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体育体育 > 2011深圳大运会 > 跳出来的新锐力量 > 正文

谁来为经费“买单”教体结合还需迈过几道坎

2011年08月13日20:26中国教育报我要评论(0)
字号:T|T

透视“体教结合”(上篇)

新闻回放“地铁口的‘托马斯全旋’。”近日,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体操冠军张尚武,因生活无着而在北京卖艺乞讨,他的遭遇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据了解,我国目前有17000多名专业运动员,“教体结合”让部分优秀运动员收获了体育成绩和学业。同时也有一批批因伤退役或因无出色成绩而被淘汰的运动员,遭遇了由于教育缺失、没有学历而找不到工作的困境。

7月20日,在内蒙古包头举行的第十一届全国中运会女排决赛赛场上,包头一中女排3比0战胜北京队夺得金牌,刘佳(微博)与队友们激动地拥抱在一起。今年高考,刘佳考出了523分的高分,被中央财经大学录取。她告诉记者,是“教体结合”让她实现了自己的大学梦。

像刘佳一样,很多高水平中学生运动员受惠于“教体结合”,在赛场上拼搏的同时,也收获了学业,成为全面发展的优秀体育后备人才,这一培养模式也逐渐被社会认可。但在“教体结合”的道路上,仍有许多“沟壑”在阻碍体育运动的发展。

“进出口”不畅成为中小学培养运动人才的瓶颈

在本届中运会上,虽然清华附中代表队夺金揽银,很是“风光”,但该校“马约翰”体育特长班班主任罗健还是有些烦恼:“今年毕业的几名队员没有上到自己理想的大学。”虽然队员的学习成绩和运动成绩都很好,但清华大学每年只有几个名额,因此,每年罗健都要东奔西走,为孩子们解决升学的问题。罗健坦言,“出口”对接不畅是制约中小学课余训练发展的最大瓶颈。

据了解,1987年“教体结合”实施之初,目的是在体育系统培养运动员渠道之外,建立一个以教育系统为主体,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的“一条龙”的体育人才培养体系。中小学培养体育后备人才,高校培养高水平体育人才,成为我国竞技体育重要的补充。然而,20多年来“出口”不畅的问题始终存在。

“出口”不畅又直接导致了“进口”不畅。北京某中学篮球运动队教练向记者坦言,由于学生毕业后没有高校接收,家长越来越不愿意送孩子来训练。“家长担心,让孩子搞体育,若是无法脱颖而出,最后会造成学习、运动两耽误。”

据了解,目前我国有2万余所被体育行政部门与教育行政部门共同命名的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在训学生约500万人。尽管从1987年开始,我国开展高水平运动队试点的高校不断增加,已从最初的59所发展到现在的268所,但真正能开展高水平训练和具有招收高水平运动员资格的高校数量,还是远不能满足中学输送的需求。

经费不足导致训练水平和成绩难以提高

本届中运会上,不少省份限于经费和水平,仅派出了十几名选手参赛。“领导说了,我们水平低,就别浪费钱了,去几个人意思一下就行了。”某省代表队的领队对记者说。

长期以来,学校体育运动经费短缺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作为教育中的薄弱环节,学校体育资金投入一直处于严重不足的状态。特别是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有的学校甚至连运动场都没有,器材设施严重不足。近年来,随着阳光体育运动的大力开展,我国学校体育设施方面的投入有了很大改善,但这些投入真正能用于学校开展竞赛活动的则少之又少。

一项针对湖南省12支中学排球队的调查显示,学校训练经费基本满足的只有17.33%,训练经费短缺是影响中小学培养体育运动后备人才的一大问题,受此制约,学校也无法请来高水平的教练,训练水平和成绩都很难提高。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三高”足球俱乐部成立之初,曾被认为是“教体结合”的典范,然而成立近20年来,俱乐部始终为经费不足所困扰。“三高”足球俱乐部负责人李连江告诉记者,现在俱乐部的经费常常捉襟见肘,为此他不得不四处“化缘”。“我们现在经常要参加各种比赛,一年下来就得好几十万元,尤其是参加世界性的中学生比赛更是花费巨大。”李连江说。

“三高”俱乐部练的是市场认可的足球项目,背靠的是条件不错的名校,情况尚且如此,那些经济实力不济的学校、相对冷门的运动项目,境遇如何可想而知。

难解的困局:谁来为经费“买单”

相比体育系统各级业余和专业队伍由政府拨款“买单”,目前各级学校所办的运动队,几乎都是依靠“自力更生、自给自足”的办法来筹措经费。对于国内绝大多数学校而言,谁来为经费“买单”,依然是“教体结合”难解的困局。

一位长期从事课余训练的教师说:“说到‘教体结合’便想到了教育和体育一起培养人才,可凡事都有个理,哪有让马儿跑得快,却又要让马儿不吃草的道理?”

首都体育学院一位专家不无忧虑地表示,在基层一些地方,体育、教育两个部门谁也不肯放权,人为设置的许多壁垒,极大阻碍了“教体结合”的发展。“这也是为什么开展了20多年,‘教体结合’依旧是教体‘两张皮’而没有太大进展的主要原因。”

教育部学生体协联合秘书处秘书长杨立国告诉记者:“目前中小学的训练和竞赛都是靠教育部门下拨的有限经费在维持,没有专款保证。而体育系统的钱很难进到学校里来,如此状态下,‘教体结合’将很难长期支撑下去。学校办高水平运动队、培养运动员的热情也越来越低。”

有专家建议,把一部分竞技体育的经费,通过专项的方式划拨给中小学的运动队,并在学校设立体育奖学金制度,以解决学校高水平运动员培养经费短缺的问题。

您赞同“一条龙”体教结合方式吗?
0
赞同
0
不赞同

相关专题:

大运旗手 跳出来的新锐力量
订阅

推荐微博:

注册微博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责任编辑:youlesu]
添加你对新闻的热爱  
人在热爱
登录 (请登录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分享至: 腾讯微博
如果你对体育频道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到交流平台反馈。到微博反馈

企业服务

图说天下

推广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