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球冠军之母潘丽:真心付出 不管能否成冠军

羽毛球羽毛球杂志 [微博] 李旭2013-03-28 17:12
0

[导读]这位在队员们心中既是严师、又如慈母、也是朋友的人,就是国羽女队教练潘莉。她的答案只有一个:“真心付出。不管她们能否成为世界冠军,我都要帮助每一个队员挖掘自己最大的潜能。”

羽球冠军之母潘丽:真心付出 不管能否成冠军

潘丽登《羽毛球》杂志封面

赵芸蕾(微博)还记得10多年前第一次见到她时的情景;北京奥运会夺冠后,于洋(微博 博客)将鲜花交到了她的手上;成淑(微博)称她为生命中的贵人;如果没有她,田卿(微博)可能4年前就退役了……赢得一个人的爱已非易事,彼此间存在竞争的队员们却为何都把她视为羽毛球生涯中必不可少的人物?

这位在队员们心中既是严师、又如慈母、也是朋友的人,就是国羽女队教练潘莉。她的答案只有一个:“真心付出。不管她们能否成为世界冠军,我都要帮助每一个队员挖掘自己最大的潜能。”

李永波(微博 博客)的慧眼识珠

1997年,担任江苏省羽毛球队女队教练的潘莉接到国家队总教练李永波的电话。李永波希望她能来北京,出任国家二队女双教练。当运动员时没有特别亮眼的成就,在教练岗位上也仅算是初出茅庐,但这已经是潘莉第二次接到李永波的邀请。早在1995年国家二队成立之初,李永波就希望调她来北京,但那时考虑到生孩子的问题,她婉拒了。

这一次,潘莉不想将机会再度随手放走。她希望在新的平台上和其他优秀教练员一起共事,向老教练虚心学习。但望着襁褓中的婴儿,她又犹豫了:儿子田源才9个月大,谁来照顾呢?同为江苏省羽毛球队教练的丈夫田俊宁给潘莉吃了一颗定心丸。田俊宁对她说:“你想去就去吧,不要担心家里,还有我呢。”在丈夫的理解和支持下,潘莉来到北京,成为国家二队女双组主教练。

作为一个母亲,潘莉无时无刻不惦念着自己的孩子。田源(微博)从小身体就不太好,患有先天性过敏体质哮喘,从5个月大就成了医院的常客。但对于孩子的“坏消息”,家人却守口如瓶。田俊宁只是轻描淡写地解释:“小孩子都容易生病,去医院看一下就没事了。”有一次回家探亲,看见儿子喘得气都上不来,潘莉当时就吓坏了,可是看到丈夫和公公婆婆不动声色地拿药、送医院,她这才知道,家人为了让她安心工作,一直都向她隐瞒着儿子的病情。潘莉哭了,暗暗决定,2001年全运会后就回去。

但是作为教练,她却走不开。她舍不得儿子,也舍不得自己带的队员们。到底是要事业还是要家庭?最初的几年里,潘莉的内心一直被这道选择题煎熬着。李永波看出了潘莉心中的纠结,不断地开导她、鼓励她。不知不觉间,她融化在中国羽毛球队浓浓的情谊中,最终还是决定留了下来。

牢记一生的一句话

一头利落的短发,一双犀利有神的眼睛,训练中间时不时爆发出洪亮的嗓音,潘莉活脱脱一副“女强人”形象。到北京之初,国家二队每周和一队安排一场对抗赛,前任教练规定:二队队员只要拿到5分(15分制)就可免于处罚。潘莉犯起了嘀咕:“如果一队和二队的差距在10分以上的话,那就实在太大了。我要改变这种现状。”

“潘导很严厉”,这是所有姑娘刚进二队时的感受。女双组测试4000米跑的合格线是18分钟;其他组要求队员400米跑进1分18秒之内,女双组则提高到1分15秒。有一次,成淑和搭档廖婧梅头顶着亚青赛女双冠军的光环载誉归来,但在紧接着的一场队内比赛中表现得不尽如人意,直接被罚跑了30趟楼梯。潘莉说:“现在的小队员基本功不比以前的队员们,而且这些独生子女吃苦精神差,没有那股一定要拿世界冠军的那股狠劲。”

