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体育腾讯体育 > 综合体育 > 羽毛球 > 正文

田卿:竞争很激烈找不到位置 要抓住最后机会

2011年04月28日10:02《羽毛球》杂志刘紫园我要评论(0)
字号:T|T

田卿:“百搭女孩”也有春天

文、摄/刘紫园

“有时候我想:‘命’这东西真是古灵精怪,想得到吧,他不给;在你绝望、甚至快要放弃的时候,他却丢给你一线生机。能否抓住,就看你有没有充分的准备了。折腾得掉层皮之后,我对‘准备’的全部内涵清晰起来:不怕彷徨,就怕放弃。坚持不懈,才有可能脱胎换骨。”——田卿(微博)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薛宝钗《咏絮》词中的这两句,刚好与京城漫天飞舞的杨花景致契合。午间时分,结束训练课的国羽队员迎着扑面而至的“白雪”,三步并两步地跳上返回公寓的大巴车。

旁人眼中,他们是鸿鹄之子,人中龙凤。然而,在队员自己看来,光鲜距离他们何等遥远,多么可望而不可及。最残酷最折磨人的莫过于“只见耕耘,未见收获”的遭遇,“那是不如死的路程”,能坚持走过,本身就是一笔财富。

这样的路程,让女双主力田卿赶上了。

“小时候基础没打好,省队的教练很好‘骗’。”

若没有一位当教练的父亲,田卿这辈子肯定是另一种活法;也正因为爸爸是自己的启蒙教练,她的基本功打得不十分扎实。

“医者不自医”的道理放之体育圈皆准。自小在球馆泡大的田卿,从记事时起,就跟在哥哥姐姐身后捡球。“长大也像他们一样当运动员”,似乎顺理成章地成为她孩提时代的理想。但曾经带出过龚智超(微博)、龚睿那等世界冠军的田爸爸却谙熟打球的艰辛,他更希望女儿能按部就班好好读书。可田卿从小就不识闲,用她自己的话说,“那时好像得了多动症。” 7岁那年,当父亲一脸严肃地询问她到底读书还是打球时,田卿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

作为教练的女儿,田卿承认:尽管父亲十分严厉,有次甚至因为她总学不会一个动作,当众扇她耳光,但在安化体校打球那几年,父亲也没少让她享受“特权”。睡懒觉就是其中之一。有老爸罩着,田卿每天训练都可以迟到半个小时。她也从来不忌讳别人说自己懒。

1998年,田卿被调入湖南省队参加长训。在父母的陪伴下,她带着大包小卷,坐了7个多小时的长途车,终于抵达长沙。当她兴奋地推开宿舍大门,却被眼前简陋不堪的场景惊呆了:面积不大的房间里横向塞满五张床,“恨不得连个下脚的空当都没有。”初来乍到,田卿等小队员只能住在6楼,而一队的大队员则住在三人一间、出行方便的3楼。因此,搬到条件好一些的宿舍,就成了她鞭策自己进步的动力。

想不到,那间冬天冷、夏天热的陋室,田卿一住就是两年。幸好她在长训期间遇到了“像妈妈一样亲切”的李方教练。省队的伙食不好,队员们总是很长时间吃不上一顿肉。李指导就用自己的工资买来鸡鸭给孩子们炖汤喝。长沙的冬天阴冷无比,洗过的衣物放上一周也未必能干。李指导常常让田卿他们把洗好的床单被罩拿到她家烘干。队员们跟李方“妈妈”无话不说,但人小鬼大的田卿也发现,和蔼可亲的李指导很好“骗”——如果想偷懒少训练,只要随便编个理由,“单纯”的李指导便会信以为真。田卿不知道钻过多少回空子。

“能进国家队,我是搭上了末班车。”

和同批球员相比,田卿在湖南省队前前后后待了6年,18岁才进入国家二队,不仅算不得快,反而是搭的末班车。由于之前没有在全国比赛中取得过优异成绩,水平也不是最好的,田卿对自己没有信心。而她“打球不动脑子,惰性太强”的毛病,也让带她的潘莉指导将其视作重点“监督”对象。

从省队到国家队,田卿努力适应着周遭的一切。最让她头疼的就是跑步。“以前在省队,要是没人盯着,还没跑完一半就不跑了。到了国家队,跑全程不说,没按时完成,还要被罚。”田卿清楚记得,刚进二队没几天,潘指导就给她们下了“死命令”:“给你们一个月时间,4000米必须在18分钟内跑完。”

