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1赛场指挥官孙亮 :看上去风光 其实挺累人

F1赛场中国技术指挥官孙亮 看似风光其实累人

F1赛场中国技术指挥官孙亮 看似风光其实累人

孙亮在比赛中指挥(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4月15日,上海国际赛车场。在罗斯伯格的赛车呼啸而过,击败了六大F1世界冠军、职业生涯首次登顶前的一个多小时内,各种数据在直播的电视屏幕上不断刷新,让车迷热血沸腾。

此时的孙亮,和其他中外方面的技术官员一起,坐在赛事控制中心内,紧紧盯着面前的电脑,嘴巴时开时合,判罚、蓝旗、进站等等各种数据通过信息输入员,最终呈现在了电视机上。“有点指挥官的风光感觉,但其实很累很累。”这位虽已转做上赛场运动项目管理部经理、却仍在F1时进赛事控制中心工作的“老法师”笑着说。

本报记者 陈宏

从维修区跨进F1赛事指挥中枢

原本学外贸的孙亮,大学毕业后只因为喜欢体育包括赛车,2003年进了上海赛车场公司。“2003年进去,2004年上海办第一年的F1,当时裁判、技术等工作都是中汽联主导,我们上海方面仅仅是协助,所以我做的是维修区的裁判管理。”孙亮说。

那是其他裁判觉得最幸福的裁判种类,因为可以最近距离地看到车队和车手,但一进那个氛围,孙亮就高度紧张了起来,因为国际汽联的官员不断地和他强调一个观点:“维修区是唯一一个和F1比赛赛道一样,以秒来计算的区域。”他的努力,让他随后一年就开始独立担任维修区裁判长。

几年的基础打下来,孙亮的工作已经可以得到向来以严格著称的赛事总监查理·怀汀的称赞,他在孙亮的马甲上写下这样一句话:“孙,你做得很出色!”

2006年开始,孙亮以赛事主管助理的身份,进入了F1比赛的中枢机构——赛事控制中心工作,外人看来,那里面除了两排座位,也就是墙上的50多个监视屏幕加两侧的两个大屏幕看起来还有点壮观。“但,其实整个F1赛事的运作,都由这里指挥。”孙亮介绍说。

中心内,第一排坐着国际汽联的4名高级官员,包括赛事主管、观察员等人,而第二排则坐着中方的七八名拥有具体分工的主管。“我们坐在一起,但即使相邻的两个位置,沟通也都是通过耳机。”他说,“大家精力都是高度集中,往往赛道裁判发现一个问题,主管接到通报后,也能立即明白——其实,F1的视频采集非常先进,几乎任何一个犯规,视频都能抓牢,一旦有问题,我们就可以立即调集视频来看。”

孙亮随后在控制中心升任主管,还分管蓝旗——在F1比赛中,当有赛车即将被套圈时,赛道裁判会向该赛车挥舞蓝旗,要求它给快车让路。“这套系统也很先进,我面前的电脑上,有完整的赛道图,一旦有慢车要被套圈了,它的车身就会立即变成蓝色,我一看到,也会立即要求裁判出蓝旗——当然,赛道裁判也非常有经验,他也能大概判断出来,我给的只是确认。”孙亮的这项工作看似简单,但非常严密,而且要求很高,整个赛道04-05年的高峰期有八九百名裁判,如今也有将近600人,孙亮对裁判和慢车的“定位”速度要极其迅速。

像指挥官,但也会犯困

这样的工作,孙亮从事多年,即使现在走上管理岗位,但F1这样的大赛到来时,他还是会作为“老法师”上阵。“确实有意思,有点指挥官一样的感觉,但老实说,做多了也会枯燥,尤其是练习赛,没有那么多的任务,就盯着赛车一次一次地转圈,非常容易犯困。”然而,他坚持了下来——有人说,在这个快速而浮躁的社会,做一件事能坚持,就是很了不起的人。

孙亮没觉得自己了不起,他只是觉得这是该做的工作。一如当年世界顶级的摩托车赛事MOTO GP进入上海时,他花了一个多月的业余时间,把厚厚六七十页的规则全部翻译了出来,每年有新规则,还再进行修改,碰到去国外分站考察的机会,也立即掏出规则本,修改自己觉得不太通的地方,“这真的是理论联系实际,我后来的感觉总是一个词:豁然开朗。”

