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体育腾讯体育 > 综合体育 > 综合其它 > 正文

地球第三极大行动:广州亚运会旗在珠峰飘扬

字号:T|T

地球第三极大行动:广州亚运会旗在珠峰飘扬

本报记者和达瓦(左)、卡嘎(中)两位藏族小姑娘合影,她们手中抱着的正是广州亚运会吉祥物乐羊羊。 葛志浩 摄

地球第三极大行动:广州亚运会旗在珠峰飘扬

本报记者将广州亚运会会旗带上了珠峰大本营。葛志浩 摄

——地球第三极珠峰大行动,本报记者将亚运会旗带上珠峰大本营

特派记者 张顺亭

本报日喀则9月28日电

第6次亲密接触珠峰

这是《广州日报》作为华南地区唯一一家媒体第6次参与“地球第三极珠峰大行动”,也是《广州日报》第6次登陆海拔5200米的珠峰大本营(本报记者白志标曾5次登陆珠峰大本营)。

9月28日下午4时,珠峰大本营——“地球第三极珠峰大行动”团队的目的地。圣洁、巍峨、线条刚劲分明的珠穆朗玛峰抬头可见,湛蓝的天空像神奇的羊卓雍湖的湖水,这是珠峰一年中最好的天气。暂时忘却头痛、胸闷,大口喘着粗气,这里是海拔5200米的高度,在珠峰测高碑前,本报记者和队友们擎起了广州亚运会会旗,会旗迎着山风招展,飘扬在珠峰上。

亚运会旗从温哥华到珠峰

作为地球第三极珠峰大行动的成员之一,本报记者还担负着一个重大的任务——将广州亚运会会旗带到珠峰,让这一亚洲最大的体育盛会的旗帜飘扬在珠峰上。40多天后,亚运会将在广州隆重开幕,让亚运会会旗在珠峰上飘扬,是《广州日报》作为广州亚运会官方媒体的心愿,也是对广州亚运会的献礼!

活动从拉萨、日喀则、定日到珠峰大本营,往返历时4天,行程1300公里。一路翻山越岭,一路披星戴月,终于看到了这片神奇高原上欣欣向荣而又令人难忘的画面。

去过西藏的人都知道,首先要克服的就是高原反应。尽管记者事先做了充分的准备,但是从常年生活的广州一下上到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头疼和胸闷等一系列高原反应还是如期而至。团队的行程从海拔3600米的拉萨到4200米的日喀则再到5200米的珠峰大本营,海拔一站高过一站,空气一站比一站稀薄,脑袋像被撕裂了一样,胸部像被狠狠地挤压过,需要不停地深呼吸,同时还要尽可能地将动作放缓。

美丽的卡若拉冰川位于海拔5020米的地方,这里是影片《红河谷》的拍摄地。美丽的冰川和草甸让这里成为游人流连忘返之地,这里距离拉萨不远,海拔却一下上升了1400米,这让团队成员大喊难受,成为行程中第一个“难关”。

渡过了这个难关,接下来的行程显然好了很多,在日喀则度过了开心的一晚,就迎来了定日难熬的一天。定日县属于日喀则地区,也是珠峰所在地,这里靠近边境,不但海拔高,且交通极为不便。从拉萨到定日虽然一路要翻山越岭,路还是柏油路,但从定日到珠峰,却是一段上百公里的“搓板路”。大客车在“搓板路”上颠簸,五脏六腑便翻江倒海。行于连绵的群山之间,山路蜿蜒险峻,一侧是悬崖,一侧是峭壁,让人胆战心惊。

海拔5200米的久古拉山口是抵达珠峰前的最后一个标志性山口,这里是观测珠峰的最佳地点。站在山口望去,四座8000米以上的雪山伫立,天空湛蓝,万里无云,由东向西分别是马拉鲁峰8463米,洛子峰8516米,珠穆朗玛峰8844米,卓奥友峰8201米,群山绵延之间,珠峰金字塔般的形状卓尔不群。

“我来过这里几十次,但这次是最好的!”来自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的丛志远副研究员惊呼道,“今天简直可以拍摄纪录片了!”据他介绍,由于此地多雨,一览珠峰全貌的日子并不多。今天天公作美,堪称难得一见的奇遇!

