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运动式”批判并非男篮救赎之道

本报记者 刘伟

亚锦赛惨败,中国篮球到了沉痛反思的时候,然而怎样反思,却是个问题。人们可以反思体制、问责当权者、重建CBA联赛,然而所有行为的底线,是不要伤害公众对篮球的热情,这关乎篮球在中国的未来。

在多数球迷看来,中国男篮本届亚锦赛屈辱的罪魁,在于当权者中国篮协。因为他们僵化的行政干预,欠缺对男篮长远且科学规划的战略眼光,仅仅为一时政绩得过且过,把中国男篮推进了深渊。因为缺乏有效的“管办分离”,篮协内部滋生腐败是有可能的,然而在缺乏足够证据指证的前提下,一味臆测篮协内部的黑暗,却有可能将人们的情绪,从对当权者的不满,延伸到对篮球运动的质疑。

中国男篮兵败马尼拉,不等同于要从根本上否定中国篮球。从北京奥运会至今,在新老交替一再被延后的过程里,阵痛程度早就被注定。只是在这个过程当中,不管从媒体还是中国篮协,都没引起足够重视。在世锦赛晋级、亚运会夺冠、2011亚锦赛夺冠的光鲜外表下,问题一再被掩饰,我们错过了用小代价治愈创口的最佳时机。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不仅仅是中国篮协的责任,更是中国篮球圈内所有人的责任,是这个时代中国人短视的一种表现。

最后不得不提CBA联赛,马尼拉惨败,对CBA改革的呼声再度高涨,后卫问题、外援问题、裁判问题、赛程问题,统统被搬到了台面。有人高喊取消亚洲外援政策,不给亚洲对手养狼。事实上,以废除亚洲外援的政策来压制其他亚洲国家篮球的进步,根本是无稽之谈。引进亚洲外援,也许能让其他国家的球员得到锻炼机会,但最大的好处是增强联赛的竞争性。山东男篮年轻人上赛季的飞速成长,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如果因为一次亚锦赛失利,就闭关锁国固步自封,联赛还有何进步可言?

对耻辱的反思需要理性,运动式的批判,很可能让篮球成为宣泄负面情绪的窗口。到底哪些需要坚持,哪些需要改进,在这个时候更需要仔细斟酌考量,而非全盘否定。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热门推荐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相关微博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责任编辑:yanqiao]

热门搜索:

    企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