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体育体育 > 综合体育 > 综合其它 > 正文

兴奋剂数百年演变史 现代检测哪种最易中招?

2012年10月26日22:46腾讯体育[微博]我要评论(0)
字号:T|T

腾讯体育讯 七届环法冠军阿姆斯特朗涉嫌服用禁药事件一石激起千层浪,自从1807年鸦片作为最初的兴奋剂登上现代体育的舞台之后,数百年来这一直都是无可回避的话题。从最初刺激神经中枢产生兴奋感的原始兴奋剂、到能够增加肌肉增加力量的合成类固醇、再到能改变运动能力基因的新型药物,科技水平的提高催生了兴奋剂发展。不同类型不同阶段的违禁药物也成为近代体育史无可替代的组成部分,除了违背竞技体育公平公正的原则外,兴奋剂带给运动员本身的伤害更是无可估量。最近这些年当中,究竟哪些类型的兴奋剂最易被查出呢?

兴奋剂演变史 基因类成近年主流

最早的兴奋剂应该被称为刺激剂,是通过单纯刺激肌肉和神经中枢产生兴奋作用。最早的记载记录表明从公元前三世纪就有运动员在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试图靠服用毒蘑菇提炼的致幻剂提高成绩。而1807年英国传统耐力赛中正式出现选手主动承认使用兴奋剂的案例,而那种在当时被奉为“科学”的灵丹妙药就是鸦片酊。这种最原始的兴奋剂确实有奇效,它能让选手很长一段时间保持情绪亢奋,这种刺激神经的药物也一度风靡当时的体育界。

然而,这种兴奋剂导致的副作用日益明显。从1904年美国马拉松运动员托马斯-希克斯因服用士的宁导致昏迷、再到1960年丹麦自行车选手在罗马奥运会服药过量猝死,最终从1968年奥运会开始,国际体育组织开始对服用兴奋剂运动员进行检测。

在这一阶段,合成类固醇药物、阻滞剂逐渐取代了原始的可卡因、海洛因和乙醚。这些新型兴奋剂能使肌肉增加、情绪愉快,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包括足球、篮球、自行车、铅球、游泳等全部项目的运动员都有使用兴奋剂的历史。及至20世纪80年代,内源性肽类激素开始成为新宠儿,这种激素能促进人体生长发育,被运动员广泛应用。这一阶段的大部分尿检不合格几乎也都因为这类激素。

而最近几十年当中,基因兴奋剂则成为主流。包括提高耐力的促红细胞生成素、增加力量的生长激素、缓解疲劳的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以及增加速度和耐力的氧化物酶等等,均是反兴奋剂机构调查的常客。

什么兴奋剂最易中招

近年来,跟兴奋剂扯上关系的大牌运动员不计其数。作为看客,可能仅仅是懵懂地了解他们服用了“禁药”。而事实上,这些“禁药”的种类大相径庭,作用也不尽相同。目前国际奥委会规定的违禁药物共分为七大类,包括合成类固醇类、刺激剂、利尿剂、B阻断剂、内源性肽类激素、麻醉止痛剂和血液兴奋剂。其中,合成类固醇占到半数以上,其次是刺激剂和利尿剂。

合成类固醇在目前的竞技体育当中适用范围最广,也是兴奋剂检测的重要对象。2003年,著名的巴尔科实验室私下制造兴奋剂事件东窗事发,美国女飞人琼斯、短跑明星蒙哥马利等人就是服用了新型类固醇THG导致被牵涉其中。这种合成类固醇类目众多,对田径、举重、拳击等项目尤其作用明显,因而也是这些兴奋剂重灾区的始作俑者。

而内源性肽类激素则对耐力性项目有奇效,它能激发肌肉耐力,其中最为常见的是促红细胞生成素(EPO),七届环法冠军阿姆斯特朗就是被队友曝光使用了此类违禁药物。

血液兴奋剂主要是通过抽取运动员本人的血液经处理后,于数日之后随生理盐水再赎回到其体内,以增加血液携氧能力,但这种做法有可能导致血液粘稠,严重时可致命。所以通常耐力项目往往更喜欢使用内源性肽类激素。

相较之下,β-阻断剂的使用率相对较少,这种医学上用来减缓心率的药物基本只适用于射击和射箭类项目,使选手在临场比赛时能够减轻紧张情绪。至于麻醉止痛剂多数是用于帮助运动员治疗疾病,其所包含的吗啡、杜冷丁和海洛因等近年来已经不再是药检的常客。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利尿剂,它本身对竞技项目帮助不大,选手利用它减轻体重从而在拳击、柔道等项目中取得优势的机会也不多。但是利尿剂能够帮助运动员在短时间内大量排出尿液,从而降低其他兴奋剂在体内的含量,最终影响尿检结果,所以很多服用禁药的选手都把它作为掩盖剂使用,导致现在各种类型的利尿剂也成为了国际兴奋剂机构检测的重点对象。

(沐颜)

推荐微博:

换一换
注册微博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责任编辑:xiaobai]
登录 (请登录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分享至: 腾讯微博
如果你对体育频道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到交流平台反馈。到微博反馈

企业服务

图说天下

推广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