第一次测试,田卿做梦也没想到,自己居然按时跑完了全程。接下来的几次测试,也都顺利过关。就在她觉得已经彻底“征服”长跑时,却意外来了个不及格。那次,算上她,一共有3个姑娘没在18分钟内完成4000米,可潘指导唯独跟田卿较上了劲。她认为:那两名队员每次都不过关,而田卿则是因为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导致体重上升才跑不动的。潘指导说得她哑口无言——正值青春期的女孩本来就容易发胖,从小被妈妈的精湛厨艺惯成“贪吃鬼”的田卿又管不住自己,总在熄灯后躲进被窝偷吃零食,一段时间下来,“脸也圆了,腰也粗了,动作也不灵活了”,这些怎能逃脱潘莉的法眼。

罚!狠狠地罚!“早饭不准吃;下午训练前要再跑一次,如果还没过关,接着来。”对于潘指导的“军令”,田卿丝毫不敢怠慢,可她心里有说不出的委屈。自从进了国家队,父母就成了她唯一的倾诉对象。为了整顿纪律,教练偶尔会把队员们的手机、电脑收上去。田卿就会跑到公寓外的报刊亭,买上好几张IC卡,守着公用电话和爸妈煲电话粥。这次被罚,她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和爸爸说说话。于是,在下午跑步之前,田卿坐在田径场边的水泥台阶上,偷偷拨通了父亲的手机,边说边抹眼泪。那天,她总共跑了三四次,全都没有过关。从那之后,但凡听说第二天有“18分钟4000米”的测验,爱睡觉的田卿就会紧张得失眠。

当然,在二队时,田卿也取得了长足进步。2004年,教练临时把她换上场,出战中日韩友谊赛。这是田卿第一次打国际级赛事。尽管接到任务时,她感觉大脑发蒙,但依然在比赛中表现得可圈可点。同年,她还和于洋(微博 博客)搭档,夺得了世青赛女双冠军。2006年,田卿的配手换成了潘攀(微博),她们在调赛中击败了张亚雯(微博)/魏轶力,先于同组其他队友晋升一队。这回,田卿觉得自己挺幸运。

“一队竞争激烈,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我很痛苦。”

“爱犯懒”的田卿做事向来被动,表现在训练上,就是教练安排的事,照单完成就好,至于质量如何,则另当别论。20分钟一堂课和200分钟一堂课,在她那儿毫无区别——都是时间一到立马放下球拍休息,“加练”向来与她绝缘。

晋级一队后,当时主管女双的田秉毅和翁建德两位指导基本上采取“怀柔政策”,训练是否投入,全凭队员自觉。为了备战奥运会,他们也没有太多精力时刻盯着新来的田卿和潘攀。这对本身就缺乏主动性的田卿来说,无疑是场“噩梦”。“找不到目标”的她总觉得在比赛中输给大队员很正常,丝毫没有危机感。就这样,田卿晃晃悠悠地度过了两年光景。

“懒散”埋下的苦果,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结束后找上门来。田卿在一年多的时间里经历了职业生涯中最为幽暗难捱的岁月。“大队员陆续退役,需要有人顶上去,我以为自己理所当然可以做到,实际上却远没具备那个实力。而且下面新上来的成淑(微博)、赵芸蕾(微博)、马晋(微博)、王晓理(微博)势头很猛,对我们造成了非常大的冲击。我特别失落,越来越没自信,总在不断地怀疑自己、否定自己。那时候,心里很苦。”一想到前两年自己没有好好努力,田卿把肠子都悔青了。“如果当时抓紧了,也许就不会走弯路。”

看着队友们不断在各个高规格公开赛中披金斩银,而自己,能打入四强就算是不错的成绩。田卿愈发感觉自己在一队的位置尴尬极了。更要命的是,不善表达的她不知道该用什么样的方式与教练沟通,师徒间很容易产生误解:教练认为,田卿什么都不说,肯定是不需要他们;实际上,田卿很依赖教练,可经常是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

“搭档走马灯似地变,我却原地踏步。”

在国家队,田卿有一个绰号——“百搭女”。“人家都说亚雯姐搭档多,其实我也换过不少。”言罢,田卿掰着手指头,认真地数起来:“于洋、赵芸蕾、潘攀、张亚雯,全运会还和黄穗姐搭档过;男生有徐晨 陶嘉明,打联赛时是和 郑波配……太多太多了,显得我‘朝三暮四’,很不‘专一’啊。”这些搭档中的绝大部分人已贵为世界冠军,他们带给了田卿不同的感受和经历。

