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体育体育 > 2011深圳大运会 > 花絮 > 正文

从大运探索办赛新模式——节俭、交流、民生

2011年08月23日20:32新华网我要评论(0)
字号:T|T

新华网深圳8月23日体育专电(记者李丽、凌广志、郑天虹、詹奕嘉)简短明快但富有内涵的开幕式取代了场面宏大的文艺表演,网上虚拟火炬传递取代了大规模的实地传递,其他不必要的项目环节也大量删减……

深圳大运会在北京奥运会取得巨大成功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特点,立足改革创新,张扬大运会回归教育功能、张扬青春活力、城市快乐互动的特质,强化了节俭、民生、互动、快乐等元素,丰富了“中国办赛模式”的内涵,打造了一个“不一样、也精彩”的盛会。

无论是北京奥运会的盛世华章,还是深圳大运会的青春激荡,中国政府和赛会组织者都从求真务实的理念出发,选择了一个符合时代要求和赛会宗旨、特点的办赛模式,获得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

节俭模式

一位来自俄罗斯的记者看完后大运会的开幕式后情不自禁地问,本届大运会选择简约,是否由于金融危机影响仍在?大运会开闭幕式副指挥长石钢表示,这与金融危机没有关系,是组织者的办赛理念发生了变化。

去年,深圳这个中国最早的经济特区GDP,达到9510亿元,排名全国大中城市第四位,办大运会并不差钱,但深圳人注重的是“不一样的精彩”的办赛新理念,并努力付诸实践。

开幕式虽无豪华铺陈,但200万个废弃矿泉水瓶子装饰的舞台吸引了很多目光。新西兰《星期日星报》记者亚伦说:“开幕式希望传递的内容很多,用作装饰的塑料瓶都是回收来的旧瓶子,体现了环保理念。”国家体育总局科研所体育社科研究中心主任鲍明晓说,这是一个务实的创意,节约了成本,宣传了环保,征集的过程还调动了市民参与的积极性。

深圳在预算上的“精细”是全方位的,不仅仅是开幕式。

本着“能改不建、能修不换、能租不买、能借不租”的原则,深圳大运会所用场馆只有约三分之一为新建。

深圳福田区统计数据显示,该区赛场所有通用物资如果全新购置,将耗费2000多万元,而通过租赁方式,最终所需经费只为前者的约四分之一。

深圳大运会组委会副主席、深圳市委书记王荣说:“办大型赛事不可能不花钱,关键在于如何少花钱、会花钱。”

本着这个思路,仅用40多人的团队,深圳就完成了一届国际体育盛会的后勤保障。火炬传递将原计划的50场缩减为5场,预算从8000多万元降低到不足原先的八分之一。与此同时,参与火炬虚拟传递的网民超过千万人。同时参加了实地和网上传递的付兰慧说:“网上传递方便快捷,而上千万人的参与也是实地传递很难达到的,我觉得不少活动都可以借鉴这种创举。”

鲍明晓认为,大运会相比较于奥运会、亚运会,规模、地位、水平本身就存在不同之处,深圳大运会简约办赛是实事求是,而大运会一些回归教育、百姓生活的理念和做法是顺应潮流,希望能够成为今后办赛思路转变的良好开端。

民生模式

深圳大运会根据社会发展和赛会特点选择了节俭低碳、惠民发展的着力点,这符合国际流行理念,也顺应了中国社会倡导的科学发展观,有利于打造和谐社会。

深圳大运会中心没有落户繁华的南山深圳湾,而选择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对落后、被称为“关外”的龙岗。这里原在特区管理线外,20多年来发展水平严重落后于市中心区。大运中心落户龙岗,对促进城市一体化均衡发展起到重大推进作用。这个做法使深圳公共设施的规划建设必须对接原特区外的大量场馆,因此宝安、龙岗的地铁线路、城市规划和管理水准都大幅提升。

现在地铁直通大运中心,大运城区成了大花园。深圳市龙岗区龙城街道紫薇社区工作站站长李军红说,“龙岗的现代化发展至少提速了5年。”

