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体是中国优势!翻腾动作只为紧随跳水大流

9月1日全运会跳水比赛随着邱波(微博)问鼎男子10米台冠军而落幕。值得一提的是,目前跳水项目翻腾极限的“109”动作在全运会上已经十分普遍,男子10米台半决赛18名选手,有15人完成了该动作。尽管如此,翻腾对中国选手来说仅是“紧随国外选手的无奈”,由于在跳水界缺乏话语权,中国选手擅长的转体动作一直未被重视。

记者严益唯(微博)沈阳报道

参加本届全运会男子跳水比赛的运动员,大部分都可以完成人类目前在跳水运动中的极限——空中翻腾四周半。

“让他们不要老是看压水花的效果,要多注意他们腾空的高度,压水花只是最后一个环节,你要多提提意见啊!”8月30日晚上,本次全运会的男子单人十米跳台的半决赛即将开始,一位现场的负责竞赛裁判工作的官员,关照吴国村。

吴国村,有着中国男子跳水的“难度之王”之誉,在运动员时代跳出了超出当时世界跳水界官方的《难度系数表》中所规定的最高难度动作。如今,他则是向高难度冲击,挑战人类跳水运动的身体极限的积极倡导者。本次全运会,他作为专家被邀请成为跳水比赛的仲裁委员,见证了全运会男子跳水选手首次大面积突破身体的极限。

运动员入水时的水花大小,是一般观众对跳水动作好坏最直观的评价。显然,即便是由专家组成的全运会裁判队伍,有时候也难免“俗”,会情不自禁地关注选手们的压水花效果。其实一个跳水动作,是由腾空的高度、空中动作以及入水效果三部分组成。如果说压水花是最直观、最容易欣赏到的技术环节,那么前两项,特别是第一项则更关乎选手们在跳台上能否挑战目前身体极限之关键所在。

109,这个在本届全运会跳水比赛中频繁出现的数字,对于普通观众,或许只是一个枯燥的数字。但是,当吴国村这样一辈子以跳水为生的人,谈及“109”时,却露出了一个父亲聊起自己儿子时才有的那种自豪和兴奋。

“9”的含义就是,运动员从十米台或者三米板上起跳,然后在一眨眼的工夫内,要连续在空中翻腾四周半。如果我们还无法直观地理解这个“四周半”对于人类在跳水运动极限的意义,那么不妨看看“三周半”统治人类的时间:上世纪70年代,吴国村本人就跳出了当时代表世界跳水最高难度的“空中翻腾三周半”。但是直到约三十年后,跳水运动员才完成了“空中翻腾四周半”。

“从‘两周半’到‘三周半’的突破,全世界的跳水运动员大约用了15年的时间,然后到2012年‘四周半’的技术成熟,其间又用了差不多30年。”吴国村预测,“四周半”仍然不会是人类在跳水池上空的极限,“我是2010年的世界杯上看到有国外运动员跳‘109’。从那以后,就开始在我的队员中挑战这样的难度。”吴国村目前身兼广东省跳水队的总教练。

过去的30年,中国选手不管是身体素质还是训练水平都有了极大的提高,这也让中国跳水选手在跳水池上空冲击人类新的身体极限成为可能。从2010年开始,中国男子跳水运动员开始尝试“109”,短短两三年时间,就得到了成功的突破。“现在我们圈子里有这样一句话,‘男子(选手)没有109就没饭吃’。”吴国村说。

参加本次全运会男子十米跳台预赛的29名队员中,有18人都达到了跳“109”能力,进入半决赛的18名运动员,仅有三人没有选择“109”这个动作。

最近几年,一向以动作优美著称的中国跳水军团,已经越来越重视跳水的另外一面——展现在跳水池上空的目前人类所能达到的运动极限。2010年,中国跳水“掌门人”周继红(微博)在一次全国比赛时,曾大力提倡各地向高难度的跳水动作发起冲击。周继红的那次号召,可谓是恰逢其时,中国跳水界用30年的积累,终于水到渠成地完成了突破。

其实,向极限发起冲击,一直是顶级运动员的渴望。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国就有一位叫林世忠的福建运动员尝试跳这个“109”的高难度动作。后来,也零星有些中国选手尝试。但是,跳水的运动极限并没有真正意义上获得突破。事实说明,选手们向人类跳水运动极限的挑战,不仅需要勇气,更需要具备各方面的综合条件,如果时机未到,要成功突破身体极限,其实是很难依靠几个天才凭借个人的奋斗达到的。事实上,直到30年后的今天,“空中翻腾四周半”这个过去不可思议的动作,才真正被人类征服。

