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体育腾讯体育 > 正文

城市蝶变为亚运更为民生 市民提前享受红利

2010年11月04日13:47南方日报我要评论(0)
字号:T|T

美丽就是生产力。一座城市的美丽更是生产力。

记忆中又黑又臭的东濠涌、石井河,如今柳绿岸美、水清鱼跃;走在大街小巷,举目四望,楼台参差,面貌一新……不知不觉中,广州人已开始享受“亚运红利”。

在政府的文件和报告里,这是一项被称为“迎亚运人居环境整治”的大工程,老百姓则更喜欢称之为“扮靓工程”。而广州“扮靓”的底气,来源于历时12年的“大变”完美收官。

城建破题补发展“短板”

广州的“大变”绝不仅仅浮现于城市面貌,更嵌入深层次的城市管理、政府服务和市民行为的内在机理。

当年广州之所以显得“乱糟糟”,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因为上个世纪在城市建设上的两次“迷失”。

上世纪80年代,广州提出“学福州”,采用“见缝插针,简化手续,小面积出让土地”的办法。上世纪90年代中期,广州开始学香港的高密度、高容积率。前者不仅导致老城区大量没有章法的建筑成片出现,还严重破坏了旧城的历史风貌。后者则导致缺乏规划的城中村、集资房大量出现。

在发展危机感的自醒中,广东省委省政府、广州市委市政府,推出《广州城市总体战略规划(2000—2010)》,确定了“北优、南拓、东进、西联”的空间发展战略和“山、城、田、海”的“山水城市”生态格局。

自此,广州空间布局得以合理重构,产业龙骨得以在老城四周舒展。其间,广州经济总量连续六年实现“每年都跃上一个新的千亿元台阶”。

广州“城变”系统工程由此破题。

广州人终于在城市建设上找到感觉,找回自信。

“迎亚”与“大变”紧密结合

广州“城变”系统工程,从“小变”、“中变”到“大变”,既保持着政策延续性和连贯性,又与时俱进,结合实际不断完善和细化。

2010年,广州亚运筹办陆续到位的过程中,也逐项兑现了“大变”的承诺。以水、空气、交通和人居环境为重点的城市环境综合整治,还包括建筑立面整饰、园林绿化美化、道路升级改造等910项大小工程给广州“上妆”;清拆违章建筑、“拆墙透绿”、改造小区道路……1512个老城区社区进行了全面综合整治。

站在广州新电视塔上,从600米高空俯瞰“新广州”:即将举行亚运会开闭幕式的海心沙广场、广州大剧院、广东省博物馆新馆、广州国际金融中心等建筑已成为广州最令人心醉的新景观。新与旧、古老与现代、时尚与传统,就是如此和谐地共处在广州的新名片———珠江新城。

城市蝶变以民生为重

规模庞大的迎亚运工程在短时间内密集推进,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扰民,对此广州并未回避。

时任省委常委、广州市委书记,现任广东省常务副省长朱小丹曾代表市委、市政府,就广州连续大修主干道造成交通堵塞影响公众出行,公开向市民道歉。两个多月后,时任广州市市长张广宁同样针对施工扰民问题向市民公开致歉。

这样的道歉在国内尚不多见,它们折射出的是政府部门对民意的尊重和对民生的重视。

随着城市面貌的改变,广州城市建设和管理理念也逐步走出“重物轻人”的传统思路,进而转向以人为本、见物见人、注重公共服务的现代化轨道。

“民生为重”的理念在广州历届领导班子中均有体现。2010年7月,省委常委、广州市委书记张广宁在市委九届九次全会上再次强调,从根本上说,搞好城市环境,是为了给广大市民群众营造一个良好的人居环境,是一项实实在在的惠民工程。要以亚运为契机提高市民安全感、归属感和幸福感。今年6月,刚刚履新的广州市市长万庆良也向市民作出承诺,将努力让全市人民的日子越过越好。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添加你对新闻的热爱  
人在热爱
登录 (请登录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分享至: 腾讯微博
如果你对体育频道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到交流平台反馈。到微博反馈

企业服务

图说天下

推广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