“双打就像谈恋爱,刚开始,怎么看怎么顺眼,越往后越别扭,矛盾也随之增多。”这体会,田卿是在和潘攀搭档的岁月中领悟到的。在众多“对象”中,她俩“相恋”的时间最长:一起偷懒,一同进步;好起来,蜜里调油,恨不得终日粘在一处;吵起来,面红耳赤,定要分出个高低胜负。“那时候不懂事,总是挑搭档的毛病,永远不会反省自己的错误。”田卿说,自己是典型的后知后觉,摔过跟头,才知道疼。

对于每一个双打新人来说,如果能有位经验老到的世界冠军带自己打球,可以少走不少弯路。在田卿成长的道路上,遇到过好几位这样的搭档。可惜,都无缘长时间走下去。

2005年第十届全运会,初出茅庐的田卿在黄穗的帮助下水平大涨。那是她职业生涯中进步最快的一段时日。但是,回到国家队,她们一个是国羽核心主力,另一个却是二队“菜鸟”,继续牵手的可能性为零。

2009年,赵婷婷退役,队里为“耍单”的张亚雯物色新搭档,就让田卿试试看。这可把她紧张坏了,生怕“拖人家后腿”。结果,包袱过重的她在香港公开赛上大失水准。“不疯魔不成佛”。在和张亚雯进行了一次促膝长谈后,田卿“豁出去”了。凭着“爱咋地咋地,爱谁谁”的劲头,她在低谷期意外收获了一个公开赛冠军。然而,好景不长。就在田卿以为自己终于可以有一番作为时,张亚雯也忽然宣布退役了。田卿一下子陷入了没有搭档的窘境。“我跟亚雯姐一起退役的心都有了。”田卿不明白,为什么倒霉的总是自己。

由于奥运会规则的变化,国羽大军从2009年底便开始尝试对双打组进行优化重组。2010年初,田卿又和于洋有过一次短暂的“恋爱”。还没等她的兴奋劲过去,队里又把于洋“还给”了杜婧(微博 博客)……

“搭档走马灯似地变,我却一直在原地踏步。”说她不是边缘人物,田卿自己都不相信。

“两次和‘世界冠军’擦肩而过,简直背到家了。”

2009年,第十一届苏迪曼杯来到了广州。为了锻炼新人,中国队派出一些年轻球员参战。在迷茫中挣扎许久的田卿也进入了苏杯大名单。这无疑给她打了一针强心剂。“只要上场赢球就能当世界冠军了!”田卿第一次与朝思暮想的殊荣如此接近。

然而,命运却偏偏在此刻戏谑地对她说了“No”。

小组赛第一场,由于赵婷婷膝关节不适,田卿/潘攀被叫到场边热身,准备代替张亚雯/赵婷婷出战。然而,总教练李永波(微博博客)和裁判长进行了长时间的交涉,得到的结果却是“不能换一对,只能换一人”。无奈之下,教练组派潘攀上场。得知自己无缘参赛,田卿顿觉“五雷轰顶”。她记不清自己是怎样走回看台的,只记得“汹涌”的泪水夺眶而出。田卿明白,比赛还在继续,她不可以发出太大动静,只能努力屏住呼吸,不让自己哭出声音。可越是如此,心里就越憋得难受。此时此刻,看台上有两个人跟她一样心如刀绞——那就是特意从老家赶来见证她荣膺世界冠军的爸爸妈妈。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一向担当女儿精神支柱的他们也哽咽难言。

苏杯结束后,潘攀理所当然成为新科世界冠军。而田卿,依旧是“平头百姓”,依旧在尴尬的位置上举棋不定。她无法理解教练所说的“顾全大局”,也不能用一颗平常心看待昔日的搭档。“那会儿的我实在是太自私了。”回首往昔,田卿感慨万千。

常言道,福无双至,祸不单行。翌年的尤伯杯,她又一次入选参赛阵容。机会难得,田卿告诉自己,一定要把握住。意外的是,中国女队竟在决赛中负于韩国,丢掉了蝉联六届的尤杯。“我点儿也太背了吧。”赛后,田卿觉得自己“一下子什么都没有了”。绝望让她在潘莉面前哭成了泪人。她嗟叹自己时运不济,更后悔比赛期间没有勇气主动请战。“潘导,我想上场啊,可是又怕输球。我就没这个冠军命。”哭到伤心处,田卿一股脑把心事合盘托出。

“哭什么哭,拿不到团体冠军就自暴自弃啦,这说明你就得靠自己的实力拿冠军,靠别人有什么意思!”人在事中迷,就怕没人提。潘导的话似乎点醒了田卿。从那以后,这个“六神无主”的湘妹子变得安静下来,她说:“我不能再浑浑噩噩地混日子,必须凭真本事闯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每次都是最后的机会,必须抓住!”