这面会旗其实已经伴随本报记者长达8个月的时间。从今年2月在加拿大温哥华举行冬季奥运会开始,这面会旗就一直伴随记者,担当了宣传广州亚运会的任务。实际上,从北京奥运会到广州亚运会,《广州日报》每次登临珠峰,每一次都担负着重要的宣传任务,每一次都体现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藏族小孩知奥运不知亚运

在定日这样的偏远山区,交通不便,经济发展落后,用电很困难。在定日县城一家最好的宾馆里,蜡烛是每个房间的必备品。这里使用的是小水电,枯水季用电困难,停电是经常的事。而县城附近的村子,许多人家还看不上电视。

13岁的扎西平措是定日一所小学的学生,这位瘦瘦的藏族小孩告诉记者,他喜欢体育,最喜欢打篮球,可是他却不知道姚明是谁。他说,他所在的村子经常停电,学校没有电脑,家里没有电视,如果要看电视,还要到别人家去看。“我知道北京2008年奥运会。”小扎西自豪地告诉记者,但是当问到是否知道广州亚运会的时候,小扎西却摇了摇头。广州亚运会是继北京奥运会之后中国举行的规模和影响力最大的体育盛会,开幕在即,但在定日这偏远之地,却显然少有人知,这也更坚定了记者要将亚运会旗帜带上珠峰的信心。

本报记者珠峰上展开会旗

上月28日一大早从定日县城上路,历经5个小时抵达中科院珠峰站,在该站停留了两个小时,又经过了1个多小时崎岖的“搓板路”后,团队终于抵达了海拔5200米的珠峰大本营。所谓的大本营,其实就是珠峰上的一块空地,是作为登山者休息和补充的地方。由于最佳的登山季节尚未来到,这里空空荡荡,没有见到登珠峰者的身影,但山风吹面,皑皑珠峰抬头可见,这里是一般人能够到达的最高的高度了。

尽管事先并没有将亚运旗帜带上珠峰的事情告诉队友,但是当本报记者站在大本营的标志性地点——珠峰测高碑前的时候,队友们对于本报记者的这一想法给予了大力支持,他们纷纷帮记者拉开广州亚运会会旗,更有队友挥舞着中国国旗和亚运会会旗两面旗帜,尽情而自豪地留下宝贵的镜头。谁也没有想到,广州亚运会会旗在这里竟成为大家最抢手的合影“伙伴”!

从广州到温哥华再到珠穆朗玛峰,8个月的时间,上万公里的路程,这幅肩负着广州亚运会宣传任务的旗帜终于飘扬在珠峰上。

乐羊羊抵达世界海拔最高小学

作为广州亚运会的吉祥物,乐羊羊周游过世界各地,这次它来到了世界海拔最高的地方——珠峰地区。9月28日上午,可爱的乐羊羊被11岁的藏族小姑娘达瓦和卓嘎捧在手中,她们腼腆幸福的笑容留在了记者的镜头中。

达瓦和卓嘎是日喀则地区定日县扎西宗乡巴松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巴松小学地处海拔4700米之地,是世界海拔最高的小学之一。“地球第三极珠峰大行动”开展以来,团队多次到过这所学校,给这里的孩子们带来电脑、太阳能设备以及学习用具。曾经6次参加活动的《第一财经日报》记者章轲更是这里的常客,卓嘎和达瓦是他每次到这里都要探访的两位小姑娘,他已经连续多年资助卓嘎和达瓦,而他资助的另一位藏族孩子已经上了大学,这位军人出身的记者资助藏族孩子的故事还曾经被央视报道过。

团队一行到达这里时,学校还在上课。据悉,近几年当地政府对这所小学进行了大力改善,投资了数百万元,校容校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在3年前,章轲所看到的这所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小学还是一副破破烂烂的样子。“最让我难忘的是,学校没有餐厅,学生全部都坐在操场上吃饭,非常令人震撼。” 章轲说,就在这里的操场上,他见到了一个穿着又脏又破、个子矮矮、身体瘦瘦的藏族小女孩卓嘎,也注意到了她最好的伙伴达瓦。