“像F1,观众看到的只是一个‘赛事周末’,两天,最多三天,对车队来说,是‘赛事周’,要接近一个星期的忙碌,而对我们来说,则是‘赛事月’,需要提前三周就开始准备。”他说,像F1的包厢团队有两支,都是“跳站运营”,一支做单数分站,一支做双数分站,“他们都是上上站结束后,就直接来我们上海站,很早就到,都需要我们提前做好准备。”

赛道和控制中心的准备,要求更多。“我记得当年上海还不太有经验,蒙托亚的赛车压到了窨井盖,没封死很危险,后来是裁判双手抓住窨井盖的,双手全是血,后来我们每年都会严格做3周的封闭,一个一个检查确认,直到赛事周。”

另外,包括安全车的出动,每年孙亮也都会参与演习:“出安全车有一个严密的系统,看似简单,但流程很严密,而且是要和旗语结合、和赛道清障等等工作结合,所以,赛事周的周四下午1点,我们都要测试这个系统,每年雷打不动的,这跟控制中心需要完美的联动才行。”

F1让我耐噪音能力增强,车技大有长进

为F1和在上海举办的众多汽车赛事服务了这么多年,孙亮眼看着上海在中国赛车界的地位越来越高,车迷的队伍也越来越庞大,他说自己很开心,也很有成就感。“当然,F1和其他赛事,也给了我很多的东西,比如经过F1之后,我发觉自己的耐噪音能力变得很强,现在在F1期间,除非需要通过耳机说话交流,我是不用戴耳机了,而且听力没受损,听到那轰鸣声,我觉得还挺享受。”他开玩笑说。

在上海国际赛车场工作,孙亮除了耳朵的“进化”,车技也大有长进。让他得意的是,当年杨利伟来赛车场参观以及奥运冠军过来试乘、感受上赛道,都是他开的车。

“最重要的,是我们驾驶的理念已经跟外界不一样了,不是追求快,而是对车的驾驭能力——高速上开200码有什么稀奇?我开60码,你照样跟不上我!”孙亮开心地说,他也考过赛照,目前已经是E照,“现在最低等级是G照,最高等级是A照也就是可以开F1的超级驾照,我的E照,就是可以参加国内比赛了,拿到积分的话,还可以再往上升级。”

做经营管理也是贡献

如今的孙亮,除了大赛,平时已经转型做经营管理工作了。“外界有个误区,以为上赛场一年也就办个F1,其余都是空着,在浪费,其实,一年365天,我们赛场除了F1这些赛事,赛场活动就有180天,利用率超高。”他说。

他介绍说,一年里,除了F1之外,上赛场还要举办包括保时捷卡雷拉杯、中国房车锦标赛等一系列赛事,上赛场还自主研发了一批赛事,比如法拉利挑战赛、超级跑车嘉年华等,全年有近6万人次参与这些活动,“赛事打出品牌,然后做活动才有号召力”,孙亮说,目前已经有很多高端品牌的赛道活动及品牌发布放在了赛车场举行。2011年上赛场还成为全球二十多条F1赛道中首个获得商业冠名的赛道,合同价值每年在千万人民币级别。

如今,上赛场每年赛场活动使用180天、驻场车队使用30天、不含F1在内的赛事使用40天、F1赛事月30天,“基本除了15天的假期,和平时的养护维修,别的时间都基本排满了,“明年,赛场活动时间我们打算增加到200天,那基本上就是榨干了所有的可用时间了。”

上赛场作为上海的品牌体育场馆,经营利用好,孙亮说也是在为上海体育做贡献。据他和上赛场的管理方久事赛事透露,上赛场的经营,目前已经能覆盖除申办成本外的F1赛事所有运营成本,并略有盈余;在上赛场运营方面,2012年的现金收入大约是2008年的9-10倍,已经完全能覆盖赛道的日常运营成本,并有可观盈利。

“各种层面的推广,最直观的效果就是,这个市场正在渐渐崛起,”孙亮自豪地说,“你看,现在的F1,周五的练习赛都会有不少观众来看,而之前即使是04年第一年办,人人都想尝新鲜、拥有至今无法超越的上座人数的情况下,周五都没什么人看的。”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热门推荐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相关微博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责任编辑:xiaobai]

    热门搜索:

      登录
      同步:

      最热评论

      企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