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故事 品羽器(一):好穿线师就像优秀的侦探

文、摄 天堂有羽

福尔摩斯笑道:“你不知道吗?很惭愧,我写过几篇专论,全是技术方面的。你记得不记得那一篇‘论各种烟灰的辨认’?在那里面,我举出了一百四十种雪茄烟、纸烟、烟斗丝的烟灰,还用彩色的插图说明各种烟灰的区别。这是在刑事案件审判中常常出现的证据,有时甚至是全案最重要的线索。如果你回忆一下那个杰弗逊·侯波案件,你就会知道:烟灰的辨别,对于破案多少是有些帮助的。譬如说你能确定在一个谋杀案里的凶手是吸印度雪茄烟的,这样,显然就把你的侦查范围缩小了。印度雪茄烟的黑灰和‘鸟眼’烟的白灰的不同,在训练有素的人看来,就如同白菜和马铃薯的区别一样的分明。”

我道:“你对审查细微的事物确实具有特殊的才能。”我感觉到了它们的重要性。

——选自《福尔摩斯探案全集》

我多次在一些穿线的专题中提到,做一个合格的穿线师并不难,只需要掌握基本的常识与操作方法即可,但做一个“有心”的穿线师就没那么容易。你需要变成半个“福尔摩斯”侦探,掌握一些不易被人发现与关注的细节,类似“各种烟灰的辨认”这样生僻的冷知识,并通过这些细节回溯,推理、判断用拍者的特点来设计穿线的个性方案。比如有位省队御用级别的穿线师,可以闭着眼睛,仅靠手指触摸球线表层,就能判断出球线的型号。只有做到这样,你才能在穿线时穿出自己的差异性与风格,直至形成自己的软实力,又称“气场”。

从这些细节中,普通的球友读者可以获取一些特殊信息,从未知到知其然,再到知其所以然,然后运用这些知识来分析自己的特点,扬长避短,也可在遇到野鸡穿线师时心明眼亮。

在此,我们列举通过“侦探之眼”捕捉球拍特点的案例,从这些案例格物致知,见微知著,换一个角度来更全面地理解羽毛球器材理论。

从球线的走线与打结,考证穿线过程的规范性

有很多球友问,没有足够的识别能力时,怎么判断一把球拍穿线的好与坏?

穿线,有时候就像高手打羽毛球,过招都在细微之处。看似差不多的击球动作,却能打出高远球、平高球、杀球、劈吊等不同球路,球对着球场的4条边、4个角飞去。高技术背景下,手指手腕小技术的比重很高,对这些小技术的辨识能力会直接影响观赏乐趣。而穿线,普通人看来就是“穿横线、穿竖线、打结”,但在行家眼里,即使闭上眼睛,只听弹线的声音就能判断大致的磅数与张力(微博),只听拉线过程中线摩擦与机器开关的声音,也能基本判断出一个穿线师的技术等级。

这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像麦家的小说《风声》、电影《听风者》中的听觉奇才阿炳的看家本领?其实这不过就是背景知识的影响。“魔鬼藏于细节当中”。从不易被别人发现的细节中回溯推理,即使你没有足够的背景知识,也可大体判断球线穿得好不好。

我推荐的两个“魔鬼”细节就是看走线与打结。这两个细节是追溯穿线过程的最有效的切入点,也是普通球友比较容易掌握的方式。

走线,即应走得规范、简洁,走得平行,不绞麻花,不交叉压线。详细的知识可参考我写过的专题文章《压线,一个值得深究的问题》。

打结与走线一样,也有规范与简洁的要求:①打好的结的体积不能太大,外观不能有太堵孔的感觉,太大、太堵孔就有工厂穿线法与野鸡穿线的嫌疑;②结的外观切忌复杂,复杂则证明穿线师没掌握好打结的逻辑,可逆推为穿线思维混乱;③打结要“收放自如”,即有一部分能收于线孔之内防止掉磅,又有一部分能放于线孔之外平衡减压。内外兼修,才能保持拍线弹性与回阻力量的均衡分布,避免球拍框体或者胶粒等位置单点过度受力,详情可参考专题文章《HOLD住弹性——打结的学问》。再补充一点,规范的打结,不单单是hold住最后一条竖线或横线的弹性,还可以hold住甜区的弹性。有时候光看打结,就可以认出是谁穿的线,这真像辨认“烟灰”一样,“在训练有素的人看来,就如同白菜和马铃薯的区别一样的分明”。

关于打结的不冷的知识还有:质保期内,疑似质量问题造成球拍拍框受损可送检的前提是,球拍拍线必须保留好现场,不能剪线。剪线会被认为破坏了现场,按惯例,商家可以不接受质保要求。其实就算不剪线,也还有其他一些规定,比如,必须是标准的穿线方法。结的外观有一票否决权,及格的穿线师在最恶劣的情况下都要把结打得标准,哪怕面临像穿线师猪猪所说的需要达到“外科手术般精准”的难度。

从升降磅的特殊偏好,判断拍主的特点

曾经有一位球友拿球拍找我穿线,他的要求是竖线加磅,横线减磅。刚开始,我非常纠结。因为正常来说,“先穿减磅,后穿加磅”和横线加磅已经成了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常识了,遇到这家伙还真有点“三观”被颠覆的感觉。问清不是误会后,我还专门说明了“反拉是违背羽毛球拍穿线原理的做法,拍框变型、变扁、拉裂与我们无关”的免责内容,最终按这种“反拉”的方式,完整与安全地穿完球拍。这件事让我认识到,拍框本身的宽容度比想象中要大很多。

