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体育体育 > 评论 > 名家专栏 > 正文

张路平:公开选拔无可能 体育美学趣味新起始

2012年07月25日13:24体坛周报[微博]我要评论(0)
字号:T|T

2012不可能像2008那样,成为中国奥运史的一个里程碑,但2012将是中国体育美学趣味的新起始。

竞技体育将继续在自己的逻辑轨道上运转。在现行的制度里,四年一届的奥运会对体育界只是期中考,同样四年一届的全运会才是期终考。因为奥运金牌最终会折算成全运金牌,计入各省体育部门的政绩单。未达标者即使不至于被撤职,但至少是升迁无望。

一枚奥运金牌折合两枚全运金牌的政策,具有极大的刺激性和压迫性,基本上奥运打了败仗,全运补救无望。极端的例子且看上届奥运零金牌之河南,简直“家破人亡”。

女举在今年突然爆红,是因为业内人士都明白,以中国女举的实力,入围即意味着夺金。而如果在决赛中打破世界纪录,尤其是举重还有抓举、挺举、总成绩三个分项,每打破一项纪录则多计1金。这就很要命了。上届山东刘春红在女子69公斤级决赛中,1枚奥运金牌最后折算成了5枚全运金牌。一个人就是一座金牌工厂。

田源(微博)至今还在天问。事实上根本不必问。名单由主教练提名、总教练核准,再经举摔柔中心主任办公会研究后,上报总局主管副局长拍板。决策一定是在综合考量各因素后慎重做出,理由很充分,只是不便公开也不屑公开而已。有人说,中国应该引进美国那样一锤定音的奥运选拔机制,即使无名小卒,只要达标即可参赛。

这根本不可能。中国体育实行的是举国体制,举国体制的另一个名称是国家动员体制,国家通过行政手段将每一个体育细胞都组织起来,在短时间内达到设定的目标。事实证明,这行之有效。与中国相比,美国体育的最大特征是市场动员,这个国家甚至没有强力的体育主管部门,一切都不是通过权力而是通过市场来调节。两种社会制度下的两种选拔办法,其来有自。

两种体制下的运动员,属性也迥异。根本上,中国的运动员,参加奥运与否,都是工作的需要。谈不上什么冤枉不冤枉。某些人受冤枉,甚至牺牲一部分人也是举国体制的一部分。

有舆论认为,在市场大潮的冲击下,举国体制已是强弩之末。事实正相反。举国体制在体育彩票和市场赞助的双重经济护驾下,正在其全盛时期。公众有权利要求体育行政机关公开权力操作过程,以免滋生权力腐败,但是举国体制作为中国体育的镇山之宝,而且考虑到特殊国情,在可预见的未来,对其存废的讨论毫无意义。

当然,2008之后,体育行政部门的工作重心不再是单纯地落实《奥运争光计划》。2009年国务院颁布的《全民健身条例》,将全民健身与奥运争光置于同一高度。这一举措旨在解决“金牌上去体质下来”的窘境,将金牌大国导向体育强国。

只有历史地看,才能体会其中的意义。从所谓“东亚病夫”时代,到1984年零的突破,一直到2008年的巅峰之作,象征性始终是中国体育内涵的主旨,而“后北京奥运时代”,则开启了事关国人身体健康的新路向。奥运终于回归到它的本原。如果说竞技体育是人的精神需求,那么健身则是提高生命质量的物质需求。无论你的精神多么丰富,总不会比身体的健康更加宝贵。

没发现吗?2008后,有事没事谈奥运金牌的人少了,有空没空去健身的人多了。竞技体育带动群众体育不再是句空话。一个庞大的健身阶层和市场正形成,并且会对中国社会产生深远影响。这种背景下的伦敦奥运,其谈资化倾向异常明显。明星崇拜取代既有的金牌崇拜,奥运金牌得主,正跃出昔日概念里的英雄谱系,成为大众消费的对象。这是中国人体育美学趣味的的深刻变革。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责任编辑:junma]
添加你对新闻的热爱  
人在热爱
登录 (请登录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分享至: 腾讯微博
如果你对体育频道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到交流平台反馈。到微博反馈

企业服务

图说天下

推广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