“现在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已经全面超越了我们那一代。现在的运动员,从娘胎里的营养就比我们当时好。另外,我们在训练和康复上,也在不断进步。这些综合的因素促成了我们现在的突破。”吴国村向记者道出了跳水运动极限如今得到真正突破的根本原因。

在男子十米高台跳水预赛和半决赛中,名将张雁全(微博)和周吕鑫(微博)都曾经在“109”这个动作中出现重大失误,“关键就是他们当时助跑有点不是很好。”吴国村介绍说,“过去一段时间,我们选手完成‘翻腾三周半’已经没有任何问题,甚至比较轻松。所以在助跑技术上,抓得不是很细,结果也没有什么影响。但是,现在他们是挑战目前的运动极限,起跑中一个过去看来是微不足道的失误,就可能引起最终的失败。所以,作为教练,现在在帮助运动员冲击高难度时,最主要的作用就是通过完善技术,挖掘他们的运动潜力。”

训练手段的改进在挑战极限的过程中也尤为重要。无论是“四周半”还是“三周半”,运动员都是瞬间完成,如果观众不仔细观看,甚至很难区别其中的差异。但是,作为运动员来说,短短一秒钟左右的时间在空中多翻腾一周,感受却是天差地别的。

“刚开始练‘四周半’的时候,运动员会感觉在空中的时间特别漫长,总有一种错觉应该打开身子了。”吴国村说,后来大家借鉴体操训练,采用了海绵坑加强运动员在陆地上的训练,教练在训练的时候,可以通过绑在运动员身上的绳索控制他在空中翻腾的圈数,也可以在某一个动作上进行重点练习,相比过去在水上进行训练,大大提高了训练质量,现在运动员一般训练半个月,就可以适应新的空间感。

除了空中翻腾圈数增加的成功突破,在空中转体的次数增加,将是跳水运动员将来一段时间向身体极限冲击的一个方向。如今世界上最难动作的系数为4.3,这就是一个代号为“5257”翻腾结合转体的跳水动作。凡是带有转体的动作,技术代号就是四位数字。这里末尾的两个数字“5”和“7”,分别表示跳水选手在空中要完成翻腾两周半和转体三周半。

本届运动会上,不少选手都高质量地完成过“翻腾四周半”。但是,也应该注意到,目前很少有队员在转体次数上向身体极限发起冲击。事实上,相比欧美选手,中国跳水运动员的身体更加灵巧,更适合完成转体动作。吴国村早在1976年就跳出了“5138”的“翻腾一周半”结合“转体四周”的高难度动作。

但是,此后中国选手很少在“转体”的动作上花功夫挑战极限。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跳水的发展方向长期都是由外国人掌控。

因为语言的障碍,中国跳水虽然实力长期都是世界一流,但外交却一直处于相对弱势。前国家队总教练徐益明曾经凭借其权威的专业水平,成为国际泳联(微博)跳水委员会委员,但是每次他都要带翻译去开会,也限制了他在跳水委员会发挥应有的影响力。国际泳联跳水委员会一直是欧美人的天下,目前中国这样的跳水强国,却没有人进入该委员会。所以在制定难度系数的公式时,“转体”动作的权重明显比“翻腾”要轻,这也更有利于欧美大个子运动员凭借难度抗衡中国跳水军团。中国跳水运动员为了适应如今的难度系数公式,则只能扬“短”避“长”,挑战身体极限的精力也放在了冲击“翻腾四周半”上,反而轻视了在转体动作上提高难度。

不过,随着“翻腾四周半”在国内外顶级赛场上的成功突破,未来跳水运动员冲击身体极限的方向,将会转向如何提高转体次数。不久前的巴塞罗那(官方微博 数据) 游泳世锦赛结束后,国际泳联跳水委员会召开了会议,已经讨论如何增加转体动作在难度系数中的权重。本届全运会跳水比赛后,国家跳水队领队周继红也号召国内运动员挑战转体的高难度动作。

“109这样的动作,或许能统治10年左右的时间。可以肯定的是,随着各方面条件的成熟,将来的选手一定能在跳水池上翻腾更多的圈数。”吴国村认为这次跳水比赛选手们表现出来的整体水平,是过去30年都不敢想象的。现在“四周半”的翻腾次数,一定不是人类在跳水池上空真正的极限,但是至于将来的选手能够翻腾多少圈,这位中国跳水界赫赫有名的“难度之王”也不敢预测,“这真的很难说。”吴国村答道。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热门推荐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相关微博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责任编辑:adrienwang]

热门搜索:

    企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