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体育腾讯体育 > 评论 > 综合体育 > 正文

肖复兴:周苏红救火无济于事 情结是女排的劫

2010年11月03日11:27体坛网肖复兴我要评论(0)
字号:T|T

体坛周报特约《人民文学》副总编肖复兴述评 我国三大球是眼下国人的心头之痛。以前还好,总有中国女排一俊遮百丑,在前面为足篮球遮风挡雨,如今这面曾经漂亮挥舞的旗子也已经沦落,女排世锦赛上中国输给了土耳其和韩国,好不容易赢了多米尼加才勉强出线。如今的中国女排,曾经拥有的辉煌,早成为了明日黄花,在亚洲都悲惨地沦为二流,不仅日韩对我们虎视眈眈,就连泰国都已经要分我们一杯羹了。

其实,早在两年前的北京奥运会上,陈忠和带领的中国女排输给了郎平带领的以大学生为主的美国女排,女排就已经显出颓势,到如今频繁更换教练或让周苏红重返球队救火等招法,都无济于事了。问题是为什么中国女排能够如此迅速的滑落到如今的水平?

任何一项体育运动,都有自己的规律,按理说兴衰起落都是自然的,不足为奇。只是回顾中国女排的历史,是非常有意思的,可以说它几乎是中国新时期体育史某一方面的缩写版。

可以想象,30多年前,中国女排曾经的风光,何等旖旎,到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问鼎冠军而达到巅峰。那时正是国家改革开放伊始,万物复苏,百废待兴,一个新时代正拉开了帷幕。体育正是那个时代崛起的一面镜子,是民族精神振奋的一种写照和激情的一种宣泄。所以,当年中美女排决战,万人空巷,一家老少都围着电视机看,连大字不识的老太太都知道“短平快”。当中国姑娘以3比0的成绩干脆利落地赢了美国女排、实现了是她们也是我们的三连冠梦想的时候,国内万众欢腾,红旗漫卷。因为中国女排的拼搏成为了那个时代的精神,鼓舞着各行各业的人们;女排的成功,成为了一种集体记忆,铭刻在历史的年轮里。

如今,在变革的荡荡时代里,包括运动员在内的国人的精神面貌、价值观念和理想追求,发生了巨大的震荡和变化。特别是经历了从政治社会到经济社会的转型之后,金钱的唯此为大,从运动员自身和比赛自身,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已经潜移默化地替代了以往的精神至上,女排精神已经无法完成人们欲望膨胀时代的自我救赎,不会再有人为一场女排的比赛像以前那样兴奋欲狂了。也就是说,人们一般不相信一场比赛哪怕是再重要的世锦赛或奥运会的比赛,就一定要提升到爱国或救国的高度,甚至可以形成为一种精神了。从某种角度,也可以说是曾经过分使用的女排精神,到日渐政治化浓烈的金牌至上的变异,时至今日,形成了一种透支的补偿或反弹。

中国女排的历史,只不过是中国新时期国人精神变迁史一个侧面的显示。因为中国女排曾经影响力巨大,而分外醒目罢了。如果我们还承认体育是一种文化,自身具有精神的层面和作用的话,那么,中国女排复兴之梦,已经变得有些遥远,不是在短期内靠“短平快”的一些策略,就能够一蹴而就的事情。

三十年,已经成为了一段断代史,女排情结,不过只属于60年代、50年代甚至更早年代出生的人,因为那里有这批人与时代共存的青春回忆,怀旧的色彩和作用,大于实际。而年轻的一代,特别是90后,基本和女排的黄金一二代无缘,他们或许还知道当年的“铁榔头”郎平,但城头频换大王旗,他们的偶像已经变幻为新人,姚明梅西,肯定会更多地在他们的电脑里储存或变成墙上的贴画,成为他们疯狂的追星目标和乐此不疲的谈资话题。这是无可奈何的现实,偶像的政治色彩和精神影响,只属于他们的爷爷奶奶那一辈人去咀嚼。在泛娱乐化的时代里,偶像的这些色彩和影响已经褪色,而让位给了娱乐。因此,人们不会为一场比赛或一块金牌而兴奋欲狂或如丧考妣。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们怎么可以一厢情愿地要求我们的女排姑娘们一花独秀,重回历史的河流,扛回当年女排的大旗?

她们和我们一样。想起崔健的老歌:“我要回到老路上,我要回到老地方。”只是我们都无法回到。我们只能有一个新的开始。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添加你对新闻的热爱  
人在热爱
登录 (请登录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分享至: 腾讯微博
如果你对体育频道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到交流平台反馈。到微博反馈

企业服务

图说天下

推广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