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体育体育 > 篮球 > 专题 > NBA好书连载 > 正文

《平视姚明》连载 第2节:推荐序Ⅱ

2011年11月23日17:36腾讯体育[微博]我要评论(0)
字号:T|T

王猛微博 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投身并且成长起来,成为其中最杰出的代表。和前两代浮光掠影、浮萍沾水式的记者不同,王猛真正把根扎在了休斯敦。他彻底融入了当地的圈子,打开局面,建立关系,和包括姚明却不仅仅是姚明的NBA(微博)球员、教练建立长期密切的联系。和网上随处可见的编译式报道不同,王猛笔下文字的绝大部分,都来自他的“直通”能力——要写姚明,就直接找到姚明;要写巴蒂尔,就直接拨通巴尔的电话;要写穆大叔,就直接给他写邮件。正是这种直通能力带来的深度和精确性,构成了王猛文字的标准——这不是一本谁坐在家里都能上网查到的NBA史话,而是一本用六年的经验、阅历、人脉、功底,扎扎实实砌出来的一本“硬书”。

如果你依然对王猛缺乏了解,我想告诉你的是:王猛是迄今为止,中国媒体在NBA驻扎采访时间最长、现场采访比赛场数最、在休斯敦扎根最深的记者。把这部中国NBA记者的断代史拎起来捋一遍,从来没有谁的文字和讲述,能够达到王猛的深度。

六年之前,当我决定让王猛前往休斯敦战场时,我知道他会干得很好,但我不知道他会干得这么好。当你合上这本书的时候,也一定会这么想。

杨毅(微博)

《体坛周报(微博)》副总编、中央电视台篮球评论员

推荐序Ⅱ

幸好还有王猛

深秋的北京,2010年的NBA中国赛欢迎晚宴在融街的威斯汀酒店钻石宴会厅举行,十米宽的主席台背景板后边,一个不足两米宽的走道上,姚明和两个NBA公司的人站在一堆杂乱的电线和音响设备中候场,离欢迎晚宴开始还有10分钟,工作人员不能让姚明走到前面来。这时的大宴会厅里,已经聚集了600多人,只要姚明出现,600多人中的一半会一拥而上把姚明围住。我在主席台另一侧准备主持词,过去和姚明打了个招呼,他说,仪式结束后想留下来和大家多聊一会儿。

那天的仪式很火爆,火箭队和网队的40多名教练、球员和经理们把20多平米的主席台站得满满当当,而600多位出席仪式的嘉宾和球迷又把主席台围得水泄不通。

仪式后再找姚明,他已经被工作人员送走,场地内没有人能够和他单独交谈、拍照,更别说像朋友一样聊天。

朋友和聊天,可能是人类最基本的心理需求之一。除了衣食住行等生理需求外,没有能够聊天的朋友,人会憋出病来。但是对如今的姚明,这样的需求也几乎成为奢侈。幸好还有王猛,一个可以和姚明在他休斯顿的家里、球场和更衣室里聊天的朋友,而且一聊就是好几年。

八千里路云和月。八年前,刚到NBA的姚明并不复杂,一个22岁的中国男篮队员,一个从来没在美国中学和大学打过篮球的NBA状元,一个喜欢和朋友聊天而且喝可乐的男孩儿。那时候的姚明,身边最多的时候聚集过30多个国内前来长期或者短期采访的随队记者,大家都拼命地按照自己的期待和猜想,努力把这个上青年塑造成自己心目中的那个神或人。但是没人意识到,那是记者笔下所希望的姚明,并不是生活中真实的姚明。

三十功名尘与土。姚明现在是30岁的NBA首发中锋,一个孩子的父亲,一个基金的发起人,一个国家队的顶梁柱,一个依旧喜欢和朋友聊天而且喝点儿白酒的男人。但这时候的姚明,已经成为媒体产业最成功的作品,也是最失败的作品。因为人人都知道姚明,但同时也人人都失去了姚明。

在和我们一样的日常生活中,姚明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幸好还有王猛,一个可以平视姚明的体育记者,在他与姚明的平视和聊天中,我们看到了姚明向常人生活的回归。这才是真实的姚明,不再是媒体的产品。这是一本和姚明聊天聊出来的书,很多人会从中听到自己和朋友们内心的回声,会想到自己和朋友们也有过同样的聊天。

幸好还有王猛。

徐济成

新华社高级记者、著名篮球评论员

相关专题:

NBA好书连载
订阅

推荐微博

换一换
注册微博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责任编辑:shangao]
添加你对新闻的热爱  
人在热爱
登录 (请登录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分享至: 腾讯微博
如果你对体育频道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到交流平台反馈。到微博反馈

企业服务

图说天下

推广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