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腾讯首页 > 体育频道 > 球员教练感想 > 正文

追忆校园足球 金汕:踢得好会被教练“盯上”
http://sports.QQ.com  2013年05月10日15:00   中体在线-中国体育报  蒋亚明  我要评论(0)

说起上世纪5、60年代的校园足球,著名足球评论家、研究员、北京人金汕还有着深刻的印象,相较于如今这个年代,他认为那时无论校园环境还是社会环境,校园足球的氛围与现在完全不同,很多可能无法改变,但有的还值得我们学习、思考。

生于1948年、长期从事体育文化、经济研究的金汕说,从整个社会氛围来说,上世纪5、60年代,我国中小学生的升学压力并不大。因为当时在北京,即使只是当个工人,熬个7、8年也能干到4级工,这和刚出来的大学生工资是一样的。那个年代,除了一些知识分子家庭和比较富裕的家庭会把考大学当回事,很多人是不愿意上大学的,所以他们宁可不上高中而选择技校,为的就是早点挣钱。这与现在大不相同,学生有升学压力,从而无法全身心从事体育锻炼。

那个时代,一般北京的中小学基本上都有足球场,而且当时的人口压力也小,学生相对较少,所以校园足球的场地条件还不错。当时的学校也不存在怕因为锻炼而影响学习的情况,因为大家都积极响应毛泽东主席提出的“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口号,都认为“我们就应该锻炼”。

金汕回忆说,那时,北京基本上每个学校都有足球队,甚至有的学校有时还组织年级、班级间的足球联赛。踢得稍微好点的球员就会被东城体校、西城体校、崇文体校这些区级体校中一些在各学校“转悠”的体校教练“盯”上。在学校踢得好的会被选拔到区体校,而进入了区体校,就有相当大的可能性被专业队要走,当时很多专业球员基本上都是从区体校选拔出来的。自然而然,一个分级的训练体系也就这样形成了。不光北京,那时上海也差不多是这样的情况。

金汕说,上世纪5、60年代,足球、篮球等几大球项目都有四级梯队:少年队、青年队、二队、一队,所以那时培养的运动员会源源不断。而与现在完全不同的是当时的社会观念。

金汕本人60年代中期在汇文中学就读,因深爱足球且在校内比赛中表现较好而被入选汇文足球队。当时的汇文中学是传统足球学校,年维泗、郭瑞龙以及后来的高洪波等足球名将都毕业于汇文中学。他说,“记得有一年,汇文队在崇文区获得了冠军,随后我们队代表崇文区参加了北京市青少年足球比赛,最后由于输给了四中而获得了第四名,当年的北京市青少年足球比赛冠军队是101中学。”

回想起当年的校园足球生活,一种运动的快乐、成功的幸福、队友间的友谊等情感仍荡漾在金汕的畅想思绪之中。

手机看体育】【体育订阅】【体育论坛  】【发表评论(0)
现在有0人对本文发表评论
欢迎登录

申请加精
网友意见留言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