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体育体育 > 2011深圳大运会 > 花絮 > 正文

香港志愿者被称"徽章哥" 直叹志愿服务会上瘾

2011年08月20日18:39新华网我要评论(0)
字号:T|T

新华网深圳8月20日体育专电(记者叶前) 在深圳河这边的体育馆里有一群香港志愿者,他们可敬又专业,他们爱笑又爱说,他们是赛会志愿服务专业户的徽章哥,他们是初尝“志愿果”的普通话王,他们是坚持四十年的志愿服务“资深帝”……可爱的香港志愿者,专业的香港志愿者,他们增进了解密切交流给力大运会。

“徽章哥”:运动会志愿者“专业户”

走进深圳湾体育中心U站志愿者休息室,敬超从背囊中拿出了两块别满了运动会徽章的布条:从北京奥运会到香港东亚运动会,从广州亚运会到深圳大运会,一个不落下。

这位“徽章哥”就是深圳大运会800名香港志愿者的一员。刚刚从香港树仁大学毕业的他年纪轻轻,却已是大型国际赛事的志愿者“老专业户”。

记者现场清点了一下,“徽章哥”随身带的各式各样徽章就超过300枚,而这还不是全部,算上家里收藏的,他的徽章存量起码有500枚,这还是不带重样的。初来大运会时,卢敬超带着别满徽章的布条,还被人误以为是“摆摊”的。

面对记者多次追问:“到底有多少枚徽章?”,卢敬超给出的答案始终是“数不清”,“记下来只有徽章背后的故事”。

在布条的最下方,一枚台湾岛地图形状的中华台北代表团团徽刚刚“上榜”。这是深圳大运会第二个比赛日,中华台北队乒乓球运动员王翊泽送给卢敬超的。

他们相识于2010年香港亚洲大学生乒乓球锦标赛。卢敬超当时是中华台北队随队志愿者,除了赛场上给运动员提供服务,他还在比赛之余给运动员们当起了导游,带他们在港岛四处游览。

“去年我们彼此就知道今年都会来深圳大运会,所以就约定深圳见,”卢敬超说,“不过没想到这么巧,刚好我被分到了乒乓球馆。”

的确很巧。深圳大运会志愿者指挥部执行副指挥长张志华说,香港志愿者主体都在香港机场提供服务,只有178名志愿者来深圳提供观众引导服务,而他们又被分配在三个不同的场馆。

卢敬超告诉记者,在大型运动会中,“交换徽章”已成为志愿者、运动员、工作人员以及媒体之间打招呼、示友好的一种方式,交换徽章也成为运动会人与人之间交流的见证,“可以说是一种文化”。这也是他为什么总是随身带着这么多的徽章。

指着一块带有奥运会马术比赛标识的徽章,卢敬超跟自己回忆起了三年前北京奥运会志愿服务的经历。这也是“徽章哥”收藏的第一枚运动会徽章。

那时的他刚刚上大二,普通话也不是很好。和许多人通过看香港电视学广东话一样,卢敬超的普通话就是通过看央视“自学成才”。

面对“还会继续”的提问,卢敬超早已排好了未来志愿服务的“行程”:2012伦敦奥运会,2013天津东亚会,2014南京青奥会。

与学生时代不同,如今已经有工作的他不得不提前为志愿服务预留时间,“把假期累积到一起休,实在不行就请假”。

“其实,和许多志愿者一样,这项活动会上瘾的,一般我们都会定下每年参加一次的目标,而且每次都会看到有新的人加入,这个大家庭也越来越大。”卢敬超一边说一边继续往布条上别大运会的各式徽章。

推荐微博:

注册微博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责任编辑:Zachzhang]
添加你对新闻的热爱  
人在热爱
登录 (请登录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分享至: 腾讯微博
如果你对体育频道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到交流平台反馈。到微博反馈

企业服务

图说天下

推广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