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体育腾讯体育 > 2010广州亚运会 > 选手备战 > 正文

中国亚运首金得主忆当年 朴实语言鼓励代表团

字号:T|T

中国亚运首金得主忆当年 朴实语言鼓励代表团

中国选手苏之渤在德黑兰举行的第七届亚运会射击赛场上

晨报记者 陈志强(北京10月18日电)

都知道许海峰是中国奥运首金得主,那1974年中国代表团首次参加亚运会时,为中国代表团赢得亚运会首金的是谁?恐怕很多人都会摇头,在昨天的亚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领奖装备交接仪式暨为第16届亚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壮行仪式上,1974年亚运会射击金牌得主苏之渤回忆起了36年前的那个瞬间。“记得1974年9月2日的德黑兰,天气有点热,由于我所参加的男子手枪慢射是这届亚运会的首金,赛前那晚我还失眠了。”想起36年的那一刻,61岁的老人苏之渤打开了自己的回忆,慢慢地叙述着。“最后一轮我很早打完,有媒体说我提前了5、6分钟,其实不止,最起码20分钟吧,那会我看了看自己的成绩,觉得还不错,在已经结束的选手中我是最好的,所以赛后我又到了赛场上看看对手们的表现,说起来其实最关心的还是日本选手大畑政修,因为当时日本算是体育强国,在那届亚运会之前我们曾跟日本打过对抗赛。”而当时赛场比较乱,站到大畑身后看比赛的人不少,“我当时估计了一下如果他能打到92环的话,那我俩还有的一比,可能是时间紧张,他最后打了个远弹,只打出了6环。这下我知道冠军差不多了。”

为什么说差不多了?“因为当时可不像现在这样是电子靶,成绩都是实时的,我们那会都是人工计靶,最后还要经过成绩统计室复核的,所以一个多小时之后我就回去了,颁奖仪式是下午进行的。”

与共和国同龄的苏之渤当时并没有完全意识到这枚金牌的重要性,就像他1964年被选入射击队那样,“当时就是射击俱乐部的人到学校选队员,然后觉得不错就去了,正好1965年是全国运动会。”

当时的装备跟如今相比更是天上地下,“我们用的枪,都是我们射击队枪械维修室自己造出来的,叫做革新1型,不知道多少人用过,到我手里就跟老套筒差不多了,很多新加坡的朋友看到我比赛时的枪械,都很诧异,不过我们内部都叫它争气枪。”运动服呢?“当时出国的箱子是借的,衣服都是国家统一发的,像中山装和运动装,至于品牌肯定是没有印象了。”说起领奖服,他摇摇头说,“应该是没有的,穿比赛服上去的,对了,当时上边加了个国徽,不过也是我们自己拿别针别上去的。”说起这些花絮,老人也有点忍俊不禁。“哪像现在的运动员已经有了这么专业的装备,比如安踏,这说明中国的体育运动品牌已经达到了国际水平。”

那两届亚运会他是这个项目上的王者,1974年和1978年亚运会他都拿到了金牌,但是让他遗憾了几十年的是,他错过了到奥运会上表现自己的机会,“这是我最大的遗憾了吧,1980年奥运会本来定的是我和王义夫,但当时莫斯科奥运会没去成。到了1984年,王义夫之外,是我跟许海峰竞争一个位置,由于前一年我受伤了,所以这个机会就给了许海峰。”也正是在洛杉矶,许海峰为中国代表团赢得了奥运会首金,“只能说时也命也,不过两个历史首金都出在射击项目上,也足够让我们感到自豪了。”

那时真的是为国争光的思想压过了一切,那次亚运会苏之渤只得到了一枚金牌和一张奖状,“什么奖金,那会统统没有的。就是1978年体委发了个体育荣誉奖章,我是一等奖,然后奖了300元钱。”不过他对此并没有不满意,“那时训练多艰苦啊,也没有现在这么好的运动器械和恢复措施,练体能就是到马路上跑圈,冬天冷的时候就去云南集训。”

淡出赛场之后,苏之渤曾经做过河南陆上运动学校的领导,此后又到北京,在国家射击队做过领队,直到一年前退休。经历了从运动员到教练员的几十年之后,他对即将到来的亚运会也给予了很高的期望,“中国历史上已经拿到991枚金牌了,这次超越1000枚应该不是问题了,特别希望我们射击队的选手能有更出色的发挥。”此外对于如今的运动员们,他也善意地给出了自己的提醒,“现在的孩子们都很聪明了,懂得利用网络和电脑来获取知识,但吃苦的精神似乎还不是很足,希望他们能够在这方面有所加强,这样在关键的时刻才能挺住。”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添加你对新闻的热爱  
人在热爱
登录 (请登录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分享至: 腾讯微博
如果你对体育频道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到交流平台反馈。到微博反馈

企业服务

图说天下

推广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