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体育腾讯体育 > 综合体育 > 综合其它 > 正文

新华社:超半数运动员中断学习 文化贫血严重

2010年08月04日15:58新华网赵仁伟我要评论(0)
字号:T|T

新华网青岛8月4日电(记者赵仁伟)“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嘲讽,是中国运动员心头挥之不去的痛,也为中国体育的未来敲响警钟。

将体校建设纳入当地教育规划;体校文化课教师由教育部门选派;中专类体校文化课时间每周不少于24学时;国家队二线队运动员实行文化水平准入制度……为改变运动员“文化贫血”现状,国家有关部门今年以来出台了一系列改革举措,都指引着运动员文化教育模式从“老时补血”向“少时造血”转变。但要真正解决这一历史“顽症”,尚需更多努力。

“文化贫血”危及中国体育“塔基”

有51.3%的运动员因外出比赛、集训而中断学习,运动员到课率只有56%;选手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每周上课只有10学时;全国省级体校运动员人均教育经费700元,地级体校为460元,远远低于普通中学的1585元;体校约30%文化教师在跨学科教学……

在3日于青岛召开的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运动员保障工作的指导意见》座谈会上,国家体育总局科教司司长蒋志学用这样一组数字阐述体育系统运动员文化教育的尴尬现状。蒋志学说:“没有一定的文化素质和技能,运动员就难以再就业,新的运动员就不能进队,后备人才输送必然不畅,自然影响体育事业的长远持续发展。”

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刘鹏表示,运动员培养是一个“金字塔”结构,如果“塔基”和“塔身”弱不禁风,“塔尖”必然坍塌,中国竞技体育的成绩就会一落千丈。他说,目前相当多的体校招生困难,出现萎缩,有的体校甚至报名数低于计划招生数,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运动员保障薄弱是一个根本原因。

“设想一下,如果我们是家长,要送孩子进体校,肯定难以指望他将来一定成冠军,如果孩子始终处于‘塔基’和‘塔身’,又缺乏良好的文化教育,还缺乏基本职业技能,将来怎么适应社会、怎么就业?还会愿意送孩子进体校吗?”

病后“补血”,不如病前“造血”

且不论运动员中约90%的被淘汰者,即便进入“塔尖”的优秀运动员,其文化学习状况同样不乐观。近年来,国家制定了许多解决优秀运动员就学的特殊政策,如优秀运动员免试上大学,运动员单独招生考试,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招录运动员,开设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等。但在蒋志学看来,运动员文化素质不高的问题并不因为学历、学位提高而得到解决。

“也就是说,由于运动员在基础教育阶段的文化基础没有打好,后续的学历教育并没有办法补救。目前运动员的学历与实际文化水平有较大的差距,因此,要解决好运动员的文化教育问题,必须从运动员基础教育抓起,”蒋志学说。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添加你对新闻的热爱  
人在热爱
登录 (请登录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分享至: 腾讯微博
如果你对体育频道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到交流平台反馈。到微博反馈

企业服务

图说天下

推广信息