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体育腾讯体育 > 评论 > 郭艾伦没有特例 > 正文

中国篮球人才培养存大矛盾 大学联赛才是出路

2010年11月03日17:33体坛周报我要评论(0)
字号:T|T

上大学=埋没篮球才华,进青年队=失去受教育机会,这两个等式就像两道坚硬的门闩,将许多有篮球天赋的青少年关进一个小院。

在国外,运动员只有职业和业余之分,但在中国,你很难用这种分类标准给青年队在训球员定位,说是职业球员,大多数人的年龄都在18岁以下,属于未成年人,雇佣他们从事重体力劳动违反劳动法;说是业余球员,他们又专门从事篮球运动,而且领取一定数额的工资或报酬的一群人。

正是这种不确定性,使很多青年队球员面临进退两难的境地。

能够成为真正的职业球员是大多球员的目标,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机会,大多数青年队球员最终将成为真正的业余球员,而当篮球不能成为一种竞争优势的时候,他们很难进入任何一个就业领域。

看起来,只有受教育才能改变这种结局,学历和专业技能是进入社会的通行证,但是先打球后读书还是边打球边读书,结果又不一样。

早期专业化是中国篮球人才培养模式的一大特点,10来岁的小孩,身体刚开始发育,就被选到体校、青年队当做专业人才培养,有人说这是拔苗助长,认为这个年龄段是学习文化知识,培养个性,锻炼思维方式和分析判断能力的黄金年龄,有人说这是隔离培养,认为这同样是一个培养运动能力的生理敏感期,应当尽早从“大田作业”转移到“实验基地”。不管怎么理解,这种模式下,上大学是一条退路,那些错过最好的学习时间、又没有打进职业队的青年要想占有利用有限的教育资源,非常困难。

只有把大学当做出路,大学联赛成为中国篮球人才培养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多渠道培养人才的新局面,才能解决这个矛盾,这就是大学篮球存在的意义。作为首届CBACUB青年篮球四强对抗赛的主办方之一,中国篮球协会一直把CUBA联赛和青年联赛的并轨建设作为改造后备人才培养系统的施力点,双方都在积极清除体制障碍和技术性问题,有理由相信,大学成为真正职业球员出路的那一天并不遥远。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添加你对新闻的热爱  
人在热爱
登录 (请登录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分享至: 腾讯微博
如果你对体育频道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到交流平台反馈。到微博反馈

企业服务

图说天下

推广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