一个人在北京,潘莉完全把队伍当成了自己的家:白天上下午带队训练;晚上队员学习,她去作陪;星期天上午队员各自查漏补缺,但她依旧来到场地;星期天下午是唯一的休息时间,晚上又要开会,制定下一周的训练计划。

“你在训练场上怎么严格都可以,但平时生活中,一定要关心队员。”田俊宁提醒着妻子。几乎每一天都和队员形影不离,孩子们的喜怒哀乐都看在眼里,潘莉对于她们的个性、脾气了如指掌。赵芸蕾有责任心,成为了队长;成淑高高大大,但有的时候不够自信;王晓理(微博)和马晋(微博)都很有思想,可一个外露,一个藏匿于心;杜婧(微博 博客)好胜心强,训练中采取“激将法”保管有用。

一个教练面对10多个队员,潘莉的辛苦可想而知。那阵子,她的腰和脖子都不太好,还有很严重的咽炎,“队员被批评了不理解,回寝室后还要继续讲道理,有时候会讲到发软。”不过,再辛苦,潘莉始终牢记恩师阎玉江的一句话,“父母把你们交到我手上,我会认真地对待每一个人。”

如果没有阎玉江,潘莉与羽毛球的缘分将被早早地割断。“原本专业队不打算要我,但阎教练把我招了过去。在那批队员中,我不是重点,但他一视同仁,依旧手把手地教我。在他手上的10个月,我的进步非常快。”那段时光成为了潘莉生命中不可磨灭的记忆,也化为她带队的准则:每一个人都是重点,不管往后能否成为世界冠军,都要帮助每一个队员展现自己最大的潜能。

在二队那些年,有不少队员相继被淘汰。离开国家队时,她们都会抱着教练哭,潘莉也时不时收到昔日弟子发来的短信:“我虽然没能留在国家队,但是您改变了我的人生观,让我知道了一切都要靠自己。”对她来说,收到这些短信,比直接带出奥运冠军更有成就感。

耕耘终到收获时

北京奥运会女双颁奖仪式后,运动员从观众席前经过,4个中国姑娘(杜婧、于洋夺取冠军,张亚雯(微博)、魏轶力获得铜牌)手中的3束鲜花交到了潘莉手中。周围的人们猜测着这个身着便装的女人身份几何,此时的潘莉则被无以伦比的幸福包围。

奥运会是一次总结,也是一个新的起点。幸福过后,潘莉很快感受到了压力。高崚、张洁雯、杨维(微博 博客)、魏轶力等人齐齐告别,女双组几乎不存在以老带新的机会,断档之虞在她的脑海中挥之不去。“女双是中国的传统优势项目,当时压力真的非常大。”而在2008年底的那次教练班子调整中,潘莉从二队主教练转变为一队的助理教练。

不过很快,成淑/赵芸蕾就用连续3站公开赛的3个冠军打消了她的忧虑;马晋与 郑波的混双组合在国际赛场初露锋芒;经过一段时间的积淀,马晋与王晓理也渐入佳境。尽管2010年的尤伯杯赛中,队员们为年轻付出了代价,但潘莉说:“她们是真正依靠实力接了班。”

作为陈其遒(微博)的助手,潘莉的主要职责之一是做好队员的思想工作。男教练一般容易忽视队员的感受,潘莉充当了主教练和队员们之间的润滑剂。经过岁月的浇灌,她洒下汗水,用细心栽种下的信任的种子开花结果了。她用一如既往的关心打开了王晓理的心结;低谷时的田卿不仅向她诉说事业上的困惑,还会咨询情感上的问题。成淑说出了队员们的心声:“以前小,老是觉得潘导很严厉;长大了,慢慢懂得了她的良苦用心。”

改变的不仅仅是队员们的思想。潘莉坦言,在一队的几年,其实是和队员互相学习成长的过程,自己也成熟了很多。以往,潘莉会强行要求队员完成自己的要求,因为她觉得一切都是为了她们着想;如今,她会先和孩子们沟通,彼此了解对方的想法和用意,然后再去实施。“现在肯定比以前更加了解运动员了。”潘莉说,“但以前没办法,因为带的人太多了,而且要照顾到训练、比赛、生活的方方面面。”

