkydu]

热门搜索:

    企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