命运或许不公,但操守始终不变。对田卿来说,这“操守”就是调整心态,寻找差距,主动训练。田卿把每次比赛都看成是自己最后的机会,必须抓住。

2010年10月底,田卿和队友们一起奔赴广州进行备战亚运会的封闭式训练。“名单还没有定,谁都有可能上场,你们要认真做好准备。”临行前,教练再三叮嘱大家。大赛在即,正是检验自己的最好时机。田卿憋足了劲要在亚运会上证明自己。

或许是自己练得太苦了,或许老天就是喜欢捉弄人。就在大赛前的节骨眼上,“霉运”又一头栽到田卿的身上——她的膝盖严重受伤,疼到根本动弹不得。

出发前几天,田卿已经开始感到右膝隐隐作痛。从北京到广州,3小时的航程,她始终窝在狭小的座位里,不经意间加重了伤情。刚到二沙岛训练基地,田卿的膝盖就水肿得无法弯曲。“连准备活动都不能做,更别说打球了。”情急之下,教练想让她返回北京打封闭针。可田卿一听就慌了神,她寻思着:如果打了封闭,至少3天完全不能动,一周左右才能恢复。现在距离亚运会开幕只有10天,一来二去,我很可能错过比赛。于是,她把心一横:“不能回北京,这是最后的机会,抓不住,真就完蛋了。”

田姑娘要“死扛”,谁劝也不行。教练组也被她的坚持所打动。在队医的帮助下,田卿每天都要接受长时间的针灸和按摩治疗。起初,由于膝盖疼得厉害,她在场上的动作严重变形,也产生了心理阴影:每做一个动作,都要先考虑会不会痛。然而,在经历过诸多磨难后,田卿学会了忍耐。“疼麻了就没感觉了。”她总这样暗示自己。队医们也竭尽全力为她分忧。慢慢地,她从疼得不能上场,到打了20分钟出现痛感,再到40分钟才有痛感,逐渐恢复到一场球打下来完全没有问题。这咬牙坚持的过程,也是自信心积累的过程。田卿不再怨天尤人,而是惊奇地发现,原来自己也能顶住。

机会到底还是垂青有准备的人。团体赛时,教练组出于战略考虑,安排田卿与赵芸蕾配合出任第二双打,而赵芸蕾恰是她进入国家队后的第一个搭档。与队友通力合作,如愿登上亚运会女团冠军领奖台后,此前未被安排单项任务的田卿以为自己的亚运之旅就此结束。不料,单项赛前,赵芸蕾的固定搭档成淑突然受伤。男团决赛当晚,副总教练田秉毅问田卿膝伤是否无恙,能不能参加单项赛。她连忙点头答应。“真是天上掉下个大馅饼啊!”她美得心花怒放。

这一次,田卿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她和赵芸蕾一路过关斩将,问鼎亚运会女双冠军。而她的父母同样亲临广州——这个女儿曾经的伤心地,为她加油鼓劲。不同的是,这一次他们等到了女儿绽放在最高领奖台上的那一抹灿烂的笑容。

亚运会后,媒体为田卿冠以“超级替补”的称号。而今,她和赵芸蕾已经成为“优化重组”后的绝对主力。田卿感悟到:自己是在“对的时间,遇见了对的人。”她感谢昔日陪伴自己走过“年少无知”的老搭档;亦感谢同样经受岁月洗礼变得成熟稳健的新搭档;最要感谢的,是“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之后,终于明白绝处逢生必须靠自己努力争取。

广州亚运会以替补身份摘得女双金牌,给了田卿时来运转的机遇。“做世界冠军”、“参加奥运会”这些原本行将幻灭的梦想,又逐渐在田卿心中燃起希望的花火。“经历了这么多,我明白,只有自身不够强大的人,才总会去找客观原因,以填补内心的空虚。我曾经这样糊涂地活过,幸运的是,我醒了,而且为时不晚。”

相关微博:

  • 重庆的彭娼还有成都的开小丽我刚刚看完你们写的信谢谢你们的支持我们一起加油为了心中的目标甘八得
    2011-04-25 22:46:28
    -转播-
  • /强 经过科学的测试,我的心理年龄是 10 岁!你的心理年龄多大?简单的30个专业问题就可以判断出,很准,可以帮助你认识自己!快去测测吧 http://url.cn/4I8tE1
    2011-04-23 16:13:50
    -转播-

推荐微博:

注册微博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责任编辑:yuhangzhang]
添加你对新闻的热爱  
人在热爱
登录 (请登录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分享至: 腾讯微博
如果你对体育频道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到交流平台反馈。到微博反馈

企业服务

图说天下

推广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