事业收获的同时,她的公公婆婆、丈夫儿子也举家搬到了北京,田俊宁担任了北京羽毛球队男队教练。潘莉终于可以家庭、事业兼顾了。队员们都说,潘导脸上的笑容变多了。她们已经习惯了这样一个潘莉:训练场上一丝不苟,但训练结束后便马上脱下严酷的面具,吃喝玩乐、明星八卦、养颜瘦身……师徒间无话不谈。

接受记者采访的过程中,潘莉在电话里非常绝决地拒绝了队员为她捎带一份甜品的好意,理由是:吃夜宵太容易长胖。而在之前晚饭的餐桌上,女双组姑娘们围坐在一起,当包宜鑫(微博)分享自己半夜遇到的灵异事件后,她们兴致勃勃地讨论起潘导的反应和表情。

女双组的每一个姑娘几乎都有着一份关于潘莉的“私房记忆”。如果把这些个体性事件连缀起来,恰好勾勒出了过去几年里中国女双兴衰起伏的轮廓。

王晓理:从叛逆少女到怀揣感恩之心

王晓理自小就是个桀骜不驯的孩子,率性大方,敢说敢做。当两个短头发的女人相遇,当潘莉把训练、生活中的种种“束缚”加在十七、八岁正处于叛逆期的王晓理身上时,她们之间碰撞出的火星可想而知。“在二队的时候,自己惹潘导生气最多,好像隔几天就会让她发火。”王晓理说。

师徒两人都记得这样一个段子:秦皇岛集训时,潘莉教新的技术,但王晓理表现得心不在焉,被责备几句后,还当面顶撞教练。“她的条件很好,但自控能力很差,所以我对她的要求特别高。我知道她那会儿觉得我很偏心,老是针对她。”潘莉说。

“以前惹她发火,过两天依旧对我很好,可那一次潘导真的很伤心,好久没和我说话。”现在谈及此事,王晓理满心愧疚。但当时那个倔强的孩子怎么懂得教练苦口婆心的用意?

日久见人心,有时候一些不期而至的意外也可以成为催化剂。北京奥运会后,当成淑/赵芸蕾迅速在一队站稳脚跟、马晋和郑波渐入佳境之时,王晓理落在了同批队友的身后。“那段时间,大部队都出去比赛了,只有很少的几个人留在家里训练。但潘导没有放弃我,每天依旧训练到6点。只要有时间,就会在寝室陪我聊天,或者给我分析录像。”

王晓理念念不忘的感激对于潘莉来说,只是她一如既往的做法。“她是队里重点的时候,你批评她,她会觉得你在挑刺;而处于最低谷时,她感受到没有被放弃,再回顾以前的事情,就全都明白了。”于是,并不习惯“煽情”的王晓理哭着向潘莉道了歉。

当孩子渐渐长大,当两人的心紧紧相连时,昔日严师更多地扮演起了慈母的角色。2010年世锦赛后,王晓理与从小一起长大的马晋拆对,搭档了奥运冠军于洋。当时,“自己比较茫然,压力非常非常大。”训练之余,潘莉经常找弟子聊天,“或者是拉拉家常分散注意力,或者干脆很深入地聊你存在的问题,明确你的好与坏,让你在训练和比赛中清醒地认识自己,帮你捋清楚很多事情。”

伦敦奥运会归来,潘莉并没有送上太多的安慰,也没有用豪言壮语鼓励弟子东山再起,但王晓理知道,“只要需要她的时候,她就会挺身而出。”

于洋:我们彼此认可,互相欣赏

于洋经历了两届奥运会,一次站上了荣誉的顶峰,一次被推向了风口浪尖。但无论成功还是失败之时,她都想起了潘莉。

北京奥运会,于洋和杜婧拿下决赛的最后一分后,齐齐向潘莉奔跑而去。3个人紧紧拥抱在一起,哭得肩部抖动。“潘导非常好强,她看到我们拿冠军,比我们还激动。”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热门推荐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责任编辑:xiaobai]

热门搜索:

    登录
    同步:

    最热评论

    企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