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体育腾讯体育 > 正文

广州亚残运:亚残运会后 关爱继续

2010年12月19日16:47新华网
字号:T|T

  新华网广州12月19日体育电(记者乌梦达 曾志坚)时任中国残联主席、现任中国残联名誉主席的朴方2008年曾经在《求是》杂志撰文阐述过残疾人参与体育运动的意义:不仅是康复健体和突破极限,还有着残疾人借此融入社会并最终影响和改变社会对残疾人认知的深层意义。

  从这个意义上说,19日闭幕的亚残运会不仅是残障人的“亚运会”,除了让残障人士收获自信和拼搏的快乐外,它也让健全人感动,并有更多的教育意义。

  亚残运会还是一个沟通的平台。“欢聚,分享,共赢”的主题体现了平等共融的理念,健全人带着尊重与关心走进残障人士的内心,用平等的视角理解他们。

  亚残运会让全社会对残疾人事业的认知度和关注度有了一个飞跃,但更重要的是,如何利用亚残运会的热度,把这种关注常态化。

  因采访亚残奥委会主席阿布扎林而“一问成名”的盲人记者杨青风,以及他在北京联合大学的师妹、中国女子盲人门球队队长林珊,都是本届亚残运会的明星。但比赛结束,生活还要继续,他们都要从明星回归普通人。

  亚残运会后,杨青风要继续为自己的广播事业而努力,而中医推拿专业的林珊面临着残酷的就业和竞争:这个专业几乎是盲人大学生唯一的选择,而这个专业的学生如想留在北京,每年只有极少数人能在公立医院就职。

  在2006年,我国残疾人口就已达到8000多万,其中四分之三在农村。他们在康复治疗、日常生活等方面急需帮助,而残障人士的就业、社会保障、法律援助等方面还滞后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整体水平。

  面对身体残疾的同胞,人们要做的还很多。

  残疾人事业的发展是社会文明建设的系统工程。除了惊叹他们的自强不息,人们更需要通过沟通交流了解他们真正的想法和诉求,为他们解决切身的问题,从而让残疾人参与社会事业、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的通道畅通无阻。这既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让这个群体真正摆脱相对弱势的必经之路。

  亚残运会过去,舆论热点会有所转向,但对于残疾人这个群体在社会生活中遇到的诸多问题和困难,还需要有很多盏聚光灯持久照射。

  杨清风笑言自己是个“机会主义者”,希望抓住一切机会让社会更了解残障人士。亚残运会提供了关爱残疾人的大好契机,如何持续利用和放大亚残运会效应,让残疾人始终生活在全社会的温暖中,是亚残运会后的新课题。

  亚残运会结束,不是终点,而是对残障群体关爱和认识的新起点。

  (乌梦达 曾志坚)

如果你对体育频道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到交流平台反馈。到微博反馈

企业服务

图说天下

推广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