组织者希望,大运会推动的多项惠民工程能长久地造福深圳的百姓。

大运会开幕式省下来的资金设立了“深圳大运会留学基金”,用于资助海外学生来华留学、国内学生到海外留学以及其他公益活动,首批有11名中外大学生受到资助。

除了深圳湾体育中心等少数场馆之外,深圳将大部分大运场馆设置在社区、中小学校以及体育训练基地,既能在赛时满足比赛需求,又能在赛后转化为群众健身场所,解决全市体育基础设施资源分布不均衡的问题。

为了避免“白象”(大型体育场馆赛后闲置)工程,除了归属教育机构的场馆外,其他大运场馆赛后将由建设方或专业的运营机构打理,承接文体活动。采取了BOT(基础设施特许权)方式的深圳湾体育中心,将在建设方经营期满50年后移交给政府。

大运村是按照高校利用模式兴建的。8月26日闭村之后,整个大运村将移交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作为新校区使用。深圳大运村村长王穗明说,“花一份钱,办两件事”,这既是促进深圳高等教育的有力举措,也非常贴近“大运会是大学生盛会”的特点。

从两年前开始,深圳已先后对280条主次干道,以及建筑立面、城中村和小区环境等进行系统整改,添置安全设施,弥补了城市的“短板”。轨道交通二期工程,令深圳地铁仅用四年半时间就从22公里跨越式发展到178公里,日均客流量提高5倍。

除了在市容市貌、基础建设这些“看得见”方面的改善,深圳还做了大量的污水处理、空气净化等“看不见”的工程。

退休老人家欣来深圳本是看望在这里工作的孩子,但最近决定在深圳安享晚年,“因为我亲身感受到,深圳越来越像一座宜居城市,希望这样的成果在大运会之后还能继续坚持下去”。

“建起来很困难,保护好可能更困难。我现在担心这样一个问题:漂亮的衣服如何一直保持漂亮?”深圳市人大代表杨海贤表示,希望政府继续坚持人本为先,改善城市管理办法,使城市运营更精细、高效和科学,还要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对办大运时的丰富经验加以总结和固化。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认为:“大型国际赛事能够形成一种倒逼机制,让城市管理者对一些落后的、还不完善的地方进行改善和提高。”

交流模式

飞扬的青春没有失败,正如深圳大运会女子羽毛球女单决赛之后,冠亚军和第三四名选手都在愉快地微笑,畅快地交流。

在本届大运会上,摒弃金牌至上,突出全球青年人的友谊和交流,成为了赛会的一大亮点。

在开赛的第一天,一般来说是东道主必争的首金项目,无论是公开水域的游泳比赛,还是公路自行车赛,争夺冠军的队伍里都没有中国选手的身影。从这里,深圳大运会就显示了自己宽广的胸怀。

就在中国体育非常强势的羽毛球比赛中,中国大学生选手“居然”没有拿到一块金牌。中国大学生代表团的态度很明确,坚持由大学生选手参与,尊重公平竞争的原则,同样会呈现“不一样的精彩”。

深圳大运会还展示了中国体育和教育结合的摸索前行。无论是清华的田径,还是复旦的排球,中国大学越来越重视体育,也越来越重视人才的全方位素质培养。

大运会绝不仅仅是一项单纯的赛事,更是全球学子们交流的一个平台。在深圳大运会期间举办的全球青年联欢节、世界大学生沙滩音乐节和中欧青年论坛等多场主题活动,都凸显全球大学生聚会的体育文化多元化和多样性。

而在深圳大运会赛事期间举办世界大学校长论坛,这在大运会历史上还是首次。来自五大洲68个国家和地区的163位大学校长,以“21世纪大学的新使命与人才培养”为主题,分享各自的真知灼见。这也是深圳大运会在大运会历史上做出的一项创新和贡献。

相比较于中国以往举办的成功、辉煌的大型运动会,深圳大运会创造了“不一样的精彩”,丰富、拓展、完善、刷新了中国举办大型运动会的模式。这种办赛理念的刷新对中国城市今后举办大型赛事和活动具有可贵的借鉴意义。

推荐微博:

注册微博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责任编辑:zachzhang]
添加你对新闻的热爱  
人在热爱
登录 (请登录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分享至: 腾讯微博
如果你对体育频道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到交流平台反馈。到微博反馈

企业服务

图说天下

推广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