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体育 > 2010广州亚运会 > 评论 > 正文

李剑南:亚运不是鸡肋 是中国体育转型的机遇

2010年11月15日18:19深圳新闻网-深圳商报李剑南我要评论(0)
字号:T|T

亚运开始两天,中国体育代表团的金牌数已经接近40枚,所谓的激烈竞争,在亚运会上似乎并不存在。

事实上,不仅本届亚运会,近些年来,中国代表团在历届亚运会上都扮演“巨无霸”的角色,在缺乏竞争的舞台上竞争,从长远来看无助于自身的进步。所以说,中国体育需要转型。中国体育一直以来都说要转型,但改变谈何容易,奥运的地位仍然崇高,以奥运成绩为代价的“转型”显然难以取得一致,顺理成章,亚运是最佳试验田。

从这个角度看,亚运不仅不是鸡肋,还是中国体育的机遇。

中国体育要转型,就是要从旧机制中转型,就是要从旧观念中转型,就是要从竞技体育一枝独秀的局面转型。

转型的切入点,一是项目的设置,二是运动员的构成。

本届亚运会有14个非奥项目,有趣的是,亚运首金和中国代表团的亚运“千金”都是在非奥项目上产生。武术项目在国内的文化传统和群众基础自不待言,体育舞蹈的市场化运作与民间发展的迅猛同样具有代表性。同样,诸如围棋、象棋这样的项目入亚,虽然不够“国际化”,但关注度与亲和力毋庸置疑。转型的第一步,就是关注市场,允许没有市场没有群众基础的运动项目自然退出历史舞台。

说到运动员的构成,这是中国体育举国体制的产物,高精尖、在云端,有人认为应该选拔业余选手参加亚运,未免太过理想化。中国职业运动员与业余运动员之间存在着巨大的水平差距,在没有理顺培养机制之前,将业余选手搬上台面不过是哗众取宠。运动员从哪里来?同样,从市场中来。比如体育舞蹈,国家队因入亚而组建,成员普遍来自民间商业化运作的俱乐部,这样的产生方式,因为市场的支撑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由体育市场培养职业选手而不是由国家一手包办,这才是中国体育可供选择的转型方向。

(作者系深圳晚报记者,国内著名体育评论员)

[责任编辑:princeliao]
添加你对新闻的热爱  
人在热爱
登录 (请登录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分享至: 腾讯微博
如果你对体育频道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到交流平台反馈。到微博反馈

图说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