据章轲介绍,卓嘎是个不幸的孩子,她的父亲已经去世,家里只有妈妈和奶奶,只靠妈妈种点青稞和养些牲畜维持生活,非常贫困,而且小卓嘎的身体非常瘦弱,一双眼睛还有毛病,特别可怜。

学校老师将卓嘎和达瓦带到了大家跟前,本报记者将从广州特地带来的广州亚运会吉祥物乐羊羊送到她们手中。两位小姑娘看到陌生人显得很腼腆,虽然无法用汉语流利地和大家交流,但是从她们紧紧抱着乐羊羊的样子和微微露出的笑容里,能感受到她们高兴的心情。

这次活动的组织者奥维斯公司将一些照明用具交到了老师的手中,本报记者也将特意购买的60支圆珠笔送到老师手上,并嘱咐他们发给孩子们,这算是一个普通人对这些藏族同胞的一点心意。

地球科学的高原哨所

——走进中科院珠峰站

这次地球第三极珠峰大行动的一个环节是惠普公司和中科院珠峰站合作建立的“惠普环境科普实验室”的挂牌仪式。利用这次挂牌仪式,记者有幸走进这所位于珠峰脚下的科研站,了解到了他们工作和生活的一些故事。

珠峰站于2005年建站,海拔4000多米,整个建筑原来只是一栋蓝色的小房子,但是记者去的时候,蓝色小房的旁边一栋红色的楼房接近完工,说明珠峰站建设的力度正在加强。

记者看到,珠峰站除了建筑之外,还有一个足球场大的院子,院子里是满地的石子,这里其实是一片河滩。这片河滩上放置着各种仪器:有测量大气颗粒浓度的太阳光度计,有测量湿度和温度的风廓线仪,有电子雨量计和低温仪……珠峰站站长助理王忠彦博士正在这里给附近小学的孩子们一一讲解各种仪器,向他们进行科普宣传。王忠彦博士说,珠峰站除了科研工作,向当地进行科普推广也是一项重要的工作。

取冰芯可知多年环境信息

珠峰站的科研有哪些内容,有哪些意义?对于记者这样的问题,科研人员张强弓博士举例说,到珠峰的冰川上取冰芯就是工作之一。冰芯中含有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的环境信息,可以得知这一地区的环境变化,比如通过冰芯中的孢子数量,可以得知这一地区当年的植被、温度和湿度状况。张强弓博士说,从珠峰冰川打出来的冰芯发现,这些年来铅的含量大大降低,这因为近30年来世界广泛使用无铅汽油的缘故,这个例子也很好地证明了工业污染对地球环境的影响。

王忠彦博士告诉大家,中国西部的冰川退缩严重,冰川厚度相当于每年均减0.2米,以祁连山和珠峰北坡最明显。“高原冰雪的反馈效应对气候变化的影响不可低估,青藏高原雪盖的异常变化会影响大气环流,激发厄尔尼诺现象。”他介绍说,西藏大部分地区的四季气温和年均气温都在呈上升趋势,这些都让珠峰站的研究变得极为重要。

条件艰苦难吃上新鲜蔬菜

珠峰站的条件异常艰苦,由于交通不便,他们很难吃上新鲜蔬菜。工作人员在站上一待就是几个月,这里没有娱乐设置,附近的村民有时会来这里和他们侃大山,这算是放松的时候。狭小的房子外面是科研仪器、雪山、河滩和呼啸而过的山风,这就是他们的生活状态。

待在站上还不算什么,野外的科研更加艰辛,那就是要到海拔6000米以上的冰川上去打冰芯,常常伴随的是不可预知的生命危险。

“我们习惯了。”这是珠峰站的科研人员对记者讲得最多的一句话。一路上,伴随团队行动的珠峰站科研人员丛志远副研究员和张强弓博士是故事大王,他以幽默的语气讲述惊险的故事,惹来笑声不断,让人体会到了什么是以苦为乐。(广州日报)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添加你对新闻的热爱  
人在热爱
登录 (请登录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分享至: 腾讯微博
如果你对体育频道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到交流平台反馈。到微博反馈

企业服务

图说天下

推广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