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体育 > 2010广州亚运会 > 评论 > 正文

杨明回击《北京日报》:大棒子终于来了

2010年11月20日11:19上海青年报我要评论(0)
字号:T|T

  由新华社高级记者杨明《“一骑绝尘”引发的思考》所引发的大讨论,这两天也愈演愈烈。在很多支持声中,也不乏批评的声音,包括北京日报刊发的《对竞技体育少些讽刺为好》,以及中国体育元老魏纪中的“杨明观点片面”的说法。对此,杨明昨天连续更新多篇微博,正如他之前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所说,他欢迎理性的批评,欢迎“魏老那样的不同观点碰撞”,但对抠字眼的攻击“恕不奉陪”。

  杨明掀起的讨论成为亚运会的热门话题,正反两方面的观点激烈碰撞,本报17日刊登大幅报道对此进行了独家解析。昨日,德高望重的魏纪中也站出来参与了讨论。

  魏纪中加入讨论

  学校体育确实被忽略了

  作为国际排联主席在亚运会观赛期间,魏纪中也针对如今的大讨论,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他一方面表示杨明的观点其实片面,但同时,他对杨明提出的一些问题,也给出了理性的解决方向。

  魏纪中首先批评了杨明的部分观点,比如亚运会中国队派业余运动员参赛,他认为:“这其实是个大国主义的思想,这个观点是不允许讨论的,这是会产生很坏的国际影响的。金牌战略是我们国内的事,与别人无关,但不能号召我们不派好的来,别人派好的来……淡化金牌的意义,主要是对政府体育机构而言,但对运动员不存在淡化金牌的意义。”

  不过,对此,杨明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曾说,他的文章并不成熟,“业余”仅是针对“举国体制”的培养机制而言,并不是就水平而言,他举的业余选手的例子是张国政。昨天他也继续表示:“我提议多选业余选手参加亚运会的想法只供商榷,可能也有些偏激,但我更想说的是我们不能用专业选手身份冒充业余去比赛,这不是为国争光,是给国家形象抹黑。这个问题我不想再论。以免别有用心者抓住不放。”

  对于杨明强调的主要观点,“全民健康比金牌更重要,金牌大国不等同于体育强国”,以及因此产生的“中国群众体育没做好”,包括大讨论中涉及的举国体制争金牌问题,魏纪中也进行了阐述,他说:“从钱的角度来讲,竞技体育分两个方面,一种是有市场的竞技体育,一种是没市场的竞技体育。有市场的应该更多依靠社会,政府逐渐地撤出投入。现在的错位是:政府投入很多的钱,提高了运动员的水平,但所产生的市场回报,都给了运动员(运动队),政府没有得到它应该的回报。这些收入政府应该有一定程度的回收,不能被完全分掉,这样可以保证经济上的循环再投入。”

  魏纪中尽管有批评,但对杨明的一些观点,他在事实上也有认同。比如最大的一块群众体育——学校体育,现在被忽略了,他说这是因为学校体育不归体育部门管,归教育部门管,“教育部门没有硬性指标,投入自然不会太大”、“而体育部门,竞技是衡量的标准,也不管学校体育”。

  杨明回应“奇文”

  大棒子终于来了,意料之中

  与此同时,《北京日报》也发表了评论员毛晓刚的文章,在这篇题为《对竞技体育少些讽刺为好》的评论中,并没有太多实质性的讨论,或者像魏纪中那样的指出一些解决问题的方向,更多的是在指责和批评。

  文中称“脱离了时代累积的背景和条件,去空谈如今我们金牌多了、竞技体育成绩好了是畸形发展,甚至值得讽刺、应该汗颜,说什么‘一家独大会导致亚洲体育失衡’,虽不至于颠倒黑白但也是无稽之谈,纯属危言耸听、哗众取宠。”

  对于大众体育的问题,该文也表示“大众体育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并不是由于我们集中力量搞竞技体育而造成的,这不是非此即彼、此消彼长的关系。更何况,今天中国人的体质,早已不是‘东亚病夫’时代那种情况,而是有了历史性进步。一些人把现在部分国人营养过剩、运动过少的问题,归咎于体育事业发展不力,并用来讽刺我们金牌夺冠,显得有些强词夺理、风马牛不相及了。”

  对这样的批评,杨明表示“大棒子终于来了,意料之中”、“感觉有点文革的味道”,同时他还戏谑地表示“我不想驳斥,因为,我说的是‘前门楼子’,他偏说是‘糟老头子’,猴吃麻花,拧巴。”记者在网上搜索毛晓刚时,也发现了他的多篇评论都被许多媒体和网友称为“奇文”。

  尽管不屑这样纯批评的批评,但杨明还是再度强调了自己的观点“国民健康比金牌更重要,金牌可以争,但不能唯金牌论”,希望“能引来更多有识之士的美玉之见”。本报特派记者 陈宏 广州专电

(上海青年报)

[责任编辑:simonshen]
添加你对新闻的热爱  
人在热爱
登录 (请登录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分享至: 腾讯微博
如果你对体育频道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到交流平台反馈。到微博反馈

图说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