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体育体育 > 2011深圳大运会 > 筹备动态 > 正文

深圳晚报:潮涌“海之门” 中国打开世界之门

2011年08月12日14:42深圳晚报我要评论(0)
字号:T|T

特约评论员 王绍培

就实际意义而言,“门”是两种不同空间转换的关键之所;在象征的意义上,“门”往往被作为是中国与世界相隔离的那道屏障;至于“开门”,则是克服那道屏障的一种主动宣示……

没有一个单词比“门”被赋予更多的象征意味。

“我家大门常打开”。2008年奥运会期间,这首歌曲唱响了整个北京和整个中国,当然也传达到世界上很多人的耳朵里。无独有偶,在即将拉开帷幕的深圳大运会上,一场旨在回归体育本身的高度精简的开场仪式亦被命名为打开“世界之门”。这个晚上,在“春茧”这个也许是中国唯一一个“能见海”的主运动场,一块由365块LED组成的面积近3000平方米的大门会在仪式进行的过程中打开,一个外部的精彩世界骤然呈现在全体观众的眼前:在夜幕的衬托之下,城市的天际线被灯光勾勒得清晰而又灿烂,而在天空笼罩之下的是浩瀚海洋,她就在城市的边缘荡漾起伏,通向遥远的世界……这是一个引人遐想的构思。

北京用“大门常开”作为她的热情表态是非常形象、恰当的,因为我们可以说她是一座“门”的城市,她有那么多以“门”来命名的地方。事实上,这个城市曾经被坚实而又古老的城墙环绕,形成一个自我赋予安全感的封闭空间。当城墙不再存在之后,“门”作为不同空间转换的关键之所,被词语所记忆。

在中国,有无数跟北京同样格局的城市,它们被城墙守卫,通过一扇又一扇大门进出,而这其实也是历来“国家”或者说“天朝”的基本形态。如果我们把目光放得更加久远一些,就会发现,远在数千年前就已经出现了“中国”这个名字,它首先的含义指向的也是“中间之国”,这样的国家势必有一个被“墙”所包围的形态,而墙是隔离的架构。这个地理上的形态,渐渐塑造了文化的形态,进一步还塑造了心理的形态,我们只需要了解“墙内”的一切就足够了,因为它已经就是“天下”。

历史也按照这样的文化形态和心理形态发生:在绝大多数时期,中国历史是封闭的,内向的。即使天朝被侵占,新的统治者很快就发现,封闭仍然不失为最为明智的选择。即使有那么一两个时期,天朝有了“走向世界”的冲动,但没有多久,他们就主动抑制了,因为世界对于这个天朝来说,没有什么实际上的价值,一切还是封关锁国来得更好。也因此,一如梁启超说过的,中国一直是“中国的中国”,很少时候是“亚洲的中国”,几乎没有什么时候是“世界的中国”。这个“中国的中国”绵延到30多年前,直到一代伟人小平明白我们必须要改革开放。

现在,深圳以打开“世界之门”这个动作来宣示这个城市举办的第一场最大规模的国际性体育活动,也就不奇怪了。构思这个仪式的人极其明白这个“一夜之城”在中国历史上的定位。她是改革之城,是开放之城,在过去的30多年,这个海滨城市既是中国的“窗口”,更是中国的一扇“大门”。

且让我们比较一下“窗口”和“大门”不同:“窗口”是用来探视和瞭望的,它首先是视觉向外的,它有那么一股小心翼翼的试探意味,而此前,中国国家的目光一直是向内的。而“大门”就不一样了,它是进出的场所,既有无数人和物出去,也有无数人和物进来。作为改革的“窗口”,深圳曾经向中国内陆输送了大量外面世界的各种信息当然不仅仅是信息;作为开放的“大门”,深圳拉近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从这个角度而言,深圳可能是祖国大陆最具有“世界的中国”之意义的城市,即使这个意义今天仍然是象征大于实质,但你不难发现其中包含着的热切期盼和坚定意志。一句跟大运会相关的口号表达了这种心情:深圳与世界没有距离。

与世界没有距离,这并不仅仅是深圳人的心愿,它其实也是全体中国人的诉求。如果今天社会学者有机会去调查了解一下,当今中国人和世界各国人民的“世界意识”,那么,他将不难发现,很少国家的民众在了解世界的迫切程度上可以跟中国人相提并论。很多中国的老百姓,即使他没有出过国门,他也可能知道美国的很多城市,知道发生在美国的大事,知道谁是美国的总统,他知道发生在世界各地重大事件,他明白中国跟这个世界的“差距”。甚至当他被告知,今天中国的很多城市比很多外国城市更“现代化”时,他仍然坚信:中国跟世界还是存在着差距的,因此,我们仍然需要追赶,因为,最终,跟国际“接轨”是必要的。

上个世纪的80年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杜维明先生写过一篇文章,要我们“以开放的胸襟拥抱世界”。经过30多年的潜移默化,中国人的胸襟之开放,在世界上也罕有其匹。

有必要简略地分析一下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所塑造的中国人的“世界意识”。这个“世界意识”当中包含了太多丰富的意蕴。我们撮其主要者而言之。首先,它意味着,我们承认,存在着一个世界文明,这个外部的世界文明不同于我们固有的文明。与历史上很多时候中国人对外面的世界不屑一顾不同,我们不再有那种视外部为蛮荒的傲慢与偏见。其次,它也意味着,我们承认,这个世界文明在许多方面要高于或者优于我们固有的文明,世界乃是由这样的文明构成。正是由于承认存在着一个高度文明的世界,才有中国暂时还没有跟世界融为一体的认知。

对此,历史学家唐德刚有一个精妙的比喻,他把中国跟世界融为一体的过程比喻为长江之出三峡汇入大海。大海就是世界,而长江是中国,我们现在处在长江出历史三峡的过程中。我们距离大海尚路途遥远。唐德刚认为,从1840年算起,我们需要用三百年的时间来实现这个中国汇入世界的过程。

再次,它还意味着,我们愿意接纳这个世界文明。是的,我们知道中国文明自有中国文明的特色和优长,但是,我们更知道世界文明的高度和价值。因此,我们愿意“跟世界接轨”。即使我们不能“立即”接纳世界文明的“全部”,但是,我们将创造一切可能的条件跟世界文明融为一体。然后,我们还要以中国人特有的勤劳和智慧,去努力创造,为世界文明贡献自己应该做出的成就。

于是,在这个海滨城市的大运会的舞台上,一场仪式化的宣示,就有了超越一场运动会的内涵。

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展示的是:何谓中国,她的历史和现状是什么;而深圳大运会的开幕式宣示的是:何谓中国之愿景,她告诉来自全世界的未来主人翁,中国的愿景就是要继续打开“世界之门”。

推荐微博:

注册微博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责任编辑:xiaobai]
添加你对新闻的热爱  
人在热爱
登录 (请登录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分享至: 腾讯微博
如果你对体育频道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到交流平台反馈。到微博反馈

企业服务

图说天下

推广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