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体育体育 > 2011深圳大运会 > 中国代表团 > 正文

代表团副团长薛彦青:中国体育的未来在校园

2011年08月19日10:05南方日报我要评论(0)
字号:T|T

在成为北京奥运、广州亚运的全场总冠军后,中国代表团此次显然“看淡”了大运会的奖牌榜排名,相比往届大运会中国代表团的组成,“国字号”选手占的比例确实小了很多,但当中也不乏陈若琳(微博)、何冲(微博)等跳水奥运冠军的身影。对此,中国代表团副团长薛彦青恳切地表示:“在将来我们也会和欧美国家一样,优秀的体育人才也应该出自大学校园。”

据薛彦青介绍,本次代表团的学生来自110多所高校,其中96所院校都是普通大学,只有10多所体育院校。而且目前高校对体育特长学生的管理也越来越严格,在普通院校里学习的学生,每天训练时间只在两个小时左右,在体育院校中,也必须半天学习、半天训练。而且学生的毕业标准和其他学生完全一样,完成不了课程的可以延期毕业。但相比起美国NCAA联盟规定的每个学期分数不达标不能参赛,中国对学生运动员的文化要求显然宽松很多。

对于大运会中出现的“国手”,薛彦青表示,这是因为我国的优秀体育项目是通过举国体制促成的,例如举重、跳水、体操等项目,在大学中开展得并不普遍,因此只能选拔仍在读的“国手”参赛。

这也是中国和美国竞技体育区别最明显的地方,美国的强项包括篮球、游泳、田径等,完全是靠普及率推动,在普通民众中和大学中非常普及,因此大学生中自然能诞生很多优秀的选手。而中国的竞技优势项目,除了乒乓球、羽毛球,其余都是缺乏群众基础的,这也是校园体育和竞技体育脱节的关键。

南方日报记者 梁燕

推荐微博:

注册微博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责任编辑:xiaobai]
添加你对新闻的热爱  
人在热爱
登录 (请登录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分享至: 腾讯微博
如果你对体育频道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到交流平台反馈。到微博反馈

企业服务

图说天下

推广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