后来采访了国际穿线师教官许正杰,我从他那里了解到“挥拍轨迹对穿线磅数增减的影响”,对这位球友做出了以下推理:打羽毛球前,应该是打网球或者打乒乓球的高手。我又从侧面问他:中场抽球的时候是不是很喜欢甩腰?拍主有点惊讶,问是不是跟我打过球。我马上做出判断,这个人乒乓球打得不差,又喜欢上了羽毛球。

“反拉”这种做法,实际上就是想把乒乓球的对拉抽球技术“嫁接”到羽毛球的中场平抽技术上。乒乓球击球时的甩腰动作比打羽毛球、打网球要明显一点,而且乒乓球拉球与抽球时有一个横拍向上提拉拍面使球上旋的动作。打羽毛球模拟这个动作时,就会变成球拍的竖线“咬球”发力,而竖线加磅,打起来就会有更强的“借力感”。另外,因为拍面向上提拉切击球托的影响,如果竖线没有加够磅数,就会跑线跑得很严重。所以,这种“反拉”的做法虽然与常识相悖,却与拍主的特点相符。无论理论再怎么常态化与标准化,最终还是要以人为本。

从起毛的位置与球头击打拍框留下的白色印记,判断拍主的球感与甜区

球线起毛是线与线之间的摩擦所致,击球的频率越高,则起毛起得越厉害。所以,看球拍起毛的位置,就能大概知道拍主的击球习惯。起毛的面积越小,证明拍主的球感越好;起毛如果位于球拍中心偏上的位置,证明拍主技术相对较高;其他位置,特别是球拍偏下的地方起毛,证明拍主经常被动击球,高手的可能性比较小。

拍框上留下的球头白色印记也是一种判断依据。印记越多,证明拍主的球感越一般。当然,印记少也不能说明拍主的球感就一定好,因为一些人有定期清洁球拍的习惯。从球头印记集中的位置,还可以判断拍主习惯于用拍面的上中下哪个位置击球。印记多在球拍中间偏上,是最理想的位置;如果拍框下方T型头附近大量发现球头印记的话,那只能证明拍主的球感实在不敢恭维了。

曾经有一个人把球拍拿给我看,说拍柄可能松了,打球发不了力。我纳闷,那把球拍是知名品牌的最高端型号,松柄实在像中彩票一样概率太低。我一看球拍,拍面倒数几条横线起毛,T型头有多处白色球头印记。我当即就下了结论:这纯粹是使用者球感的问题。

几年前,一位资深球友问,为什么他断线都是断横线?我觉得奇怪,因为我自己断线都是断竖线,球拍上面都是竖线起毛,横线完好。后来我总结了一下,发现这也是判断拍主特点的一个重要依据。正常来说,七至八成的情况是竖线先断,因为竖线较长,而且击球的过程中位移频率较高,而横线基本上没有明显位移;位移率高的竖线,被磨损的地方是一小点,位移率低的横线,被磨损的地方是一小段。所以正常的情况,都是竖线先断。

后来,我特意看了看自己所在球会的球友的拍线磨损情况,发现有以下特点:用过一段时间的球拍,竖线基本是打断的,横线基本是磨断的。换句话说,力量越明显,竖线越易断;角度越丰富,横线越易断。如果经常断的是横线,就可以推断拍主的力量不是特别大,得分手段不是靠大力杀球为主,而应该是劈杀、抽杀等,击球的球路不会太常规化,而偏向于大角度的搏杀球路。这部分人,轻力量、重角度是其个性特点。我提供的个性穿线方案是:中间几条竖线一定要加够磅,因为劈球容易走线,而其他竖线则保持正常磅数;横线并不需要加足10%,推荐用横线不加磅的张人穿线法,以获得更大的甜区面积。

把球拍当乐器,把拍线当琴弦,从音调的高低判断拍线张力

华人穿线师教父、国际认证穿线师教官Sam Chan 讲过一个故事:在帮一位世界著名网球选手A穿线前,因为是第一次与A接触,所以他特别询问了A的前任穿线师K关于A的特点。但由于赞助商更换了穿线机,磅数的标准要重新设定,于是,Sam拉好一条拍线后,接通了K的电话。他拨动这条拍线发出声音,让远隔重洋的K在电话里听声音判断磅数,然后才把磅数标准重新确认好,并穿出了让A满意的效果。

中羽在线有一个国外的球友,利用音频软件做出弹击线床声音高低的曲线图,其实这就是目前对掉磅现象的最科学的图型描述。“张力”这个魔鬼一样的细节,有时候可以表现为不易被别人察觉的声音。用耳朵穿线,等于为自己增多了一个筹码,在穿线设备更换甚至失灵的时候,你仍然可以保证自己穿线的底线。

无独有偶,后来从李宗伟(微博)的御用穿线师那里得到一个信息:李宗伟拿到球拍后,用手拍几下拍面,听听声音就能判断磅数是否合适。我平时穿完一支球拍,也会习惯地拍击线床,发出声音让客户听一听。听久了,你就可以形成一种感觉:拍击的声音,如果带点金属吉他弦的清脆音,就是成功的中高磅;如果带点尼龙吉他弦的圆滑音,就是成功的中低磅;如果一点音效也没有,只发出一个闷音,好像你拍多少力就有多少力被卸掉,那就是失败的穿线了。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热门推荐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责任编辑:xiaobai]

    热门搜索:

      登录
      同步:

      最热评论

      企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